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轻寒一剪梅

资治通鉴班轻寒一剪梅作业整理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5: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五年级第四讲晋01~轻寒一剪梅 作业
作業:你對漢武帝利用罪犯充實邊疆的看法?
将不法之徒和与皇帝做对的人流放边疆,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的一贯做法,只不过,汉武帝是个先行者而已。
一、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将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以对案犯进行惩治,并以此维护社会和统治秩序。作为一种刑罚,流放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流放刑罚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且沿用历史悠久。从远古流放之刑出现,到清末被废除,历经几千年。
二、被流放者在边疆多是被发配充军,戍屯边疆、建造城墙、开矿垦荒、从事文案(主要是被流放的一些官员)等工作。
三、这一政策能起到充实人口的作用,比如西北绝域、西南烟瘴和东北苦寒之地以及一些海岛都先后成为过流放地,形成了历代不同的流放标准,造就了诸多著名的流人聚居处。这种作法一是宣示统治者“不杀”的仁慈,利用对犯罪人或反抗者进行惩罚镇压,二是能促进当地的发展,更好的巩固统治者的统治。
四、我国古代四大流放地:房县(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南临神农架林区)、海南岛(主要是崖州。现为中国一个省,海南岛简称琼,位于中国最南端)、丰州(丰州镇现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南安市位东部,与泉州市区接壤)、伊犁(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成立于1954年,是全国唯一的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
五、古时有很多被流放者未到流放地就死亡了,因为路途遥远、心理不安,即使是到了目的,也是九死一生,对当地的气候、饮食等等难以适应。
六、不过,也有一些很出名的人,到了流放地,不灰心、不自落,反而做出一系列利国利民之举,比如柳宗元,被贬到今天广西柳州,实行教化,人民感其德,把地名改为了柳州。比如苏轼被贬海南,比如林则徐流放新疆,更是干出了世人为之敬仰的大好事。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6: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五年级第五讲作业 晋01-轻寒一剪梅

你怎麼看待漢武帝一心想成仙?
天赐神武,地造功成。开九地之大和,创千秋之伟业。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于是企于神明,耽于生死。窃圣谟而自诩,师黄老乃无穷。高耸丹炉,遗垢病于后世;轻薄人命,伤休明于汉时。然则既为人,堪颂圣?凡尘碌碌,攘利熙熙。可免俗者孰人?
尤叹天不假年,水流人老。若得汉武为仙,于我中华何幸也!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6: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四年级第四讲晋组01轻寒一剪梅作业
详细评价一下汉文帝的一生。
答:
如果说,给历史上的帝王评分,我会给汉文帝95分。
如果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教养下一代的最高境界,我更想说:生子当如刘恒。
如果说,秦皇汉武是英雄,那么,汉文帝则是真正的明君圣主。

我愿意不惜溢美之词,来评说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名望并非第一序列的汉初皇帝。他的智慧,他的仁慈,他的孝道,他的圣明。给汉初的经济恢复、文化建议、军队训练、民心归向带来了无以伦比的进步。没有文帝,汉高祖的霸业有可能如秦一般二世而终,没有文帝,汉武帝千古一帝的美名更是无从谈起。
这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承上启下的皇帝。时间和精力有限,早晚有一天,会写一篇汉文帝的赋,好好描述一下我心中崇拜的这位贤者。

简述一下:
一、幼而韬光养晦。
高祖子孙众多,夺谪之战在所难免。刘恒与母远避边疆,看似无意染指朝政,实则保身。同时,他并没有闲着,练兵,养士,孝母。结果是:其它人在争皇位的时候,他先得了贤孝之名。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刘恒能成为继承人,有其历史偶然性,也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二、继位而极谨慎。
刘恒继位,小心谨慎到近于绝对的程度。1、跟王府里的近臣商量了方案,先以有病为由推脱了好几次,用来争取一些时间静观其变,并派人去跟朝廷里的一些大臣打听确认,得知确实是局势已定,大臣们的确要拥立自己,才动身来到京师。
2、在面对由代王到天子的转变,他掩盖住自己内心的喜悦而静观事态发展。
3、君无私语。婉转回绝了周勃的邀功,巧妙地处理了迎他登基的功臣之间的关系
4、不责卫兵。接手皇宫,不动武,不责罚。彰显了个人的风度,也稳定了人心。
5、在自己的侄子被大臣诛杀的时候,他忍住自己情感,选择了沉默,喜怒不形于色,内心却做了细致的分析判断。这些都表明刘恒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清醒的头脑。

