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180|回复: 28

小渔村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九课作业跟帖处

[复制链接]

710

主题

4234

帖子

461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613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九课作业
一、填空题
1.《周礼》是()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所著,今从其()分析,则说明()思想发展到()后期,融合()、()、()等各家思想,春秋()对其发生了极大变化。
2.中国古代的()文明,()文化,不能不提到()、()和(),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的理论形态,对()、()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的影响最为深远。
3.西周时期,周礼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和()。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都对()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很明显地具有()。
4.《仪礼》为()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篇。《仪礼》原来就叫(),汉朝人称为(),对《礼记》而言,又叫。到了晋代才称《仪礼》,比如《晋书·荀崧传》就有请立郑玄《仪礼》博士的话。
二、问答题
1.简答《周礼》从那些方面体现出儒家思想?
2.简答仪礼的社会价值及作用?
三、请为以下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敖不可长、博闻强记、啜菽饮水、砥厉廉隅、独学寡闻、
记问之学、教学相长、困知勉行、美轮美奂、师严道尊、

0

主题

7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7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九课【4023*莫雨】作业

一、填空题:

1.《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春秋(孔子)对其发生了极大变化。

2.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仪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3.西周时期,周礼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无论是抽象的(精神原则)还是具体的(具体的礼仪形式),都对(社会成员)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很明显地具有(规范性)。

4.《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仪礼》原来就叫(《礼》),汉朝人称为(《士礼》),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仪礼》,比如《晋书·荀崧传》就有请立郑玄《仪礼》博士的话。



二、问答题:
1.简答《周礼》从那些方面体现出儒家思想?
答:《周礼》的人法天思想和制国思想,通过构建以“礼”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将儒家的礼治、仁政、中庸、伦理本位等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治国规范,虽可能是儒家对古代制度的理想化整合,却成为后世儒家推崇的“王道”范本,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理念与伦理秩序。

2.简答仪礼的社会价值及作用?
答:《仪礼》的社会价值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之一。
《仪礼》还保存了相当丰富的上古语汇,为语言、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价值很高的资料。此外,《仪礼》所记各种礼典,对于研究古人的伦理思想、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仪礼》作用是通过“仪式化”的实践,将抽象的伦理道德、社会秩序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行为模式,既约束个体又凝聚社群,既维护等级又培育和谐,最终成为传统中国“礼治社会”的制度基石与文化载体。其影响远超具体礼仪形式,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伦理观念与社会结构。

三、请为以下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敖不可长、博闻强记、啜菽饮水、砥厉廉隅、独学寡闻、
记问之学、教学相长、困知勉行、美轮美奂、师严道尊、

答:以下是各成语的释义、出处、同义/反义词及例句:

【敖不可长】
释义:傲慢的情绪不可滋长。敖,通“傲”。
出处:《礼记·曲礼上》:“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同义:戒骄戒躁
反义:傲慢无礼、骄横跋扈
例句:年轻人应懂得“敖不可长”的道理,越是取得成绩,越要保持谦逊。

【博闻强记】
释义: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出处:《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识”通“记”)
同义:博闻强识、过目不忘
反义:孤陋寡闻、健忘善忘
例句:他自幼博闻强记,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深受老师赞赏。

【啜菽饮水】
释义:吃豆类,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出处:《礼记·檀弓下》:“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同义:箪食瓢饮、粗茶淡饭
反义:锦衣玉食、山珍海味
例句:古人即便啜菽饮水,也能在简单生活中体会亲情之乐,这正是孝道的真谛。

【砥厉廉隅】
释义:磨砺品行,使棱角分明(比喻坚守气节,不随波逐流)。厉,通“砺”;廉隅,比喻品行端正。
出处:《礼记·儒行》:“近文章,砥厉廉隅。”
同义:砥砺名节、洁身自好
反义:同流合污、随俗浮沉
例句:他一生砥厉廉隅,面对诱惑始终坚守原则,堪称世人表率。

【独学寡闻】
释义:独自学习,不与他人交流,见闻就会狭隘。
出处:《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同义:孤陋寡闻、闭目塞听
反义:博采众长、见多识广
例句:学术研究忌独学寡闻,唯有多与同行交流,才能拓宽视野。

【记问之学】
释义:指死记硬背现成答案,没有自己的见解,不足以成为老师。
出处:《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同义:死记硬背、食古不化
反义: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例句:教育若只停留在记问之学,学生便难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相长】
释义:教与学相互促进,老师通过教而深化理解,学生通过学而推动老师进步。
出处:《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同义:互教互学、教学相资
反义: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例句:师生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往往能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升。

【困知勉行】
释义:在困惑中学习,努力实践,指在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勤勉行事。
出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
同义:孜孜不倦、力学笃行
反义:半途而废、浅尝辄止
例句:科研之路从非坦途,唯有困知勉行,才能攻克技术难关。

【美轮美奂】
释义:原本形容房屋高大华美,后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出处:《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指高大;奂,指众多)
同义:富丽堂皇、金碧辉煌
反义:破败不堪、简陋寒酸
例句:新建的艺术中心美轮美奂,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

【师严道尊】
释义: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学问才会被重视。
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同义:尊师重道
反义:轻师慢道
例句:“师严道尊”的传统,体现了古人对知识与教育的敬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9

