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绝谷画蝶1

小渔村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九课作业跟帖处

[复制链接]

0

主题

34

帖子

3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34
发表于 前天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九课作业
4010*起舞弄清影

一、填空题
1.《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春秋(孔子时期思想)对其发生了极大变化。

2.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礼仪)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法制度)的影响最为深远。

3.西周时期,周礼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无论是抽象的(精神原则)还是具体的(礼仪形式),都对(社会成员)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很明显地具有(规范性)。

4.《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仪礼》原来就叫(礼),汉朝人称为(士礼),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仪礼》,比如《晋书·荀崧传》就有请立郑玄《仪礼》博士的话。

二、问答题
1.简答《周礼》从那些方面体现出儒家思想?
答:《周礼》的儒家思想体现:
(1)天道秩序制度化(六官法天时)
以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对应宇宙秩序,将阴阳五行观(如“春官宗伯掌礼乐”)融入职官体系,实践“人法天”的儒家宇宙观。  

(2)德政官职化(仁政实践)
司徒掌教化(“以乡三物教万民”)、“大司徒推行灾荒救济政策”(“聚万民,恤贫困”),落实儒家养民教民的仁政思想。  

(3)伦理法律化(礼法合一)
“以礼法约束行为”将孝悌忠信等伦理纳入法律(如“不孝之刑”),实现“出礼入刑”的儒法融合。  

(4)王权中和制衡
冢宰统百官而受御史监察,通过制度防权力失衡,体现儒家“中庸”的政治智慧。  

2.简答仪礼的社会价值及作用?
答:《仪礼》的社会价值及作用:
(1)个体层面:礼仪训练培养君子人格(如冠礼责成人之道);

(2)家族层面:丧祭礼强化血缘认同,婚礼规范夫妇之义;  

(3)社会层面:乡饮酒礼促进邻里和睦,聘礼维系诸侯诚信;  

(4)政治层面:朝觐【jìn】礼巩固中央权威,射礼选士助人才流动。  

三、请为以下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敖不可长、博闻强记、啜菽饮水、砥厉廉隅、独学寡闻、
记问之学、教学相长、困知勉行、美轮美奂、师严道尊、

答:
1.敖不可长  
释义:傲慢之心不可滋长。
出处:《礼记·曲礼上》“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同义:傲慢无礼
反义:谦虚谨慎
例句:教养之道贵在敖不可长。  

2.博闻强记  
释义:学识广博且记忆力强。
出处:《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同义:学富五车  
反义:才疏学浅  
例句:这位学者博闻强记令人敬佩。

3.啜菽饮水  
释义:安于清贫生活(菽:豆类)。
出处:《礼记·檀弓下》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同义:粗茶淡饭  
反义:锦衣玉食
例句:仁者啜菽饮水犹自得。

4.砥厉廉隅  
释义:磨练品行,使棱角分明,比喻保持节操。(“厉”通“砺”)
出处:《礼记·儒行》“近文章,砥厉廉隅。”
同义:修身洁行  
反义:随波逐流  
例句:读书人当砥厉廉隅。

5.独学寡闻  
释义:缺乏交流导致见识狭隘。
出处:《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同义:坐井观天  
反义:集思广益  
例句:治学须防独学寡闻。  

6.记问之学
释义: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
出处:《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同义:纸上谈兵
反义:真知灼见
例句:学问贵在贯通,非记问之学可成。

7.教学相长
释义:教与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同义:互通有无
反义:固步自封
例句:师生讨论中教学相长,皆有进益。

8.困知勉行
释义:在困境中求知,勉力实践。
出处:《礼记·中庸》中“或困而知之……或勉强而行之”的论述。
同义:砥砺前行
反义:半途而废
例句:我们当有困知勉行的精神,终能学有所成。

9.美轮美奂
释义:形容房屋高大华丽而众多。
出处:《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同义:金碧辉煌
反义:蓬门荜户
例句:新落成的宫殿美轮美奂,举世惊叹。

10.师严道尊
释义: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才能得到尊重。
出处:《礼记·学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同义:尊师重道
反义:轻贤慢士‌
例句:社会应倡导师严道尊的风尚,让教育方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7
发表于 前天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九课作业
文/和铭

