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顿明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07顿明毕业作业汇总

[复制链接]

5

主题

1352

帖子

21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3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9 09: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顿明 于 2020-9-30 12:44 编辑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三年级第十一讲作业

咏冉闵
顿明


华夏危危引电雷,断流血海朔风哀。
无能东晋偏安梦,有幸北方旷世才。
一纸屠胡令狄惧,普天仰首汉民推。
英名青史当歌泣,踏梦朱龙马几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52

帖子

21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3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9 09: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四年级第一讲作业
07顿明第一讲作业
你对苻生的杀人治国有什么高论
答:苻生是前秦的第三个皇帝,在位仅两年即被杀。苻生自幼瞎了一只眼,即位时二十一岁。小时候,他的祖父苻洪——前秦的开国之君——曾经和他开玩笑说: “我听说瞎子哭泣时只有一只眼睛流泪,真是这样的吗?”苻生闻言大怒,抽出佩刀在脸上刺出血来,说:“这也是一行泪。”苻洪大惊,解下马鞭给了苻生几下, 苻生说:“我生性耐刀槊,不耐鞭子,你用刀砍我吧。”为此,苻洪对苻生的爹苻健说:“此儿狂悖,宜早除之,不然,必破人家。”
从这可看出祖孙皆残忍。而符健将王位传给符生时,命他不听话大臣皆可剪除,有父命冠冕堂皇的理由,又有生理心理极不健全的皇帝,以杀人为乐甚至自己动手,于是群臣民众都在恐怖中,其奇葩杀人方式,以至于在苻生在位的两年间“勋旧亲戚,诛之殆尽,群臣得保一日,如度十 年”。对这样的恶魔,于国简直是灾难和地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52

帖子

21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3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9 09: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四年级第二讲作业
07顿明
你如何看待王猛和苻坚的君臣的风云际会
猛,自少博学,好兵书,气度雄远,少年时家贫如洗,贩卖畚箕。虽贫穷却傲气,他看不上的人连正眼都不瞧一下。“扪虱而谈”说的就是这王先生,当初东晋桓温打到长安,听说王猛是个人才,还特意召见了王猛,王猛披件破长袍对着桓大将军一面摸索着衣服里的虱子,一面大谈时事,旁若无人。桓温对其很是欣赏,想要邀王猛与他一起南还,但是王猛却因为种种原因留在了北方。王猛后来经吕婆楼推荐认识了苻坚,王猛和苻坚两人一见如故,并且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符坚诛暴君符生登位后,王猛协助苻坚,整饬吏治,打击豪强……王猛以一介寒士,接连得到苻坚的重用提拔,君臣之间充分信任,合作紧密,使得王猛的才干得到发挥。
王猛生性桀骜,他看不上的人不会去搭理,因而这种性格容易招致人的不满,处处树敌,而苻坚能够全身心信任王猛并重用他,使得王猛的才干得到发挥。猛治国,使前秦成为诸国中最有生气的国家,因而敢于与群雄角逐,并且愈战愈强,十年之间(366—376年)便统一了北方。这样的君臣关系不多见。好的领导与好的骨干,才是最佳组合。这在历史上不多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52

帖子

21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3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9 09: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四年级第三讲作业
07顿明作业
为什么桓温的北伐得不到认可?
桓温北伐,是东晋时期将领桓温分别于永和十年(354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及太和四年(369年)发动北伐北方十六国的战役。但除了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洛阳,其余两次皆被击退,成效不大。
陶侃平定了苏峻的叛乱以后,东晋王朝暂时获得了安定的局面。这时候,北边却乱了起来。后赵国主石虎死了以后,内部发生大乱,后赵大将冉闵称帝,建立了魏国,鲜卑族贵族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又灭了冉魏。公元352年,氏族贵族苻健也乘机占领了关中,建立了前秦。朝廷趁北方大乱令殷浩北伐,后殷浩失败,大权归桓温,于是桓温开始了有名的三次北伐。
  公元354年,桓温统率晋军四万,从江陵出发,分兵三路,进攻长安。前秦国主苻健派兵五万在峣关抵抗,被晋军打得落花流水。苻健只好带了六千名老弱残兵,逃回长安,挖了深沟坚守。
        桓温胜利进军,到了灞上。长安附近的郡县官员纷纷向晋军投降。桓温发出告示,要百姓安居乐业。百姓欢天喜地,都牵了牛,备了酒,到军营慰劳。