帖子

8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89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九课作业
4046*秋天

一、填空题:
1.《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春秋(孔子)对其发生了极大变化。

2.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仪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3.西周时期,周礼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无论是抽象的(精神原则)还是具体的(具体的礼仪形式),都对(社会成员)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很明显地具有(规范性)。

4.《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仪礼》原来就叫(《礼》),汉朝人称为(《士礼》),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仪礼》,比如《晋书·荀崧传》就有请立郑玄《仪礼》博士的话。



二、问答题:
1.简答《周礼》从那些方面体现出儒家思想?
答:《周礼》的人法天思想和制国思想,通过构建以“礼”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将儒家的礼治、仁政、中庸、伦理本位等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治国规范,虽可能是儒家对古代制度的理想化整合,却成为后世儒家推崇的“王道”范本,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理念与伦理秩序。

2.简答仪礼的社会价值及作用?
答:(1)《仪礼》作为一部上古的经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之一。
(2)《仪礼》还保存了相当丰富的上古语汇,为语言、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价值很高的资料。
(3)此外,《仪礼》所记各种礼典,对于研究古人的伦理思想、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4)《仪礼》在宋代时还起过捍卫民族文化的作用。

三、请为以下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敖不可长、博闻强记、啜菽饮水、砥厉廉隅、独学寡闻、
记问之学、教学相长、困知勉行、美轮美奂、师严道尊、

答:【敖不可长】
释义:敖:通“傲”,傲慢。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出处:《礼记·曲礼上》:“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同义: 欲不可从
反义:傲慢无礼、骄横跋扈
例句:我们要教育他敖不可长的道理。
【博闻强记】
释义: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出处:《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识”通“记”)
同义:博闻强识、满腹经纶
反义:孤陋寡闻、不学无术
例句:他是一位博闻强记的学者。

【啜菽饮水】
释义:吃豆类,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出处:《礼记·檀弓下》:“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同义:粗茶淡饭
反义:山珍海味
例句: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

【砥厉廉隅】
释义:指磨练节操。廉隅,棱角,比喻指方正的操守。
出处:《礼记·儒行》:“近文章,砥厉廉隅。”
同义:洁身自好
反义:随波逐流
例句:志不在小,则不可度,砥厉廉隅,则不可越,行高体卑,则不可阶。

【独学寡闻】
释义:独学:指自学而无以指导切磋。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孤陋寡闻。形容孤偏鄙陋,见闻不多。
出处:《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同义:孤陋寡闻  寒腹短识
反义:博采众长、见多识广
例句:学习忌独学寡闻,唯有多和别人交流,才能拓宽视野。

【记问之学】
释义: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
出处:《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同义:食古不化、生搬硬套
反义: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例句:这些记问之学应付考试还可以,用在实际中就不行了。

【教学相长】
释义:教与学相互促进,老师通过教而深化理解,学生通过学而推动老师进步。
出处:《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同义:互教互学、教学相资
反义: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例句:教别人只会让你把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

【困知勉行】
释义:在困惑中学习,努力实践,指在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勤勉行事。
出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
同义:力学笃行、困勉下学
反义:浅尝辄止
例句:所谓勤,就是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继日。


【美轮美奂】
释义: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轮:高大;奂:众多)。
出处:《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指高大;奂,指众多)
同义:富丽堂皇、雕栏玉砌
反义:蓬门荜户、瓮牖绳枢
例句:眼前的景色美轮美奂,叫人不敢相信。

【师严道尊】
释义: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同义:尊师重道 程门立雪
反义:离经叛道
例句:校长为学生择良教材,教习为学生谋深造就,守师严道尊之旨,除嚣张浮躁之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

