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2-16 10: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联入门第二讲 对联的语言   尘封记忆撰
我们知道,对联作为与诗词一脉相承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语言具有高度精准,高度凝练,高度概括的特性。通常而言,一副好的对联,语言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语言的明白如话:
什么叫明白如话呢?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指,要能熟练使用语言来表达主题。在我多年的楹联教学当中,发现在学生的楹联作业里面,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作品,并不能清晰完整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经常会有词不达意或者是表意错误的情况出现。这种弊病多数出现在初学者的作品中。这个阶段的学生,因为刚刚接触对联,词汇量原本就比较匮乏,同时为了对仗,可供选择的词语就更少。而且对仗会比较死板,严格按照天对地,雨对风,生对死,有对无这些最基本的对仗法则写作,不敢越雷池一步。表现在作品上,就会呆板,生涩。
另一个方面是指,作品故作高深,用语古奥,过度修饰,往往让人读来云山雾罩,不知所云。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一些由中等水平向高等水平过渡期间的作者身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多因为随着视野的开阔,词汇的丰富,能力的提高,过度追求语言的华丽,急于达到前人的创作高度,而忽略了自身的积淀。是一种信心过分膨胀的表现。表现在文字上,就是浮躁。
针对第一种情况,我的建议是加大唐诗宋词的阅读量,尽快掌握用诗词的语言来表意。
针对第二种情况,我的建议是,多阅读古体诗。古风,歌行,汉乐府。充分体会那种删繁就简,文约意广的境界。比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语言的协调一致:
  我们知道,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会有自己时代的信息。大汉的浑厚苍茫,魏晋的文雅华丽,盛唐的宏大壮美。这些信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给读者,虽千百年而不曾失色。
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学习写作格律文学,比起古人来是有很大的难度的。难度何在?在于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区别上。我们在正常生活中,都是用现代汉语来相互交流。那么当我们创作对联作品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要学习和使用古汉语。然而即使是清代、民国的书面语言,也与今天的书面语言相去甚远。何况唐宋先秦的语言。
  那么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以何种语言来写作?
我个人以为。用哪一种语言都是可以的。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水平来决定。如果读经史子集这些先汉,先秦书籍比较多的,古汉语底蕴深厚,能够熟练自如使用文言的,就可以使用秦汉风格的语言来创作。如果偏好于唐诗宋词,自己的语言风格也与之接近,那就可以多运用唐宋风格的语言进行创作。如果是从清朝对联入手的,那么可以多阅读一些清代书籍,掌握清代书面语言的特点,写出具有清代风格的作品。如果古汉语底子很薄,也不妨使用现代汉语进行写作,现实中许多征联大家,都用现代汉语进行创作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这里要强调的是,不论以哪一种风格的语言进行写作,在同一副作品里,都要坚持始终,不能随意改变风格,改变语言的味道。不能使用半文半白,文白驳杂,甚至是“假古文”(我自己命名的,就是很多人自创的古文,山寨式古文)来进行写作。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就不会是一副好的作品,而是一锅大杂烩,珍珠翡翠白玉汤。经常有这种情况:一副很不错的作品,被几个不协调的词语给毁了,以至于味道全无。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谨记,在对联的创作中,在一副对联中,要始终保持语言的一致性。
三:语言的格调色彩:
  
我这里用了色彩这一个词语。在文学创作中,想把一件事情说清楚,是很容易做到的。想把一件事情声情并茂地讲述出来,并能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是很难做到的。能否做到这一点,也是匠人和作家的区别之一。
作品有欢快,悲伤,悠闲,凝重,轻灵,婉约,雄浑,委曲的区别。词语有褒义,贬义,中性的区别。而作品的风格,正是由一个一个词语,一句一句话赋予的。可以说,正是这些简简单单的词语,赋予了作品的风格,作品的色调,作品的灵魂。司空图用二十四品来品评诗歌。除却作者的艺术境界不说,单说作品的风格格调。无论是作者何等境界的立意,无论作者是何等水平的文学修养,无论作品多么缜密,疏野,绮丽,自然,悲慨,飘逸,旷达,流动。最终还是要靠一个一个词语来达成这一艺术效果。
  所以大家在平时阅读前人文学作品的时候,就要注意前人作品中,词语的色彩,哪一种风格的作品,适合用哪一种色彩的语言来创作。哪一种色彩的语言,适合创作哪一种风格的作品。汉语的词汇量的很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词语很多,使用的时候就要注意其中细微的差别。很多词义虽然意思差不多,但是色彩格调方面有很大的区别,是不能随意互换的。
  还有一点要着重提出的是,在同一副作品中,词语的选择,要与作品的主题保持一致。一定要保持整副作品中词语格调色彩的一致性。不能混乱。色彩混乱的词语集合在一起,写出的作品无疑会纠结凌乱,自我矛盾。这一点在长联的写作中,尤其要重视。
四:词语在诗词联赋作品中的特殊含义:
我们要知道,在几千年的艺术创作中,有很多词语,是被历代文人赋予了特殊,特定含义的。在实际写作中,一定要掌握这一点。不然会闹出笑话的。
这里我简单地列举出一些常见的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以供大家参考: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比如王昌龄作品《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月: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例子很多“春江花月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柳: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代表诗句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扬柳岸晓风残月”。
4、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虞世南的“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5,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6,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7,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林林总总,还有很多,竹,草木,梅花,兰花,长亭,南浦,羌笛,杜鹃,锦瑟,鸿雁等等,需要大家自己去收集整理。我们经常说,诗的语言,那么这些特定词语,就是诗的语言的一个主要特征。 用长亭写离别,用梅花写高洁。。。。熟知了这些,对阅读理解前人作品,对自己的对联创作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这一讲我们简单讲述了对联的语言。这些是写作的材料。如何利用这些材料来创作出优秀的楹联作品呢?在下一讲会讲解一些对联创作的基本技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