一.填空题
1.《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春秋(孔子时)对其发生了极大变化。
2.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仪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仪)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3.西周时期,周礼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无论是抽象的(精神原则)还是具体的(礼仪形式)都对(社会成员)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很明显地具有(规范性)
4.《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17)篇。《仪礼》原来就叫(礼)汉朝人称为(士礼)对《礼记》而言,又叫。到了晋代才称《仪礼》,比如《晋书·荀崧传》就有请立郑玄《仪礼》博士的话。

二、问答题
1.简答《周礼》从那些方面体现出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仪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
以人法天(天生万物,为而不害,人从天道则以人类为本)的理想国纲领《周礼》,西汉的景帝、武帝之际,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得一批古书,其中一部名为《周官》。原书当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冬官篇已亡,汉儒取性质与之相似的《考工记》补其缺。王莽时,因刘歆奏请,《周官》被列入学官,并更名为《周礼》。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读《周礼》,了解儒家思想
    1. 《周礼》人法天的思想;《周礼》作者的立意,并非要实录某朝某代的典制,而是要为千秋万世立法则。作者希冀透过此书表达自己对社会、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全书的谋篇布局,无不受此左右。儒家认为,人和社会都不过是自然精神的复制品。战国时期,阴阳五行思想勃兴,学术界盛行以人法天之风,讲求人与自然的联系,主张社会组织仿效自然法则,因而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周礼》作者正是"以人法天"思想的积极奉行者。  
2.治国思想;《周礼》含有丰富的治国思想,《天官》概括为"六典"、"八法"、"八则"、"八柄"、"八统"、"九职"、"九赋"、"九式"、"九贡"、"九两"等十大法则,并在地官、春官、夏官、秋官的叙官中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详密严谨,宏纤毕贯,对于提升后世的行政管理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周礼》对官员、百姓,采用儒法兼融、德主刑辅的方针,不仅显示了相当成熟的政治思想,而且有着驾驭百官的管理技巧。管理府库财物的措施,严密细致,相互制约,体现了高超的运筹智慧。书中有许多至今犹有生命力的,可以借鉴的制度。


2.简答仪礼的社会价值及作用?
答:(1)《仪礼》作为一部上古的经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之一。
(2)《仪礼》还保存了相当丰富的上古语汇,为语言、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价值很高的资料。
(3)此外,《仪礼》所记各种礼典,对于研究古人的伦理思想、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4)《仪礼》在宋代时还起过捍卫民族文化的作用。

三、请为以下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敖不可长、博闻强记、啜菽饮水、砥厉廉隅、独学寡闻、记问之学、
教学相长、困知勉行、美轮美奂、师严道尊、

答:以下是各成语的释义、出处、同义/反义词及例句:
【敖不可长】
释义:敖:通“傲”,傲慢。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出处:《礼记·曲礼上》:“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近义词:欲不可从
反义:傲慢无礼、骄横跋扈
例句:年轻人应懂得敖不可长的道理,始终保持谦逊好学的态度。

【博闻强记】
释义: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出处:《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识”通“记”)
同义:博闻强识
反义:孤陋寡闻
例句:他博闻强记,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令人佩服。

【啜菽饮水】chuò shū yǐn shuǐ
释义:吃豆类,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出处:《礼记·檀弓下》:“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同义:粗茶淡饭
反义:山珍海味
例句:使举吾民啜菽饮水之资,而悉节减之以偿国债。

【砥厉廉隅】
释义:指磨练节操。廉隅,棱角,比喻指方正的操守。
出处:《礼记·儒行》:“近文章,砥厉廉隅。”
同义:洁身自好
反义:随波逐流
例句:志不在小,则不可度,砥厉廉隅,则不可越,行高体卑,则不可阶。

【独学寡闻】
释义:独学:指自学而无以指导切磋。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孤陋寡闻。形容孤偏鄙陋,见闻不多。
出处:《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同义:孤陋寡闻  
反义:博采众长
例句:学习要博采众长,克服独学寡闻,与别人交流,才能拓宽视野。

【记问之学】
释义: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
出处:《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同义:食古不化
反义:融会贯通
例句:教育应注重培养思考能力,而非让学生满足于记问之学。