帖子

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8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九课作业
4013园丁
一、填空题
1.《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法)、(道)、(阴阳)等各家思想,春秋(孔子)对其发生了极大变化。
2.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仪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礼乐)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3.西周时期,周礼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无论是抽象的(精神原则)还是具体的(礼仪形式),都对(社会成员)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很明显地具有(规范性)。
4.《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17)篇。《仪礼》原来就叫(礼),汉朝人称为(士礼),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仪礼》,比如《晋书·荀崧传》就有请立郑玄《仪礼》博士的话。
二、问答题
1.简答《周礼》从那些方面体现出儒家思想?
《周礼》人法天的思想。《周礼》作者的立意,并非要实录某朝某代的典制,而是要为千秋万世立法则。作者希冀透过此书表达自己对社会、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全书的谋篇布局,无不受此左右。儒家认为,人和社会都不过是自然精神的复制品。战国时期,阴阳五行思想勃兴,学术界盛行以人法天之风,讲求人与自然的联系,主张社会组织仿效自然法则,因而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周礼》作者正是"以人法天"思想的积极奉行者。  
2.简答仪礼的社会价值及作用?
①仪礼的社会价值
《仪礼》作为一部上古的经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书来源甚古,涉及面广,从冠婚飨射到朝聘丧葬,无所不备,犹如一幅古代社会生活的长卷,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之一。书中记载的古代宫室、车旗、服饰、饮食、丧葬之制,以及各种礼乐器的形制、组合方式等等尤其详尽,考古学家在研究上古遗址及出土器物时,每每要质正于《仪礼》。
《仪礼》还保存了相当丰富的上古语汇,为语言、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价值很高的资料。《仪礼》对于上古史的研究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古代中国是宗法制社,大到政治制度,小到一家一族,无不浸润于其中。《仪礼》对宗法制度的阐述,是封建宗法制的理论形态,要深刻把握古代中国的特质,就不能不求于此。此外,《仪礼》所记各种礼典,对于研究古人的伦理思想、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其次,尽管宋代以后,《仪礼》一书在学术界受到冷落,但在皇室的礼仪制度中,《仪礼》始终是作为圣人之典而受到尊重的。从唐代的开元礼到宋代的《政和五礼新仪》、《大明集礼》,乃至《大清会典》,皇室主要成员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以及聘礼、觐礼等,都是以《仪礼》作为蓝本,加以损益而成的。
再次,由于佛教的传入,使民间的传统生活习惯发生很大变化,如果听之任之,则中国的传统文化将有全面佛教化的可能。宋代的有识之士如司马光、朱熹等,意识到《仪礼》中的礼制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典型,如果它从中国社会彻底消失,那将是儒家文化的彻底消失。他们顺应时势、对《仪礼》进行删繁就简,取精用弘的改革,摘取其中最能体现儒家人文精神的冠、婚、丧、祭诸礼,率先实行,并在士大夫阶层中加以提倡,收到了比较积极的成效。可见,《仪礼》在宋代时还起过捍卫民族文化的作用。
《仪礼》在今天,我们应该利用《仪礼》礼义中的合理内核。《仪礼》中的许多礼仪,是儒家精心研究的结晶,有许多思想至今没有过时。对于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持应有的尊重,并以科学的态度加以总结,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用。今礼之中有古义,人们不自知罢了;古礼也可以今用,这正是我们应该象王安石、朱熹那样,认真研究的课题。
②如何读《仪礼》,了解它的社会作用
第一,对书里提到的各种名物礼器,如笾豆爵俎之类,既要细看注文,也要找有关书籍看看图,这就更能加强印象。如果把书中提到的各种器物分类(如衣着、射具、饮食、器皿、宫室等)记出,自然更好。此外对一些常出现的比较抽象的词汇,要弄清其含义。
第二,辨明行礼的处所以及人和物所在的方位。阅读时可以随手画画示意图。弄不清这点,就往往看不懂礼文。
第三,一套礼是由许多仪节组成的。例如,一篇《士昏礼》是由纳采,问名及礼使,纳古,纳徵,请期,陈馔,亲迎,成礼,妇见舅姑,醴妇,妇馈舅姑,舅姑飨妇,飨送者,庙见等十三个小节组成的。如果不分节,即使读后也会没有头绪。
第四,《仪礼》中有许多礼例贯穿各篇礼节当中,礼文虽不明说,而其仪节都无不符合这种内在的规定性。如凡室中房中之拜以西面为敬,堂下之拜以北面为敬;凡升阶皆让,宾主敌者俱升,不敌者不俱升;凡礼盛者必先盥……。仔细阅读,就可以归纳出许多条礼例来。礼例理解的越多,对这书的理解就越透。
三、请为以下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①敖不可长
释义:意思是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取乐时不能达到极点。
出处:出自《礼记·曲礼上》“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同义词及例句:骄傲自满。一个人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就不可避免地要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反义词及例句:谦虚谨慎。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绝不可以盛气凌人、自以为是。
②博闻强记
释义:意思是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出处:《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同义词及例句:博通古今。郭沫若是一个博古通今的天才。
反义词及例句:孤陋寡闻。他一个人闭门读书,孤陋寡闻,不问俗事。
③啜菽饮水
释义:意思是生活清苦,吃豆羹、喝清水。
出处:《礼记·檀弓下》,子路感慨“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 ,孔子回应“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
同义词及例句:饮水啜菽。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只要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生活上即使饮水啜菽,也是高兴的。
反义词及例句:花天酒地。他就是花花公子一个,整天花天酒地,烂醉如泥。
④砥厉廉隅
释义:意思是磨练节操,强调通过自我约束和修炼来保持廉洁正直的品德。
出处:出自《礼记·儒行》:“近文章,砥厉廉隅。”孔颖达疏:“言儒者习近文章,以自磨厉,使成己廉隅也。”
同义词及例句:刚正不阿。包拯是一位公正廉明,刚正不阿的清官。
反义词及例句:放荡不羁。李白斗酒诗百篇,放荡不羁,不事权贵。
⑤独学寡闻
释义: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孤陋寡闻,形容孤偏鄙陋,见闻不多。
出处:出自《礼记·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同义词及例句:鼠目寸光。他是一个目光短浅,鼠目寸光的人。
反义词及例句:博学多才。宋代李清照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女词人。
⑥记问之学
释义:那种仅仅靠死记硬背知识,而没有真正领悟学问义理。
出处:出自《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
同义词及例句:一知半解。这道几何题很难,尽管老师解说了半天,我还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反义词及例句:入木三分。这是一部优秀之作。它观察细致、字句简洁,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入木三分。
⑦教学相长
释义:指教和学两方面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出处:出自《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同义词及例句:相得益彰。天然的桂林山水与人文景观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反义词及例句:兼容并包。贪大求全,兼容并包,什么事也做不好。
⑧困知勉行
释义:表达克服困难以获得知识,努力实践以修养品德。
出处:出自西《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同义词及例句:坚持不懈。在全班同学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在学校运动会中取得了年级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
反义词及例句:半途而废。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但只要有恒心和毅力,都可以克服。如果半途而废,那么我们不会有进步。
⑨美轮美奂
释义:用来形容房屋高大华丽、众多宏丽。
出处:出自《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同义词及例句:富丽堂皇。凯越王朝大酒店富丽堂皇的大堂,轻松舒适的休闲区域,周到快捷的热忱服务,有宾至如归而欣悦难忘。
反义词及例句:破败不堪。祖屋久失修房间里的家具破烂不堪,地上满是灰尘。
⑩师严道尊       
释义: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
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同义词及例句:尊师重道。我们应继续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反义词及例句:离经叛道。这部小说的叙事方式离经叛道,深受年轻人喜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