       自从西晋灭亡以后,北方百姓受尽混战的痛苦。他们看到桓温的晋军,都高兴地流着眼泪说:“想不到今天还能够重新见到晋军。”

     桓温驻兵灞上,想等关中麦子熟了的时候,派兵士抢收麦子,补充军粮。可苻健也厉害,他料到桓温的打算,就把没有成熟的麦子全部割光,叫桓温收不到一粒麦子。

     桓温的军粮断了,呆不下去,只好退兵回来。但是这次北伐毕竟打了一个大胜仗,晋穆帝把他提升为征讨大都督。

      以后,桓温又进行了两次北伐。最后一次,进攻前燕,一直打到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后来,因为被前燕切断粮道,遭到失败。

     东晋朝廷忙于窝里斗,而桓温北伐只是想提升个人的声望与权势,所以他的北伐以及想迁都洛阳的想法都遭到众人的反对!而王猛不愿为东晋效力,投于前秦并效犬马之劳,从中可看出东晋的制度是腐朽的,日益走下坡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52

帖子

21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3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9 09: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四年级第四讲作业
07顿明
为什么东晋发生好几次废帝?

答:东晋政治很有特点,是典型的门阀政治,此时皇权衰弱,门阀世家互相联合达成默契,相继上台掌握朝廷实权。
桓温在王庾二家门阀之后兴起,经过在上游荆州二十五年的苦心经营,逐步掌握了上游荆州的兵权,同时也控制了下游扬州的兵权和朝权,在这时,桓温便想打破门阀之间的默契,废掉晋帝,自己登基做皇帝。于是桓温废掉了司马奕,另立司马昱为帝,寄希望于司马昱可以传位于己,不过最终在其他太原王氏陈郡谢氏几家门阀的阻止下未能成功。
所以东晋的皇权几乎被架空,皇权式微,士族间的相互制衡使得废帝好几次,仍绵延百年气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52

帖子

21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3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9 09: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四年级第五讲作业
07顿明第五讲作业
1.你如何评价慕容垂逃亡

慕容垂,字道明,鲜卑名阿六敦,慕容皝的第五子,曾用名:慕容霸、慕容夬 。由于慕容垂刚出生时的名字是慕容霸,直到父亲慕容皝死后,慕容垂才改名慕容夬 ,最后又改慕容垂。
身为战神、后燕的开国之君,很多人一定以为慕容垂的一生必然是酣畅淋漓的,然而真实的慕容垂却并非如此。慕容垂的一生将始终在悲剧与喜剧中切换,难得平静。
“战神”慕容垂的前半生经历了真爱段氏死于狱中,不论怎样的坎坷,从大格局来说,他还是幸福的,因为总有人为他撑起一片天。先是父亲慕容皝,后是四哥慕容恪。公元365年,慕容垂随四哥慕容恪攻下洛阳,之后慕容恪患病。这时,曾经视慕容垂为眼中钉的二哥慕容儁已经去世,继位的是慕容儁的儿子慕容暐。

在“战神”慕容恪眼中,五弟慕容垂是最佳的接班人,于是重病期间的慕容恪不停向侄子慕容暐和朝臣推荐慕容垂接自己的班。但慕容儁对慕容垂的防备、已为太后的可足浑氏对慕容垂的仇视、慕容垂其他兄弟对他的嫉妒都影响着慕容暐。如果说二哥慕容儁对慕容垂的态度还是忌惮,那慕容暐对慕容垂的态度则已经是红果果的歧视了。因此,慕容暐对“战神”慕容恪这位四叔的话,唯一一次听而不受。
公元366年,一代战神慕容恪去世。“战神”慕容垂头顶的最后一片天,塌了!
慕容恪死后不久,一直忌惮慕容恪的东晋王朝终于行动了。公元369年,东晋大司马桓温领兵伐前燕,一路大胜,高歌猛进。前燕皇帝慕容暐慌了,仇视慕容垂的太傅慕容评怕了。他们恐惧到什么程度?史书记载,慕容暐和慕容评都已经在讨论迁都退守的事情了。
这时,早已在朝堂之上无立锥之地的慕容垂站了出来,他说:“不急,让我带兵去打一仗,如果赢不了再跑也来得及。”病急乱投医的慕容暐终于任命慕容垂为南讨大都督,带着慕容德和5万步骑抵御桓温大军。不过,慕容暐显然也不是完全信任慕容垂,他同时还派了使者去前秦找苻坚求援,求援的条件是割地。而前秦做了什么呢?他们派出两万军卒旁观,准备看谁快赢了就帮谁。
“战神”慕容垂出马了,结果其实早已没有悬念。慕容垂一出,桓温节节败退,只能下令撤军。而慕容垂一路追击,亲率8000骑兵追击,同时令弟弟慕容德率领4000骑兵埋伏,在襄邑(今河南睢县)一战败晋军,斩首3万。如果桓温的东晋大军在攻伐之时没援军补充的话,我们基本可以断定此战东晋军基本已全灭了。