【教学相长】
释义:教与学相互促进,老师通过教而深化理解,学生通过学而推动老师进步。
出处:《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同义:教学相资
反义:固步自封
例句:师生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往往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困知勉行】
释义:在困惑中学习,努力实践,指在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勤勉行事。
出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
同义:力学笃行、困勉下学
反义:浅尝辄止
例句:他虽基础薄弱,但凭借困知勉行的精神,最终在领域内取得了成就。

【美轮美奂】
释义: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轮:高大;奂:众多)。
出处:《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指高大;奂,指众多)
同义:富丽堂皇
反义:蓬门荜户
例句:晚上,在灯光的映照下,赤石大桥的景色美轮美奂,叫人惊叹不已。

【师严道尊】
释义: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同义:程门立雪
反义:离经叛道
例句:只有形成师严道尊的社会风气,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与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4

帖子

6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64
发表于 前天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九课作业
4050*王五


一、填空题
1.《周礼》是(儒家经典)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春秋(孔子时)对其发生了极大变化。
2.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仪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仪)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3.西周时期,周礼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无论是抽象的(精神原则)还是具体的(礼仪形式),都对(社会成员)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很明显地具有(规范性)。
4.《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仪礼》原来就叫(礼),汉朝人称为(士礼),对《礼记》而言,又叫。到了晋代才称《仪礼》,比如《晋书•荀崧传》就有请立郑玄《仪礼》博士的话。

二、问答题
1.简答《周礼》从那些方面体现出儒家思想?
答:一是周礼的人法天的思想,体现出对社会、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二是周礼的治国思想对官员、百姓采用儒法兼容、德主刑辅的方针,对于提升后世的行政管理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2.简答仪礼的社会价值及作用?
答:(1)社会价值:
《仪礼》作为一部上古的经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仪礼》还保存了相当丰富的上古语汇,为语言、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价值很高的资料。此外,《仪礼》所记各种礼典,对于研究古人的伦理思想、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社会作用:
《仪礼》在宋代时还起过捍卫民族文化的作用。今天,我们应该利用《仪礼》礼义中的合理内核。并以科学的态度加以总结,使其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用。

三、请为以下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敖不可长、博闻强记、啜菽饮水、砥厉廉隅、独学寡闻、
记问之学、教学相长、困知勉行、美轮美奂、师严道尊、

①敖不可长
释义: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同义:欲不可从
反义:绚丽多彩
例句:教育孩子时,家长要时刻提醒他们敖不可长。

②博闻强记
释义:形容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出处:宋•周密•《癸辛杂识•后集•五月五日生》
同义:博文强识
反义:孤陋寡闻
例句:徐晓明自幼聪敏,博文强记,勤奋好学,善于思考。

③啜菽饮水
释义:喝豆粥,饮白水。形容生活清苦。多用于奉养双亲或廉俭自奉。也指安贫乐道的生活。
出处:战国末期•荀子•《荀子•天论》
同义:饮水啜菽
反义:纸醉金迷
例句:他潜心学问,过着啜菽饮水的生活。

④砥厉廉隅
释义:指磨练节操。
出处:《礼记•儒行》
同义:砥节砺行
反义:苟且偷安
例句:他始终坚守着砥厉廉隅的原则,无论面对多大的诱惑,都能保持清正廉洁的品格。

⑤独学寡闻
释义:独自学习,无人交流切磋,则孤陋寡闻。形容孤偏鄙陋,少见闻。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学记》
同义:寒腹短识
反义:见多识广
例句:他独学寡闻,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

⑥记问之学
释义:为应付别人提问而靠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指无真知灼见的学问。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学记》
同义:见闻之知
反义:学而不厌
例句:他意识到记问之学不能落到实处,于是开始通过大量阅读、深入讨论和实践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⑦教学相长
释义:通过教授、学习使学生获得进步,教shi也得到提高。指教和学相互促进。
出处:《礼记•学记》
同义:互教互学
反义:因循守旧
例句:在书法课中,讲师和学员之间的互动,让双方都受益匪浅,这正是“教学相长”的生动体现。

⑧困知勉行
释义:遇困而求知,勉力而实行。指人的知识必须克服困难刻苦钻研才能获得;人的事业必须勉力实践才能有成就。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同义:困勉下学
反义:知难而退
例句:在攻关的路上,他困知勉行,不断突破自我,最终取得了重要成果。