帖子

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8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副班任*水上往来
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九课作业
一、填空题
1.《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春秋(孔子)对其发生了极大变化。
2.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仪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仪)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3.西周时期,周礼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无论是抽象的(精神原则)还是具体的(礼仪形式),都对(社会成员)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很明显地具有(规范性)。
4.《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仪礼》原来就叫(礼),汉朝人称为(士礼),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仪礼》,比如《晋书·荀崧传》就有请立郑玄《仪礼》博士的话。


二、问答题
1.简答《周礼》从那些方面体现出儒家思想?
答:一是周礼的人法天的思想体现出儒家思想,二是周礼的治国思想对官员、百姓采用儒法兼容、德主刑辅的方针体现了儒家思想。


2.简答仪礼的社会价值及作用?
答:《仪礼》作为一部上古的经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仪礼》还保存了相当丰富的上古语汇,为语言、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价值很高的资料;其次,尽管宋代以后,《仪礼》一书在学术界受到冷落,但在皇室的礼仪制度中,《仪礼》始终是作为圣人之典而受到尊重的;《仪礼》在宋代时还起过捍卫民族文化的作用;《仪礼》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利用《仪礼》礼义中的合理内核。



三、请为以下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敖不可长、博闻强记、啜菽饮水、砥厉廉隅、独学寡闻、
记问之学、教学相长、困知勉行、美轮美奂、师严道尊、

答:
敖不可长
释义: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敖,通“傲”。
出处:《礼记·曲礼上》:“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同义:戒骄戒躁
反义:傲慢无礼、妄自尊大
例句:年轻人应懂得敖不可长的道理,始终保持谦逊好学的态度。

博闻强记
释义: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志,通“记”)
同义:博学多识、博古通今
反义:孤陋寡闻、才疏学浅
例句:他博闻强记,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令人佩服。

啜菽饮水
释义:吃豆类,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出处:《礼记·檀弓下》:“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同义:箪食瓢饮、粗茶淡饭
反义:锦衣玉食、钟鸣鼎食
例句:古人虽啜菽饮水,却能在简朴生活中坚守道义。

砥厉廉隅
释义:磨砺品行,使棱角分明,比喻坚守节操,不随波逐流。厉,通“砺”;廉隅,比喻品行端方。
出处:《礼记·儒行》:“近文章,砥厉廉隅。”
同义:砥砺名节、洁身自好
反义:同流合污、随俗浮沉
例句:他为官多年,始终砥厉廉隅,从未沾染贪腐习气。

独学寡闻
释义:独自学习,不与他人交流,见识就会浅薄。
出处:《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同义:孤陋寡闻、闭目塞听
反义:博采众长、见多识广
例句:做学问不能闭门造车,否则容易独学寡闻,难以进步。

记问之学
释义:指死记硬背现成答案,没有自己的见解和心得的学问。
出处:《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同义:死记硬背、食古不化
反义: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例句:教育应注重培养思考能力,而非让学生满足于记问之学。

教学相长
释义:教与学相互促进,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会增长学识,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也会启发教师。
出处:《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同义:互教互学、教学相资
反义:故步自封、停滞不前
例句:师生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往往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困知勉行
释义:遇到困惑才去学习,努力实践以求得知识和德行的提升,指在克服困难中学习进步。
出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后概括为“困知勉行”。
同义:发愤图强、力学笃行
反义:自暴自弃、半途而废
例句:他虽基础薄弱,但凭借困知勉行的精神,最终在领域内取得了成就。

美轮美奂
释义:原本形容房屋高大华丽,后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多用来形容建筑物)。
出处:《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指高大;奂,指众多)
同义:富丽堂皇、金碧辉煌
反义:破败不堪、简陋寒酸
例句:这座新建的博物馆美轮美奂,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

师严道尊
释义:教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才能得到尊重。
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同义:尊师重道
反义:轻师慢道
例句:只有形成师严道尊的社会风气,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与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