三、为君而体民意。
汉初的经济,衰退到惨不忍睹的程度。一个简例:大臣无马上朝,骑牛。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外有匈奴侵犯,内有饿殍遍野。此时,他的对内对外政策,显示了一位明君的智慧。
文帝以秦亡为鉴,深知百姓生活之乐苦对政权安定的意义。其性又节俭,故在位时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曾因惜十家之财而罢建露台;因怜吏卒输送之劳而令列侯归于封国,不须留于长安奉朝请;借缇萦救父之事而下诏废肉刑;又诏罢天下田租。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汉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文教大兴,国力日益强盛。

四、仁孝而感天下。
亲尝汤药,是中国二十四孝之一。和重华大孝齐名,同是列入其中的两位帝王。舜的孝,是一种宽容和原谅,而刘恒的孝则黍絫之间,躬身为之。便是我们普通人,有几个能如文帝一样侍奉自己的母亲?何况,他是一国之君。


刘恒,有太多话可以说,有时间补上一篇赋,再发上来。简答至此。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6: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四年级第五讲晋01~轻寒一剪梅作业 .
1.谈一下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之道。
夫一室之间,兄弟手足之情何也?血脉相连,天性相通者也。
然则,自古以来,纷争不断。祸争于萧墙之内,血溅于五步之间。何也?
利之争也。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兄弟手足,利之攸关也。
是以,家和而业兴,利均而害无。
均其利,分而治。则可也。
兄弟之间惟论血脉,莫涉俗利,则人心安也。


2.处置七国之乱,景帝正确和失误的地方都有哪些?

       背景:弈棋事件。汉文帝时,吴王太子刘贤入朝,由此得以陪伴皇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饮酒玩乐。七国之乱爆发前,吴太子在和皇太子玩博戏的时候,吴太子在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恭,太子刘启愤而拿起棋盘重砸吴太子头颅,当场将他砸死。汉文帝敕命尸体送回吴国埋葬,到了吴国,吴王刘濞大怒,说道:“天下都是刘家的,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何必送回吴国埋葬!”遂又把尸体送回长安埋葬。
       七国之乱中,儿子被太子刘启误杀后,吴王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称病不朝。朝廷以为他是因为失去儿子的缘故,但经过查实,确证吴王并没有什么病,就拘押了吴国使者。吴王惶恐不安,开始起了反叛之心。后来,吴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觐,皇帝又问起吴王,使者回答说:“吴王实际上并没有生病,只是因为朝廷禁锢了好几个吴国使者,吴王害怕,所以才假装生病。请陛下捐弃前嫌,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于是汉文帝就赦免了吴国使者,又赐给吴王几案和手杖,体谅他年老,可以不再朝觐,朝廷的软弱让吴王愈发骄横了,七国之乱因为这件事逐渐在酝酿。

        过程: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错误处:七国之乱的起因,一方面在于汉初的环境。而其导火索则在于景帝的处事不当。
      一、用人不当。 任用晁错。致使激起七国之乱。
      二、有始无终。七国之乱已开始,晁错的计划刚刚开始实施,因为畏惧七国,腰斩了晁错。使自己陷于被动。
      三、削蕃方法。吴王有错,景帝应该直接惩罚吴王,让其它各王心里清楚。采取逐一消除的方法,才是削去七国之权最有效的办法。就不会导致七国之乱的发生。
     

      正确处:景帝在这件事中,是最大的赢家。通过平定七国之乱,统一了全国,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与晋朝的八王之乱相比,七国之乱以安定收场。景帝在其中的作用不可灭磨。最大的成功在于任用周亚夫为将,收拾了局面。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6: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四年级第六讲晋01轻寒一剪梅作业

