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凡 于 2025-8-13 12:19 编辑
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九课作业
4012*小凡
一、填空题
1.《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春秋(孔子时)对其发生了极大变化。
2.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仪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3.西周时期,周礼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无论是抽象的(精神原则)还是具体的(礼仪形式),都对(社会成员)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很明显地具有(规范性)。
4.《仪礼》为(儒象)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仪礼》原来就叫(礼),汉朝人称为(士礼),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仪礼》,比如《晋书·荀崧传》就有请立郑玄《仪礼》博士的话。
二、问答题
1.简答《周礼》从那些方面体现出儒家思想?
答:《周礼》从以下方面体现出儒家思想:
1)《周礼》人法天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人法天”。
2)治国思想:对官员、百姓,采用儒法兼融、德主刑辅的方针。
2.简答仪礼的社会价值及作用?
答:仪礼的社会价值:
1)《仪礼》作为一部上古的经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书来源甚古,涉及面广,从冠婚飨射到朝聘丧葬,无所不备,犹如一幅古代社会生活的长卷,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之一。
2)《仪礼》保存了相当丰富的上古语汇,为语言、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价值很高的资料。《仪礼》对于上古史的研究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古代中国是宗法制社,大到政治制度,小到一家一族,无不浸润于其中。《仪礼》对宗法制度的阐述,是封建宗法制的理论形态,要深刻把握古代中国的特质,就不能不求于此。此外,《仪礼》所记各种礼典,对于研究古人的伦理思想、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3)《仪礼》在今天,我们应该利用《仪礼》礼义中的合理内核。《仪礼》中的许多礼仪,是儒家精心研究的结晶,有许多思想至今没有过时。对于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持应有的尊重,并以科学的态度加以总结,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用。
仪礼的作用:
《仪礼》在中国古籍中属于很枯燥难懂的一种书,但只要认真,讲求方法,利用学者的学习经验和研究成果,对我们的学习有帮助的。
第一,对书里提到的各种名物礼器,如笾豆爵俎之类,既要细看注文,也要找有关书籍看看图,这就更能加强印象。
第二,辨明行礼的处所以及人和物所在的方位。阅读时可以随手画画示意图。弄不清这点,就往往看不懂礼文。
第三,一套礼是由许多仪节组成的。如果不分节,即使读后也会没有头绪。
第四,《仪礼》中有许多礼例贯穿各篇礼节当中,礼文虽不明说,而其仪节都无不符合这种内在的规定性。仔细阅读,就可以归纳出许多条礼例来。礼例理解的越多,对这书的理解就越透。
三、请为以下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敖不可长 释义: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岀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同义:欲不可从 反义:趾高气扬 例句:要时刻提醒孩子他们敖不可长。
博闻强记 释义: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岀处:《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同义:博学多才、见多识广 反义:孤陋寡闻、才疏学浅 例句:他对一些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的博闻强记,有时甚至使一些做专业工作的人和年轻人都感到惊讶。
啜菽饮水 释义:喝豆粥,饮白水。形容生活清苦。多用于奉养双亲或廉俭自奉。也指安贫乐道的生活。 岀处: 战国末期·荀子·《荀子·天论》: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 同义:粗茶淡饭、饮水食菽 反义:锦衣玉食、炊金馔玉 例句:他虽身处繁华都市,但生活简朴,啜菽饮水,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砥厉廉隅 释义:指磨练节操。砥厉:见"砥砺"。磨练;锻炼。廉隅:棱角,比喻指方正的操守。 岀处:《礼记·儒行》:近文章,砥厉廉隅。 同义:砥节砺行、砥砺廉隅 反义:放荡不羁、骄奢淫逸 例句:他始终坚守着砥厉廉隅的原则,无论面对多大的诱惑,都能保持清正廉洁的品格。
独学寡闻 释义: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孤陋寡闻。形容孤偏鄙陋,见闻不多。后用“独学寡闻”指独自学习而无人切磋,则学识孤陋,见识不广。 岀处: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同义:区闻陬见 反义:见多识广 例句:他独学寡闻,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
记问之学 释义:为应付别人提问而靠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指无真知灼见的学问。比喻学识肤浅,尚不能融会贯通或自成一体。 岀处:西汉·戴圣·《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同义:死记硬背 反义:融会贯通 例句:他意识到记问之学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于是开始尝试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相长 释义:通过教授、学习,学生获得进步,老师也得到提高。指教和学相互促进。 岀处:《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同义:互教互学、教学相资 反义:独学五友 例句:专题研讨会中,讲师和学员之间的互动让双方都受益匪浅,这正是“教学相长”的体现。
困知勉行 释义:遇困而求知,勉力而实行。指人的知识必须克服困难刻苦钻研才能获得;人的事业必须勉力实践才能有成就。 岀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同义:困勉下学 反义:半途而废 例句:困知勉行,是他在工作中不断进步的座右铭,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
美轮美奂 释义:形容房屋高大华丽而众多。 岀处:西汉·戴圣·《礼记·儒行》:筚门圭窬,蓬户瓮牖。 同义:富丽堂皇、雕栏玉砌 反义:蓬户瓮牖 例句:走进这座美轮美奂的宫殿,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仙境,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艺术的气息。
师严道尊 释义:原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岀处:战国·荀子·《荀子·致士》: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礼记·学记》系统阐述"严师"与"道尊"的因果关系,其中"严师"非指严厉态度,而是强调老师需秉持专业操守以赢得社会敬重。 同义:师道尊严 反义:欺师灭祖 例句:作为一名老师,我深知师严道尊的重要性,因此我始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希望能为学生们树立一个好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