帖子

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8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九课作业
4026*白雪
一、填空题
1.《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春秋(孔子)对其发生了极大变化。
2.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礼仪)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3.西周时期,周礼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无论是抽象的(精神原则)还是具体的(礼仪形式),都对(社会成员)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很明显地具有(规范性)。
4.《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仪礼》原来就叫(礼),汉朝人称为(士礼),对《礼记》而言,又叫。到了晋代才称《仪礼》,比如《晋书·荀崧传》就有请立郑玄《仪礼》博士的话。
二、问答题
1.简答《周礼》从那些方面体现出儒家思想?
答:(1)《周礼》人法天的思想
《周礼》作者的立意,并非要实录某朝某代的典制,而是要为千秋万世立法则。作者希冀透过此书表达自己对社会、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全书的谋篇布局,无不受此左右。儒家认为,人和社会都不过是自然精神的复制品。
(2)治国思想:《周礼》含有丰富的治国思想,《天官》概括为"六典"、"八法"、"八则"、"八柄"、"八统"、"九职"、"九赋"、"九式"、"九贡"、"九两"等十大法则,并在地官、春官、夏官、秋官的叙官中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详密严谨,宏纤毕贯,对于提升后世的行政管理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2.简答仪礼的社会价值及作用?
答:(1)仪礼的社会价值
《仪礼》作为一部上古的经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书来源甚古,涉及面广,从冠婚飨射到朝聘丧葬,无所不备,犹如一幅古代社会生活的长卷,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之一。

(2)其次,尽管宋代以后,《仪礼》一书在学术界受到冷落,但在皇室的礼仪制度中,《仪礼》始终是作为圣人之典而受到尊重的。
(3)再次,由于佛教的传入,使民间的传统生活习惯发生很大变化,如果听之任之,则中国的传统文化将有全面佛教化的可能。

《仪礼》的社会作用:
第一,对书里提到的各种名物礼器,如笾豆爵俎之类,既要细看注文,也要找有关书籍看看图,这就更能加强印象。
第二,辨明行礼的处所以及人和物所在的方位。阅读时可以随手画画示意图。弄不清这点,就往往看不懂礼文。
第三,一套礼是由许多仪节组成的。
第四,《仪礼》中有许多礼例贯穿各篇礼节当中,礼文虽不明说,而其仪节都无不符合这种内在的规定性。

三、请为以下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敖不可长: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同义:欲不可从
反义:绚丽多彩
例句:教育孩子时,家长要时刻提醒他们敖不可长。
博闻强记:形容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出处:宋·周密·《癸辛杂识·后集·五月五日生》
同义:博文强识
反义:孤陋寡闻
例句:傅山自幼聪敏,博文强记,勤奋好学,善于思考。
啜菽饮水:喝豆粥,饮白水。形容生活清苦。多用于奉养双亲或廉俭自奉。也指安贫乐道的生活。
出处:战国末期·荀子·《荀子·天论》
同义:饮水啜菽
反义:纸醉金迷
例句:他虽身处繁华都市,但生活简朴,啜菽饮水,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砥厉廉隅:指磨练节操。
出处:《礼记·儒行》
同义:砥节砺行
反义:苟且偷安
例句:他始终坚守着砥厉廉隅的原则,无论面对多大的诱惑,都能保持清正廉洁的品格。
独学寡闻: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孤陋寡闻。形容孤偏鄙陋,见闻不多。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学记》
同义:寒腹短识
反义:见多识广
例句:他独学寡闻,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
记问之学:为应付别人提问而靠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指无真知灼见的学问。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学记》
同义:见闻之知
反义:学而不厌
例句:他意识到记问之学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于是开始尝试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相长:通过教授、学习,学生获得进步,教师也得到提高。指教和学相互促进。
出处:《礼记·学记》
同义:互教互学
反义:因循守旧
例句:专题研讨会中,讲师和学员之间的互动让双方都受益匪浅,这正是“教学相长”的体现。
困知勉行:遇困而求知,勉力而实行。指人的知识必须克服困难刻苦钻研才能获得;人的事业必须勉力实践才能有成就。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同义:困勉下学
反义:知难而退
例句:在科研的道路上,他困知勉行,不断突破自我,最终取得了重要成果。
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而众多。
出处:西汉·《礼记·檀弓下》
同义:富丽堂皇
反义:蓬户瓮牖
例句:走进这座美轮美奂的宫殿,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仙境,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艺术的气息。
师严道尊: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
出处:战国·乐正克·《礼记·学记》
同义:尊师重道
反义:欺师灭祖
例句:师道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85

帖子

18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85

注册会员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九课作业
4045*紫萱
一、填空题
1.《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春秋(孔子)对其发生了极大变化。

2.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仪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3.西周时期,周礼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无论是抽象的(精神原则)还是具体的(具体的礼仪形式),都对(社会成员)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很明显地具有(规范性)。

4.《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仪礼》原来就叫(《礼》),汉朝人称为(《士礼》),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仪礼》,比如《晋书•荀崧传》就有请立郑玄《仪礼》博士的话。

二、问答题
1.简答《周礼》从那些方面体现出儒家思想?
答:《周礼》主要体现儒家思想是通过礼制规范
,详细的祭祀、礼仪、服饰等规定,体现儒家对“礼”的重视,仁政官职设置和治国理念,倡导尊卑有序、孝悌忠信等伦理观念,在礼乐制度设计中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平衡,体现传统社会的治理思想。

2.简答仪礼的社会价值及作用?
答:《仪礼》通过规范婚礼、丧礼、冠礼等仪式,确立人际交往规则,维护古代社会的等级秩序与和谐稳定。仪式中蕴含孝道、忠诚等儒家伦理,引导人们践行道德准则。具体礼仪细节(如服饰、祭品)保留周代文化记忆,影响后世礼制演变,成为中华民族延续的标志,通过仪式感(如祭祀、朝觐)凝聚社群认同,赋予日常生活神圣意义,增强民族归属感。其礼仪框架为后世法律、教育制度提供基础。