之后,来捡便宜的前秦大军出兵,阻截桓温败军,东晋此次北伐失败。
慕容垂大败桓温,救前燕于危亡,声名大振。不过,慕容垂知道自己在王族中的地位,因此他只是向前燕朝廷提出应奖励麾下将士。这一行为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但在一些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眼中,这样的请命想要被解读成“培养自己势力”其实也并不太难。比如慕容垂的叔叔,已旧居朝廷且一直歧视慕容垂的“读书人”太傅慕容评。
慕容评不仅压下了慕容垂的大功和请命,更与太后可足浑氏联手谋划如何杀死慕容垂。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一消息被慕容恪的儿子慕容楷和舅舅兰建获知了。他们将慕容评与可足浑氏的龌龊告知了慕容垂,并劝慕容垂先发制人——杀人、篡位。然而慕容垂的回答是:“骨肉相残的结果还是国家大乱,我宁愿死也不忍骨肉相残。既然他们对我的成见不能改变,我宁可选择离开。”
郁闷的慕容垂回家都不敢声张,怕儿子们忍不住作乱,这事只告诉了长子慕容令。慕容垂问慕容令:“我拼命杀敌,只是想保卫我的国家。谁知今日功成,我却连容身之地都没有了。你说我该怎么办?”慕容令给出的建议很简单:“既然这样,咱们全家想活下去,只有跑。我们先占一地自保,等哪一天,皇帝搞清楚情况,会主动请我们回来,那才比较靠谱。”慕容垂觉得这一计划可行,于是全家以打猎为由出城,准备逃往龙城。
但是,到这里,计划出了岔子。一向未得慕容垂宠爱的幼子慕容麟知道之后,居然跑去向慕容评告发了慕容垂的计划,于是慕容评派军队追杀慕容垂一家。不得已之下,慕容垂一家只得改道,转而投向前秦苻坚。
从以上慕容垂逃亡来看,是迫不得已,显示出他宽仁的一面。

2.怎么看待孙盛作《晋春秋》,后桓温的行为


孙盛曾为征西大将军桓温帐下参军,受到桓温青睐。但他却将桓温北伐时在枋头的败绩如实记载于《晋阳秋》中,桓温得知此事大怒,便对孙盛的儿子说:“枋头诚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说?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以杀身灭族相威胁。当时桓温执朝廷内外大权于一身,孙盛的诸子听说此事后大为害怕,不顾平时孙盛治家严谨,都哭泣跪拜于地,请父亲删改。但孙盛拒不屈服于桓温,坚持按实书史。不退半步。他能将史秘密传于国外并能瞒过诸人,不容易。
“死者什四五”,写在书上不过五个字,可是那意味着将近一半的人死掉了!桓温似乎并没有当多大事。在封建专制社会,国家和百姓只是挂在嘴上,写在文件里;实际行动上,当权老爷们政绩第一,维护自身地位第一,哪管百姓死活!任何时代,都需要孙盛这样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但又都缺乏像孙盛这样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教育孩子,犯错误不要紧,只要改正就是好孩子。可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对于大人做到又是何其难!孟子日“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而为之辞。”能利用批评改正过错,改进工作,会受到尊敬,可是大人们往往希望自己永远正确,不肯让别人看见自己有一点过错,于是文过饰非,自以为这样就会树立自己高大上的形象,孰不知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徒为天下笑耳