今天作业:评价一下汉景帝一生的功过。文景之治是汉朝的盛世。做为文帝之子,汉景帝继承了父亲的治国之道,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可以说是一个治世之君。他的功远大于过。
其功分为两大部分:
1 成就文景之治
这是汉景帝名垂青史的根本。汉景帝在位期间,重农抑商,发展经济:轻徭薄赋,轻刑慎罚;发展教育,打击豪强。
最重要的一点是,坚持削藩,平定七国之乱,加强中央集权。为儿子汉武帝的盛世霸业奠定了基础。
2 知人善用
汉景帝在用人方面,绝对是有一套。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听从晁错的政治建议,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巩固中央集权。军事上,重用将军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窦婴、卫绾、李广、程不识、袁盎等人才济济一堂。
其过主要体现在他的个性特点上,人性中薄情和残忍的一面。
1 杀死兄弟
汉景帝还是当太子的时候,他的堂兄弟也就是吴王刘濞的太子找他下棋。两个人就争吵起来,态度非常不好。汉景帝拿起棋具就把他打死了。虽然当时年纪还小,但出手打死人,不得不说这个孩子与常人不同。
2 饿杀邓通
邓通是汉文帝的男宠,两个人基情四射恩恩爱爱。汉文帝还把铸钱的权力交给邓通,邓通因此富甲天下,千年之后,王婆提及“潘驴邓小闲”还把他当做财神的代表。后来汉文帝患痈,邓通不愧是深爱他的人,经常为他吮吸患处。而汉文帝让汉景帝为他吮吸,汉景帝就面露难色。后来汉景帝听说邓通的所作所为。在汉文帝驾崩之后,立刻没收邓通所有财产,让他活活饿死在大街上。
3 杀师杀忠
因为“七国之乱”汉景帝毫不犹豫杀了自己的老师晁错。虽说杀晁错对局势的平定很有帮助,但是采用这种欺骗和族诛的方式,也能看出汉景帝的残忍和无情。
周亚夫为他尽了全力,最终也被杀死。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6: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四年级第一讲晋组轻寒一剪梅作业

这讲的作业和史实相距远了些,简答:
1.你认为,作为君王,在亲情与朝政之间如何权衡?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若必选其一,则应舍小情而顾大义则也。
然则人非草木,若弃亲情于不顾,重华大孝何来?文帝尝药何因?欲为君,先为人,德不修,则国不稳。以此论之,为君者岂可无情乎?
情之滥觞,则动摇国本;情之无处,则大义无根。
梅曰:君之情,当发乎心,止乎义,泛众爱,广亲民,发大愿,修大仁。如是,则国兴矣!