三、请为以下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敖不可长、博闻强记、啜菽饮水、砥厉廉隅、独学寡闻、
记问之学、教学相长、困知勉行、美轮美奂、师严道尊、
答:
1. 敖不可长
释义:敖同“傲”,傲慢之心不可滋长。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同义:骄兵必败
反义:虚怀若谷
例句:我们要教育他“敖不可长”的道理,保持谦逊的品德。
2. 博闻强记
释义:形容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亦有载。
同义:博学多才、见多识广
反义:孤陋寡闻、不学无术
例句:粲博闻强记,人皆不及(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3. 啜菽饮水
释义:吃豆羹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但安贫自守。
出处:《荀子•天论》:“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礼记•檀弓下》载孔子言“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同义:饮水食菽
反义:锦衣玉食
例句:使举吾民啜菽饮水之资,而悉节减之以偿国债。(清•梁启超)。
4. 砥厉廉隅
释义:磨砺棱角,比喻砥砺品行。
出处:《礼记•儒行》:“近文章,砥厉廉隅。”
同义:砥砺德行
反义:放荡不羁
例句:他晚年砥厉廉隅,成为乡里楷模。
5. 独学寡闻
释义:独自学习而少见闻,学识偏狭。
出处:《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同义:井底之蛙
反义:博采众长
例句:若只闭门独学,难免成独学寡闻之见。
6. 记问之学
释义:仅靠记忆知识而缺乏独立思考。
出处:《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同义:死记硬背
反义:融会贯通
例句:真正的学问非记问之学,需明理明道。
7. 教学相长
释义:教与学互动促进提升。
出处:《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也。”
同义:教学合一
反义:填鸭式教育
例句:师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8. 困知勉行
释义:知识和行知在困难中积累。
出处:《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
同义:力学笃行
反义:浅尝辄止
例句:他困知勉行,终成大器。
9. 美轮美奂
释义:形容建筑高大华美。
出处:《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同义:金碧辉煌
反义:简陋不堪
例句:会展中心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
10. 师严道尊
释义:师道尊严,学问受崇敬。
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同义:尊师重道
反义:轻师慢教
例句:师严道尊,方能传承文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5

帖子

2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25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4025半江瑟瑟
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九课作业
一、填空题
1. 《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法)、(道)、(阴阳)等各家思想,春秋(礼制)对其发生了极大变化。

2.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宗法)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仪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制度)的理论形态,对(古代礼仪制度)、(社会规范)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3. 西周时期,周礼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无论是抽象的(原则)还是具体的(条文),都对(人们的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很明显地具有(法律性质)。

4. 《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17)篇。《仪礼》原来就叫(《礼》),汉朝人称为(《士礼》),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仪礼》,比如《晋书·荀崧传》就有请立郑玄《仪礼》博士的话。

二、问答题
1.简答《周礼》从那些方面体现出儒家思想。
答:《周礼》体现儒家思想的方面主要有:强调“礼治”,以礼乐规范社会秩序,符合儒家“克己复礼”的主张;注重宗法制度和等级秩序,与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一致;倡导“仁政”,如记载官员需关注民生、推行教化,契合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重视教育与道德教化,将礼的推行与道德培养相结合,体现儒家“导民以德”的理念。
2.简答仪礼的社会价值及作用?
答:《仪礼》的社会价值及作用在于:它系统记载了古代礼仪规范,是维系社会等级秩序的重要工具,明确了不同身份者的行为准则,保障社会有序运行;作为宗法制度的体现,强化了血缘亲情与伦理关系,巩固了家族与社会的凝聚力;其礼仪规范蕴含道德教化意义,促进个体道德修养的提升,推动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为后世礼制发展提供了范本,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请为以下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敖不可长、博闻强记、啜菽饮水、砥厉廉隅、独学寡闻、
记问之学、教学相长、困知勉行、美轮美奂、师严道尊、
答:
1. 敖不可长
• 释义: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 出处:《礼记·曲礼上》:“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 同义:傲慢无礼(近义)
• 反义:谦虚谨慎
• 例句:为人处世,当牢记敖不可长的道理,方能赢得他人尊重。

2. 博闻强记
• 释义: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 出处:《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识”通“记”)
• 同义:博学多闻、过目不忘
• 反义:孤陋寡闻、健忘善忘
• 例句:他博闻强记,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令人佩服。

3. 啜菽饮水
• 释义:吃豆类,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 出处:《礼记·檀弓下》:“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 同义:粗茶淡饭、箪食瓢饮
• 反义:锦衣玉食、山珍海味
• 例句:虽然家境贫寒,只能啜菽饮水,但一家人其乐融融。

4. 砥厉廉隅
• 释义:磨练品行,使棱角分明,比喻保持节操。(“厉”通“砺”)
• 出处:《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引申义)
• 同义:砥砺名节、洁身自好
• 反义:同流合污、寡廉鲜耻
• 例句:他一生砥厉廉隅,从不为名利所惑。

5. 独学寡闻
• 释义:独自学习,不与他人交流,学识就会浅薄,见闻不广。
• 出处:《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同义:孤陋寡闻、闭目塞听
• 反义:博采众长、见多识广
• 例句:学习不能闭门造车,否则容易独学寡闻,难以进步。