想起范仲淹所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位居高位者,很少有人会去忠言逆耳,提醒接触百姓之需或百姓之苦。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到民间去接地气,就很容易把自己弄的很闭塞,做出糊涂决策。可见,越是身居高位,越要提醒自己想办法广开言路,否则就是误人误己加误国。这不仅是道义上的要求,对自身来讲也是存亡之道啊!
征兵征差,从没有停止,加上瘟疫流行,人民死亡,占全国人口十分之四五。恒温也没有建大型楼宇,建设军事设施终究还是必要的。战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战死的人数是确定的,没有到大幅影响全国人口的地步。瘟疫实在不能怪恒温了,谁都没办法的。恒温心胸确实狭窄,但如果没有他抢先拿下长江上游,晋可能已经亡了,百姓死伤会更惨。终究还是功大于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52

帖子

21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3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9 09: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四年级第六讲作业
07顿明
你对王猛 的金刀记有什么看法?
答:天下第一毒计恐怕非离间计莫属。
王猛身为前秦丞相,当时天下类似三国三分,关中是前秦符氏;潼关以东是前燕慕容氏;长江流域包括荆州、益州、扬州等是东晋司马氏。这三方都有名冠一时的豪杰。这一时期将星闪烁、能人辈出,各方的角力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达到高潮,并以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方式落幕,精彩程度实在不下三国演义。慕容垂英雄了得,引得太傅慕容评和太后可足浑氏嫉妒,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决定干他。所谓射人先射马,用巫蛊案处死了慕容垂深爱的妃子段氏。马儿被杀了,都能知道目的是什么。最终慕容垂不得不率领全家投奔关中苻坚。前秦天王苻坚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心胸最为宽广的一把手,没有之一。看见慕容垂举家来投,高兴不已。苻坚的这般盛情,慕容垂也是感动得一塌糊涂。但这一切让王猛怀疑,于是设计了金刀计,以绝后患。
慕容垂不好直接下手,就从他的家人开始。于是王猛在率军征伐燕国的时候,向苻坚请求以慕容垂最喜欢的长子慕容令出任参军。出发的前一夜,慕容垂设宴饯行,当然是希望王猛在军中多照顾他的儿子,王猛顺势要走慕容垂的金刀。
得了这柄金刀,王猛开始了第二步行动。在大军开拔到洛阳的时候,王猛招来了帐下一个叫金熙的小卒,重金收买,让他跑到慕容令的帐中出示金刀,并假传他父亲的话说:“你我父子之所以投奔秦国,无非是避祸而已。如今王猛心胸狭隘,数次想排挤我们,而苻坚表面上对我们礼让有加,但其心实在难测。估计我们父子仍然难免一死,古人尚云,狐死首丘,况且最近听说燕国皇帝于我们走后颇有悔意。我现在已经在逃亡的路上了,你不走更待何时?事起仓促,来不及写信,特派人传口信,以金刀为证。”
慕容令听后,又惊又疑,根本无法求证,思前想后,连夜投奔燕国。
王猛等他一逃,马上急表上告朝廷。慕容垂闻讯,吓得半死,连辩解也不敢辩解,仓促出逃,结果在蓝田被追兵赶上,押回长安。慕容垂自忖必死,谁知苻坚立刻赦免了慕容垂,安慰道:“你儿子心存故国,本身就无可厚非,我只是为他遗憾而已,更不会牵连到你们这些人啊。”
慕容垂躲过了这一劫,而他的儿子慕容令跑到燕国境内,燕国对他这个莫名其妙的二次叛徒心存芥蒂,干脆流放到遥远的沙城。慕容令仍不甘心,在沙城组织旧部企图第三次反叛,却被当地官员抓住就地正法。
金刀计虽然失败了,不过并不能怪罪王猛心思不够,而是苻坚这个“宽容”真有点过头了。不过我们还是感受到了金刀计之毒,虽然未能干掉慕容垂,但葬送了慕容垂最优秀的儿子慕容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52

帖子

21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3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9 09: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四年级第七讲作业
作业:比较王猛和桓温
07顿明