⑨美轮美奂
释义:形容房屋装饰得极为华美。也作“美奂美轮”
出处:西汉•《礼记•檀弓下》
同义:富丽堂皇
反义:蓬户瓮牖
例句:走进这座美轮美奂的宫殿,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仙境,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艺术的气息。

⑩师严道尊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
出处:战国•乐正克•《礼记•学记》
同义:尊师重道
反义:欺师灭祖
例句:师严道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传承好、发扬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6

帖子

34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46
发表于 昨天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九课作业
4041*洗尘

一、填空题:
1.《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春秋(孔子)对其发生了极大变化。

2.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仪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3.西周时期,周礼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无论是抽象的(精神原则)还是具体的(礼仪形式),都对(社会成员)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很明显地具有(规范性)。

4.《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仪礼》原来就叫(《礼》),汉朝人称为(《士礼》),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仪礼》,比如《晋书·荀崧传》就有请立郑玄《仪礼》博士的话。

二、问答题:
1.简答《周礼》从哪些方面体现出儒家思想?
答:《周礼》的人法天思想和制国思想,通过构建以“礼”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将儒家的礼治、仁政、中庸、伦理本位等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治国规范,虽可能是儒家对古代制度的理想化整合,却成为后世儒家推崇的“王道”范本,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理念与伦理秩序。

2.简答仪礼的社会价值及作用?
答:《仪礼》的社会价值:《仪礼》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之一。《仪礼》还保存了相当丰富的上古语汇,为语言、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价值很高的资料。此外,《仪礼》所记各种礼典,对于研究古人的伦理思想、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仪礼》的作用:通过“仪式化”的实践,将抽象的伦理道德、社会秩序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行为模式,既约束个体又凝聚社群,既维护等级又培育和谐,最终成为传统中国“礼治社会”的制度基石与文化载体。其影响远超具体礼仪形式,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伦理观念与社会结构。

三、请为以下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敖不可长、博闻强记、啜菽饮水、砥厉廉隅、独学寡闻、
记问之学、教学相长、困知勉行、美轮美奂、师严道尊。

答:以上各成语的释义、出处、同义/反义词及例句如下:

【敖不可长】
释义:傲慢的情绪不可滋长。敖,通“傲”。
出处:《礼记·曲礼上》:“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同义词:戒骄戒躁。
反义词:傲慢无礼、骄横跋扈。
例句:年轻人应懂得“敖不可长”的道理,越是取得成绩,越要保持谦逊。

【博闻强记】
释义: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出处:《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识”通“记”)
同义词:博闻强识、过目不忘。
反义词:孤陋寡闻、健忘善忘。
例句:他自幼博闻强记,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深受老师赞赏。

【啜菽饮水】
释义:吃豆类,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出处:《礼记·檀弓下》:“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同义词:箪食瓢饮、粗茶淡饭。
反义词:锦衣玉食、山珍海味。
例句:古人即便啜菽饮水,也能在简单生活中体会亲情之乐,这正是孝道的真谛。

【砥厉廉隅】
释义:磨砺品行,使棱角分明(比喻坚守气节,不随波逐流)。厉,通“砺”;廉隅,比喻品行端正。
出处:《礼记·儒行》:“近文章,砥厉廉隅。”
同义词:砥砺名节、洁身自好。
反义词:同流合污、随俗浮沉。
例句:他一生砥厉廉隅,面对诱惑始终坚守原则,堪称世人表率。

【独学寡闻】
释义:独自学习,不与他人交流,见闻就会狭隘。
出处:《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同义词:孤陋寡闻、闭目塞听。
反义词:博采众长、见多识广。
例句:学术研究忌独学寡闻,唯有多与同行交流,才能拓宽视野。

【记问之学】
释义:指死记硬背现成答案,没有自己的见解,不足以成为老师。
出处:《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同义词:死记硬背、食古不化。
反义词: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例句:教育若只停留在记问之学,学生便难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相长】
释义:教与学相互促进,老师通过教而深化理解,学生通过学而推动老师进步。
出处:《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同义词:互教互学、教学相资。
反义词: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例句:师生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往往能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升。