6. 记问之学
• 释义:指死记硬背书本知识,没有自己的见解,不能融会贯通。
• 出处:《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 同义:死记硬背、食古不化
• 反义: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 例句:教学若只停留在记问之学,学生很难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

7. 教学相长
• 释义: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能得到提高。
• 出处:《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同义:互教互学、教学相长(无完全同义,此为固定表述)
• 反义:各行其是(近反义)
• 例句:师生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8. 困知勉行
• 释义:遇到困惑然后学习,努力实践,指在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努力实行。
• 出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 同义:发愤图强、孜孜不倦
• 反义:自暴自弃、半途而废
• 例句:他虽基础薄弱,但凭借困知勉行的精神,最终学有所成。

9. 美轮美奂
• 释义:形容房屋高大华丽而众多。
• 出处:《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 同义:金碧辉煌、雕梁画栋
• 反义:破败不堪、蓬门荜户
• 例句:这座新建的宫殿美轮美奂,彰显出皇家的气派。

10. 师严道尊
• 释义: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才能得到尊重。
• 出处:《礼记·学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 同义:尊师重道
• 反义:师道尊严扫地(反义表述)

• 例句:社会应倡导师严道尊的风尚,让教育得到应有的重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12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星晨羽 于 2025-8-11 17:13 编辑

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九课作业4019*晨羽

一、填空题
1.《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春秋(孔子时期思想)对其发生了极大变化。

2.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礼仪)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法制度)的影响最为深远。

3.西周时期,周礼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无论是抽象的(精神原则)还是具体的(礼仪形式),都对(社会成员)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很明显地具有(规范性)。

4.《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仪礼》原来就叫(礼),汉朝人称为(士礼),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仪礼》,比如《晋书·荀崧传》就有请立郑玄《仪礼》博士的话。

二、问答题
1.简答《周礼》从那些方面体现出儒家思想?
答:《周礼》的儒家思想体现:
(1)天道秩序制度化(六官法天时)
以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对应宇宙秩序,将阴阳五行观(如“春官宗伯掌礼乐”)融入职官体系,实践“人法天”的儒家宇宙观。  

(2)德政官职化(仁政实践)
司徒掌教化(“以乡三物教万民”)、“大司徒推行灾荒救济政策”(“聚万民,恤贫困”),落实儒家养民教民的仁政思想。  

(3)伦理法律化(礼法合一)
“以礼法约束行为”将孝悌忠信等伦理纳入法律(如“不孝之刑”),实现“出礼入刑”的儒法融合。  

(4)王权中和制衡
冢宰统百官而受御史监察,通过制度防权力失衡,体现儒家“中庸”的政治智慧。  

2.简答仪礼的社会价值及作用?
答:《仪礼》的社会价值及作用:
(1)个体层面:礼仪训练培养君子人格(如冠礼责成人之道);

(2)家族层面:丧祭礼强化血缘认同,婚礼规范夫妇之义;  

(3)社会层面:乡饮酒礼促进邻里和睦,聘礼维系诸侯诚信;  

(4)政治层面:朝觐【jìn】礼巩固中央权威,射礼选士助人才流动。  

三、请为以下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敖不可长、博闻强记、啜菽饮水、砥厉廉隅、独学寡闻、
记问之学、教学相长、困知勉行、美轮美奂、师严道尊、

答:
1.敖不可长  
释义:傲慢之心不可滋长。
出处:《礼记·曲礼上》“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同义:傲慢无礼
反义:谦虚谨慎
例句:教养之道贵在敖不可长。  

2.博闻强记  
释义:学识广博且记忆力强。
出处:《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同义:学富五车  
反义:才疏学浅  
例句:这位学者博闻强记令人敬佩。

3.啜菽饮水  
释义:安于清贫生活(菽:豆类)。
出处:《礼记·檀弓下》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同义:粗茶淡饭  
反义:锦衣玉食
例句:仁者啜菽饮水犹自得。

4.砥厉廉隅  
释义:磨练品行,使棱角分明,比喻保持节操。(“厉”通“砺”)
出处:《礼记·儒行》“近文章,砥厉廉隅。”
同义:修身洁行  
反义:随波逐流  
例句:读书人当砥厉廉隅。

5.独学寡闻  
释义:缺乏交流导致见识狭隘。
出处:《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同义:坐井观天  
反义:集思广益  
例句:治学须防独学寡闻。  

6.记问之学
释义: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
出处:《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同义:纸上谈兵
反义:真知灼见
例句:学问贵在贯通,非记问之学可成。

7.教学相长
释义:教与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同义:互通有无
反义:固步自封
例句:师生讨论中教学相长,皆有进益。

8.困知勉行
释义:在困境中求知,勉力实践。
出处:《礼记·中庸》中“或困而知之……或勉强而行之”的论述。
同义:砥砺前行
反义:半途而废
例句:我们当有困知勉行的精神,终能学有所成。

9.美轮美奂
释义:形容房屋高大华丽而众多。
出处:《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同义:金碧辉煌
反义:蓬门荜户
例句:新落成的宫殿美轮美奂,举世惊叹。

10.师严道尊
释义: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才能得到尊重。
出处:《礼记·学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同义:尊师重道
反义:轻贤慢士‌
例句:社会应倡导师严道尊的风尚,让教育方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7