论识人用人,桓温绝对一流。当北伐三秦时,王猛以一介布衣晋谒,相谈之下,桓温即受之军谋祭酒。离开长安时,拜为高官督护,恭请王猛跟随自己。王猛却没有领受他的好意。桓温对谢安的见重,在其幕府中数次07表现。有一次他去拜访谢安,碰上谢安理发。桓温就在旁边等他。谢安理完发,正要扎头巾。桓温传话:“让安石带帽子来见我吧。”其对谢安之礼遇,可谓至敬矣。简文帝病逝,桓温推荐谢安为顾命大臣。临死之前 ,老弟桓冲问:“我们怎么处置谢安这些人?”桓温摇头叹息:“他不是你能处置的。”
而最终,王猛选择了新兴土豪,谢安选择了没落贵族。落魄的刘备,在花言巧语之下,骗得诸葛亮出山。何以桓温以大将军至尊,无法打动王猛、谢安分毫?桓温在他们心中,有那么不堪吗?柏杨论史至此,言桓温兵临长安、北伐慕容,皆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其能力限于此。这个说法比较模糊,没有触及根本。
桓温终于不能称帝,在于桓温非帝王之才。王猛和谢安,都是深具智慧的人,相信都看到了这点。他们认为他不是可以辅佐的明主,才弃之而去。自古帝王之才,除有雄才大略,还要深谙权谋,薄情寡义。而从历史流传下来的资料,我们不但知道桓温是个权臣勇帅,还了解他是一位具有侠义情怀、宽仁心灵的风流名士。

从以下例子从可见一二:
桓温的父亲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江播害死,桓温年方十五,枕戈泣血,志在复仇。他十八岁时,江播去世。江播三个儿子主持丧礼,隐藏兵器于堂中,为防备桓温来报仇。桓温伪装成哀悼的宾客,混进礼堂,手刃江彪,并追赶杀死他两个弟弟。从这件事看,桓温完全一个热血男儿、英雄侠士的形象。换成权谋家,肯定周密算计,不可能以身犯险、恃力而为。
有一次,桓温为儿子说亲,想与幕僚王坦之结成亲家。王坦之回去告诉父亲王述,王述说:“他一个当兵的,怎么能让女儿嫁他家人?”王坦之回来报告桓温,说女儿已经许配给别人了。桓温说:“定是你的老父亲不答应。”心里也没有嫌隙,后来让自己女儿嫁入王家。由此可见,桓温之胸襟广阔。
当桓温权力到达顶峰的时候,想要废除皇帝。他面见简文帝,还没开口说话,皇帝哀凄的眼泪就流个不停。桓温双手抖颤,冷汗直冒,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转身就走。从此看出,桓温心内毕竟有妇人之仁。一个要篡位当皇帝的人,铁石心肠是必备条件。如果当年曹魏皇帝在司马懿、司马师面前哭泣,他们就心软愧疚,哪来后来晋家王朝?
桓温的名士事迹,《世说新语》所载甚多,“人何以堪”、“神州陆沉”这些典故即出自其口,不需多列。
总而言之,桓温没有帝王之相。以王猛、谢安之才,绝不满足于权臣参谋,所以他们才是弃桓温而去的原因。可惜桓温,一代豪杰兼名士,为臣不甘,为帝决断不足,踌躇之间时机逝去,留在人间谤多于誉。
苻坚在与王猛相遇,一番促膝长谈之后,苻坚感觉自己得到了王猛,就像当初刘备得到了诸葛亮一般如鱼得水。
而王猛终于得遇明主,有了大战一番拳脚的机会。王猛执政,将前秦的一些累赘的氐族贵族,将他们一个一个的全部铲除,于是百僚震肃、路不拾遗、令行禁止。
王猛在治理国家上是一个能人,带兵打仗的能力也不差。他领兵期间,攻必克,战必胜,表现出了一个一流的军事领导者和大将风范。帮助苻坚使前秦横扫北方,和东晋相对立。王猛的功劳不可忽视。
但王猛终究是操劳太多,最终积劳成疾得了大病,而这个时候苻坚亲自为王猛祈祷,碰巧王猛病情稍微好转,就大为欣喜下令特赦死罪以下。王猛对其也是非常感动,在生命垂危之时,依旧为苻坚规划了以后的路线,堪称是诸葛丞相一般,为了国家君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52