【困知勉行】
释义:在困惑中学习,努力实践,指在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勤勉行事。
出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
同义词:孜孜不倦、力学笃行。
反义词:半途而废、浅尝辄止。
例句:科研之路从非坦途,唯有困知勉行,才能攻克技术难关。

【美轮美奂】
释义:原本形容房屋高大华美,后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出处:《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指高大;奂,指众多)
同义词:富丽堂皇、金碧辉煌。
反义词:破败不堪、简陋寒酸。
例句:新建的艺术中心美轮美奂,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

【师严道尊】
释义: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学问才会被重视。
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同义词:尊师重道。
反义词:轻师慢道。
例句:“师严道尊”的传统,体现了古人对知识与教育的敬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6

帖子

4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46
发表于 昨天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凡 于 2025-8-13 12:19 编辑

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九课作业
4012*小凡

一、填空题

1.《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春秋(孔子时)对其发生了极大变化。
2.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仪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3.西周时期,周礼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无论是抽象的(精神原则)还是具体的(礼仪形式),都对(社会成员)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很明显地具有(规范性)。
4.《仪礼》为(儒象)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仪礼》原来就叫(礼),汉朝人称为(士礼),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仪礼》,比如《晋书·荀崧传》就有请立郑玄《仪礼》博士的话。

二、问答题

1.简答《周礼》从那些方面体现出儒家思想?
答:《周礼》从以下方面体现出儒家思想:
1)《周礼》人法天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人法天”。
2)治国思想:对官员、百姓,采用儒法兼融、德主刑辅的方针。

2.简答仪礼的社会价值及作用?
答:仪礼的社会价值:
1)《仪礼》作为一部上古的经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书来源甚古,涉及面广,从冠婚飨射到朝聘丧葬,无所不备,犹如一幅古代社会生活的长卷,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之一。
2)《仪礼》保存了相当丰富的上古语汇,为语言、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价值很高的资料。《仪礼》对于上古史的研究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古代中国是宗法制社,大到政治制度,小到一家一族,无不浸润于其中。《仪礼》对宗法制度的阐述,是封建宗法制的理论形态,要深刻把握古代中国的特质,就不能不求于此。此外,《仪礼》所记各种礼典,对于研究古人的伦理思想、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3)《仪礼》在今天,我们应该利用《仪礼》礼义中的合理内核。《仪礼》中的许多礼仪,是儒家精心研究的结晶,有许多思想至今没有过时。对于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持应有的尊重,并以科学的态度加以总结,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用。
仪礼的作用:
《仪礼》在中国古籍中属于很枯燥难懂的一种书,但只要认真,讲求方法,利用学者的学习经验和研究成果,对我们的学习有帮助的。
第一,对书里提到的各种名物礼器,如笾豆爵俎之类,既要细看注文,也要找有关书籍看看图,这就更能加强印象。
第二,辨明行礼的处所以及人和物所在的方位。阅读时可以随手画画示意图。弄不清这点,就往往看不懂礼文。
第三,一套礼是由许多仪节组成的。如果不分节,即使读后也会没有头绪。
第四,《仪礼》中有许多礼例贯穿各篇礼节当中,礼文虽不明说,而其仪节都无不符合这种内在的规定性。仔细阅读,就可以归纳出许多条礼例来。礼例理解的越多,对这书的理解就越透。
三、请为以下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敖不可长
释义: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岀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同义:欲不可从
反义:趾高气扬
例句:要时刻提醒孩子他们敖不可长。

博闻强记
释义: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岀处:《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同义:博学多才、见多识广
反义:孤陋寡闻、才疏学浅
例句:他对一些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的博闻强记,有时甚至使一些做专业工作的人和年轻人都感到惊讶。

啜菽饮水
释义:喝豆粥,饮白水。形容生活清苦。多用于奉养双亲或廉俭自奉。也指安贫乐道的生活。
岀处: 战国末期·荀子·《荀子·天论》: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同义:粗茶淡饭、饮水食菽
反义:锦衣玉食、炊金馔玉
例句:他虽身处繁华都市,但生活简朴,啜菽饮水,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砥厉廉隅
释义:指磨练节操。砥厉:见"砥砺"。磨练;锻炼。廉隅:棱角,比喻指方正的操守。
岀处:《礼记·儒行》:近文章,砥厉廉隅。
同义:砥节砺行、砥砺廉隅
反义:放荡不羁、骄奢淫逸
例句:他始终坚守着砥厉廉隅的原则,无论面对多大的诱惑,都能保持清正廉洁的品格。