帖子

7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7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九课作业
4032*翠色和烟
[size=12.0000pt]一、填空题
[size=12.0000pt]1. 《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阴阳)等各家思想,春秋(孔子时)对其发生了极大变化。
2.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仪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3.西周时期,周礼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无论是抽象的(精神原则)还是具体的(礼仪形式),都对(社会成员)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很明显地具有(规范性)。
4.《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仪礼》原来就叫(《礼》),汉朝人称为(《士礼》),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仪礼》,比如《晋书·荀崧传》就有请立郑玄《仪礼》博士的话。
二、问答题
[size=12.0000pt]1. 简答《周礼》从那些方面体现出儒家思想?
答:《周礼》的人法天思想和国思想,通过构建以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将儒家的礼治、仁政、中庸、伦理本位等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治国规范,虽可能是儒家对古代制度的理想化整合,却成为后世儒家推崇的王道范本,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理念与伦理秩序。
2. 简答仪礼的社会价值及作用?
答:仪礼的社会价值:
《仪礼》作为一部上古的经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仪礼》还保存了相当丰富的上古语汇,为语言、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价值很高的资料。
其次,宋代以后,《仪礼》在皇室的礼仪制度中,始终是作为圣人之典而受到尊重的。从唐代的开元礼到宋代的《政和五礼新仪》、《大明集礼》,乃至《大清会典》,皇室主要成员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以及聘礼、觐礼等,都是以《仪礼》作为蓝本,加以损益而成的。
再次,由于佛教的传入,使民间的传统生活习惯发生很大变化,《仪礼》在宋代时还起过捍卫民族文化的作用。
《仪礼》的社会作用:
第一,对书里提到的各种名物礼器,如笾豆爵俎之类,既要细看注文,也要找有关书籍看看图,这就更能加强印象。如果把书中提到的各种器物分类(如衣着、射具、饮食、器皿、宫室等)记出,自然更好。此外,对一些常出现的比较抽象的词汇,要弄清其含义。
第二,辨明行礼的处所以及人和物所在的方位。
第三,一套礼是由许多仪节组成的。
第四,《仪礼》中有许多礼例贯穿各篇礼节当中,礼文虽不明说,而其仪节都无不符合这种内在的规定性。
三、请为以下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敖不可长、博闻强记、啜菽饮水、砥厉廉隅、独学寡闻、
记问之学、教学相长、困知勉行、美轮美奂、师严道尊、
[size=12.0000pt]1. 敖不可长
【解释】敖:通“傲”,傲慢。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示例】我们要教育他敖不可长的道理。
【近义词】欲不可从
【反义词】安分守己
2. 博闻强记
【解释】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示例】粲博闻强记,人皆不及。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回
【近义词】博古通今、博学多才、博览群书、博文强识
【反义词】不学无术、孤陋寡闻
3. 啜菽饮水
【解释】啜:吃;菽:豆类。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出处】《荀子·天论》:“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礼记·檀弓下》:“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示例】使举吾民啜菽饮水之资,而悉节减之以偿国债。 ◎清·梁启超《国民筹还国债问题》
【近义词】粗茶淡饭、节衣缩食、清贫如洗、淡泊宁静
【反义词】饕餮盛宴、锦衣玉食、金玉满堂、富丽堂皇
4. 砥厉廉隅
【解释】指磨练节操。廉隅,棱角,比喻指方正的操守。
【出处】《礼记·儒行》:“近文章,砥厉廉隅。”孔颖达疏:“文儒者习近文章,以自磨厉,使成己廉隅也。”
【示例】志不在小,则不可度,砥厉廉隅,则不可越,行高体卑,则不可阶。 ◎《孔丛子·连丛子下》
【近义词】砥节砺行
【反义词】昂首挺胸扬眉吐气
5. 独学寡闻
【解释】独学:指自学而无以指导切磋。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孤陋寡闻。形容孤偏鄙陋,见闻不多。
【出处】《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示例】宋·张孝祥《与池州守周尚书》:“某独学寡闻,涉道甚浅。”
【近义词】寡见少闻孤陋寡闻
【反义词】博古通今见多识广
6. 记问之学
【解释】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
【出处】《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示例】《冷眼观》第12回:“我不过记问之学,实在不是个里手。”
【近义词】口耳之学
【反义词】绩学之士
7. 教学相长
【解释】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出处】《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示例】再如教员天天在堂上给大家讲,不特不能减其所有,反可得~的益处。 ◎清·梁启超《“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
【近义词】互教互学
【反义词】兼容并包
8. 困知勉行
【解释】困知:遇困而求知;勉行:尽力实行。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有了知识就勉力实行。
【出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示例】 ·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中 · 答顾东桥书》:“殀寿不贰,修身以俟者,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岂可专以尽心知性为知,存心养性为行乎!
【近义词】困勉下学
【反义词】半途而废
9. 美轮美奂
【解释】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出处】《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示例】新落成摩天大楼不论外观内部装潢,都十分美轮美奂。
【反义词】瓮牖绳枢
10. 师严道尊
【解释】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荀子·致士》:“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示例】“师严道尊,教乃可施。”王守仁
【近义词】师道尊严、尊师重教
【反义词】得道多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8-14 02:22 , Processed in 0.07013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