帖子

21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3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9 09: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四年级第八讲作业
07顿明作业
一。桓温为什么没有拿到九锡?
答:三月,桓温有病,在建康住了十四天后返回姑孰,就如同天命所定,东晋王朝中期最伟大的统帅和权臣桓温壮志未酬,从此一病不起。七月,桓温薨。在此之前,桓温一直暗喻朝廷要员们办理授予九锡,多次派人催促,而谢安、王坦之故意拖延此事,光草稿就没事找事地修改多次,希望病魔比人事走得更快些。事情的发展果然如此,但最关键的是桓温为人的政治军事谋略极为深远,知道不可能办成的事宁可不办,以免将来遗害子孙后代。
二,王猛之死对苻坚最大打击是什么。
答:王猛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后人评价他是“功盖诸葛第一人”,“景略之存亡则苻氏之兴衰也”。从苻坚夺位开始,王猛在苻坚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是关键角色。苻坚和王猛,就如前秦的两翼,如今一翼已折,苻坚的大业亦随之去亦。
前秦扩张太快,内部构成非常复杂,各方势力的归属感尚未完全建立,思故国之心仍在,再加上苻坚过于宽厚,疏于整顿,使得潜伏的危机更深。王猛,可以压得住各方,王猛不在,各方必蠢蠢欲动,苻坚不能制。
可惜王猛早逝,假使上苍延长他十年二十年寿命,他带给社会的政治轨道会更稳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352

帖子

21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3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金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29 09: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魏晋班四年级第九讲作业
07顿明
1.    苻坚一年就平凉灭代, 你的看法?

答:苻坚自幼出身显赫的前秦皇族:爷爷是惠武帝苻洪;叔叔是明帝苻健;老爹是东海王苻雄。传说苻坚降生时天生异象,背后有字“草付臣又土王咸阳”。大概的意思是这个孩子将来要在咸阳建基立业。这句是拆字:草付是苻,臣又土是繁体的坚字。要知道当时苻氏还没有建国,所以家族对他非常看重。
苻坚前期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和王猛是分不开的。正是在以王猛为首的汉族官员的治理下才迅速恢复了社会秩序。王猛对于苻坚来说如同管仲之于齐桓公一样重要。“若王猛之治国,苻坚之管仲也。”
公元376年,苻坚借口刘卫辰部受到欺负派大军北伐代国。代国可不是省油灯:地域处于农耕和游牧地区的结合部,宜耕宜牧、兵精粮足。但是也赶上代国倒霉:代王拓跋什翼犍病重;北方高车部落叛乱。在此国家危亡时刻,代国上下应该同心破敌才对。但是愚蠢的拓跋寔君发动政变,杀死父亲和弟弟妄图自立代王。前秦趁机北伐,代国亡。
平凉
公元376年,苻坚统兵十三万渡过黄河讨伐前凉。前凉悼公张天赐派大将马建、掌据全力抵抗。结果马建投降,掌据战死。亲临战场的张天赐怀着悲伤的心情逃回了都城姑臧。当前秦兵围姑臧的时候前凉悼公张天赐出城投降,前凉亡。
苻坚从公元370年对外征战开始到淝水之战以前,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扫平了北方诸侯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氐人帝国。苻坚待人宽厚,没有强烈的民族界限。即使在征战期间也没有穷兵黩武,前秦国内依然社会稳定、人们富足。如果这种情况能够续下去的话,可能北方各族人们能够安居乐业百余年。从这个角度来说苻坚是有历史贡献的。

2为什么说前秦国力强大,蒸蒸日上,但是王猛死后,内部各方势力暗流涌动,而苻坚为表面的繁荣所蒙蔽,日益骄奢,前秦强大的外表下,已危机重重。
答:王猛死后,各种负作用慢慢显现出来。
首先是苻坚个人生活上的懈怠,开始追求享受。“大修舟舰兵器,饰以金银,颇极精巧”;把后赵都城的铜驼、铜马、飞廉、翁仲搬到长安。“骄矜已甚”。
其次是法制败坏。“自王猛之死,秦之法制,日以颓靡”。且不说一般的犯法,就连苻坚的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子先后起兵谋反,都未受到应有惩罚,甚至仍被任命为一方军事统帅,手握重兵。
第三是屡兴战火。自王猛之死到淝水之战前,前秦吞凉、灭代、拔襄阳、攻彭城、征西域,七年间,共用兵百万之众。淝水之战更是动员了空前的87万军队。北方地区经过“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前期的战乱,人口大量减少。前秦的历次军事行动都加重了北方人民的负担。
前秦政治日益腐败,人民负担极为沉重。苻坚本人好大喜功,又骄傲轻敌。淝水之败后,前秦无可避免的瓦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19 19:36 , Processed in 0.06352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