2.对于市场经济,你认为国家干预的尺度应如何把握。
市场经济是自然经济,在没有外界强行干预下,就是买卖双方无声的博弈。这一点,看西方资本经济的发展一目了然。
然而,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发现,这种绝对自然的经济,会产生过度生产,重复生产,造成极大的资本浪费和财富损失。做为可调控的国家手段,适时适度干预并指导市场,会对市场的正常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凡事有度,过则生绺。
开放改革前的中国,凡事国家控制,吃米吃肉都要发票,就把经济限制死了,失去了主动性和活力的市场,只能枯萎。
在我看来,国家应该使用大数据的技术,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范围内,根据供求关系,适当指导市场,辅助定价,让市场经济在一条平坦的大路上,顺利前行。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8 08: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交五年级第一讲作业
作业:你对汉武帝复兴礼教的看法?
礼教又称儒教,是由儒家学说演化发展而来的。礼教的诞生,以汉武帝确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标志。董仲舒回答汉武帝的《天人三策》是礼教的第一个纲领。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西汉唯心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他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吸收传统的天神观念,结合阴阳五行说, 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儒教信仰体系,与封建大一统的政治统治相呼应,得到了汉武帝的赞赏。
董仲舒将儒家学说进行宗教化改造经过了以下几个步骤:
一、在孔子“天命”观念的基础上,对先秦以来的天道观进行了修补,制造一个人格化的至上神——天,又以“天”来神化封建君主为“天子”,把皇帝变成为“天”神在人间的代表,完成了神权与皇权的统一。
二、为了进一步说明天意、天志,董仲舒又吸收了阴阳五行观念,认为“天”的意志体现为阴阳两种形式:阳,是天志的积极方面,持“正”,主“生”;阴,是天志的消极或辅助方面,持“反”,主“死”。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他指出,阴阳两者虽对立,但阳是主,阴是辅;阳永远处于主导地位,阴永远处于隶属地位。由此产生了“男尊女卑”的理论。
三、提出唯心主义目的论。他认为,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变化都是体现“天”的目的,人类本身的出现,也是天的目的。寒暑变化,四时运行,一切都是“天意”的安排。
四、提出“天人感应”的观念。他认为,人的出现是天意、天志的最高产物;人类产生之后,其他的天地万物要为人类服务。“天”神按自己的形态制造了人,人是天的副本。因而,天、地、人三者是统一的,是天意的体现。人有什么变化,“天”便会感知而有所反应;“天”有什么变化,人也会感知而有所反应。
五、提出“君权神授”的社会政治观。他认为,“君权”来自“神权”,君主的行为也要顺从“天意”,否则,君主也一样会受到“天”神的惩罚,如各种天灾。“君权神授”的观念,是遵守儒家学说中的“礼”和“仁”的规范,将儒学宗教化,便于君主更主动、积极地推行封建社会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六、提出礼教的人、圣观念。他认为,人性是“天”所先天赋予的,不可更改。人的仁,即善的品质,体现了天的阳的方面;人的贪,即恶的品质,体现了天的阴的方面。人的性(理性),体现天的阳的方面;人的情(情感、欲望),体现天的阴的方面。他得出结论:性可以产生善,情可以产生恶。因此,他主张以性控制情。这就要接受“圣人”的教化。
七、提出人性三品的观念,论证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他按人性中的性、情对比不同,分为三类: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具有“圣人之性”的人,其实就是天子;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是“中民”或“斗筲”之徒。这样,“圣人”(天子)就成了百姓的老师,学生受老师的管教,也就是天经地义的了。董仲舒根据这种神学人性论,建立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纲”是绝对统治和服从的关系,“五常”是用来调整这种关系的基本原则。他认为“三纲”这种秩序,完全出于天意,不可改变。这样,就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法则,建立起神权、皇权、父权、夫权的封建道德观。
八、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董仲舒认为,由“天”选择“天子”来治理天下,“获德者受天命,失德者失天命”。因而,改朝换代是合理的,但天命的本质(德),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说,反映天命本质的封建制度是不可改变的。
董仲舒把儒家学说宗教化后,他的思想体系成了礼教的经义,儒家学说变成礼教经典。但此时的礼教只是雏形。到了隋唐时期,儒释道三家学说融合,使礼教进一步完善。宋明理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礼教的正式完成,朱熹的《大学章句》成为礼教的又一个纲领。礼教的发展,也进一步把孔子神化,他成了礼教的教主“至圣先师”。礼教在中国封建社会广泛深入到各个阶层和每个家庭,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延续时间之久,是其他宗教难以匹敌的,它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对巩固和发展封建大一统的专制制度起过积极的作用,对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延续产生过巨大影响。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腐朽意识,阻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对社会发展起了反作用。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8 08: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轻寒一剪梅 于 2017-6-18 08:13 编辑

资治通鉴班五年级第二讲作业  晋1轻寒一剪梅

作業:你覺得劉安為什麼謀反不能成功。


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是汉武帝刘彻的叔叔。淮南王还有两件千古传世之作,那就是他召集手下编著的《淮南子》和他家发明的做豆腐之法。淮南王志大才疏,优柔寡断、终成悲剧。不得不说,做为文人,还是比较可怜这个淮南王的。
刘安因为父辈的关系,对朝廷不能忠心,即使汉武帝对刘安敬重有加,刘安仍旧一心想着造反。
刘安最早想要起兵,是在七国叛乱的时候,但是当时的淮南相国拿到兵权后,并没有去起义,而是用来对抗叛军,也是因为这个,淮南国才能逃过一劫。后来淮南王听信了小人谗言,相信了“天子没有子嗣,一旦出事,淮南王作为刘长的儿子,王位的直系传承人,怎么能容忍别人做皇帝?”的话,一直想要起兵谋反,甚至开始制造兵器,开始招募士兵,拉拢朝中大臣。
后来,起兵的事情因为刘安的孙子刘建,仇恨刘安不重视刘建的父亲刘不害,而被刘建告发到了朝中。天子派人来查,发现情况属实,而此时的刘安又举棋不定,最后事情彻底败露,与儿子刘迁商量后,淮南王放弃谋反,为了不受屈辱,淮南王自刎而死,而参与了刘安密谋谋反的人都被天子处死。淮南王刘安的造反注定会是失败的。
首先,从能力上来看,志大才疏的刘安与雄武能干的刘彻就不在一个档次上。
其次,从当时地位上看,刘彻已经继位,是名正言顺的皇帝,而刘南的作为是造反,名不正而言不顺。
第三,从准备不足,用人不当,财力不够,时机不对。都是他不能成功的原因。
究其根本,刘南只是个空有志向的文人,政治能力和手段,都远不是能造反为王的。所以,他的失败是注定的。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8 08: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第三讲晋01-轻寒一剪梅 作业:
你对汉武帝内迁匈奴的看法?


汉武帝之所以称武帝,是与其用兵对抗匈奴有直接关系的。有人说他喜欢打仗,也有人说他好大喜功。诚然,这些都存在,但,究其原因,与国也是必然的,无论成与败,他都必须这么做。于是,必然有事后如何处置的问题,内迁就成为一个可能性。当然,也有部分匈奴人西迁至欧洲,比如现在的匈牙利人,就认为自己是当时匈奴人的后代。
内迁的好处,不言而喻:促进民族融合,促进文化交流,提高了匈奴人的生产能力,同时也解决了随时有匈奴进犯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与国与民都是有利的。
但隐患依然存在,这种大批的内迁,并没有让匈奴人真正转化成汉人。为以后的五胡乱华,埋下了定时炸弹。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8 08: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五年级第四讲晋01~轻寒一剪梅 作业
作業:你對漢武帝利用罪犯充實邊疆的看法?
将不法之徒和与皇帝做对的人流放边疆,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的一贯做法,只不过,汉武帝是个先行者而已。
一、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将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以对案犯进行惩治,并以此维护社会和统治秩序。作为一种刑罚,流放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流放刑罚在我国起源很早,并且沿用历史悠久。从远古流放之刑出现,到清末被废除,历经几千年。
二、被流放者在边疆多是被发配充军,戍屯边疆、建造城墙、开矿垦荒、从事文案(主要是被流放的一些官员)等工作。
三、这一政策能起到充实人口的作用,比如西北绝域、西南烟瘴和东北苦寒之地以及一些海岛都先后成为过流放地,形成了历代不同的流放标准,造就了诸多著名的流人聚居处。这种作法一是宣示统治者“不杀”的仁慈,利用对犯罪人或反抗者进行惩罚镇压,二是能促进当地的发展,更好的巩固统治者的统治。
四、我国古代四大流放地:房县(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南临神农架林区)、海南岛(主要是崖州。现为中国一个省,海南岛简称琼,位于中国最南端)、丰州(丰州镇现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南安市位东部,与泉州市区接壤)、伊犁(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成立于1954年,是全国唯一的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
五、古时有很多被流放者未到流放地就死亡了,因为路途遥远、心理不安,即使是到了目的,也是九死一生,对当地的气候、饮食等等难以适应。
六、不过,也有一些很出名的人,到了流放地,不灰心、不自落,反而做出一系列利国利民之举,比如柳宗元,被贬到今天广西柳州,实行教化,人民感其德,把地名改为了柳州。比如苏轼被贬海南,比如林则徐流放新疆,更是干出了世人为之敬仰的大好事。
不日试看枝上雪,风吹落处有梅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5 23:03 , Processed in 0.1695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