独学寡闻
释义: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孤陋寡闻。形容孤偏鄙陋,见闻不多。后用“独学寡闻”指独自学习而无人切磋,则学识孤陋,见识不广。
岀处: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同义:区闻陬见
反义:见多识广
例句:他独学寡闻,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

记问之学
释义:为应付别人提问而靠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指无真知灼见的学问。比喻学识肤浅,尚不能融会贯通或自成一体。
岀处:西汉·戴圣·《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同义:死记硬背
反义:融会贯通
例句:他意识到记问之学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于是开始尝试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相长
释义:通过教授、学习,学生获得进步,老师也得到提高。指教和学相互促进。
岀处:《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同义:互教互学、教学相资
反义:独学五友
例句:专题研讨会中,讲师和学员之间的互动让双方都受益匪浅,这正是“教学相长”的体现。

困知勉行
释义:遇困而求知,勉力而实行。指人的知识必须克服困难刻苦钻研才能获得;人的事业必须勉力实践才能有成就。
岀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同义:困勉下学
反义:半途而废
例句:困知勉行,是他在工作中不断进步的座右铭,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

美轮美奂
释义:形容房屋高大华丽而众多。
岀处:西汉·戴圣·《礼记·儒行》:筚门圭窬,蓬户瓮牖。
同义:富丽堂皇、雕栏玉砌
反义:蓬户瓮牖
例句:走进这座美轮美奂的宫殿,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仙境,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艺术的气息。

师严道尊
释义:原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岀处:战国·荀子·《荀子·致士》: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礼记·学记》系统阐述"严师""道尊"的因果关系,其中"严师"非指严厉态度,而是强调老师需秉持专业操守以赢得社会敬重。
同义:师道尊严
反义:欺师灭祖
例句:作为一名老师,我深知师严道尊的重要性,因此我始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希望能为学生们树立一个好榜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9
发表于 昨天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0436*漠雨江南
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九课作业
一、填空题
1.    《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阳阳)等各家思想,春秋(孔子)对其发生了极大变化。
2.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仪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仪)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3.西周时期,周礼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无论是抽象的(精神原则)还是具体的(礼仪形式),都对(社会成员)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很明显地具有(规范性)。
4.《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仪礼》原来就叫(礼),汉朝人称为(礼经),对《礼记》而言,又叫。到了晋代才称《仪礼》,比如《晋书•荀崧传》就有请立郑玄《仪礼》博士的话。
二、问答题
1.    简答《周礼》从那些方面体现出儒家思想?
答:《周礼》作者的立意,并非要实录某朝某代的典制,而是要为千秋万世立法则。作者希冀透过此书表达自己对社会、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全书的谋篇布局,无不受此左右。儒家认为,人和社会都不过是自然精神的复制品。战国时期,阴阳五行思想勃兴,学术界盛行以人法天之风,讲求人与自然的联系,主张社会组织仿效自然法则,因而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周礼》作者正是"以人法天"思想的积极奉行者。  

2.    简答仪礼的社会价值及作用?
答; 《仪礼》作为一部上古的经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书来源甚古,涉及面广,从冠婚飨射到朝聘丧葬,无所不备,犹如一幅古代社会生活的长卷,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之一。书中记载的古代宫室、车旗、服饰、饮食、丧葬之制,以及各种礼乐器的形制、组合方式等等尤其详尽,考古学家在研究上古遗址及出土器物时,每每要质正于《仪礼》。
《仪礼》还保存了相当丰富的上古语汇,为语言、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价值很高的资料。《仪礼》对于上古史的研究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古代中国是宗法制社,大到政治制度,小到一家一族,无不浸润于其中。《仪礼》对宗法制度的阐述,是封建宗法制的理论形态,要深刻把握古代中国的特质,就不能不求于此。此外,《仪礼》所记各种礼典,对于研究古人的伦理思想、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其次,尽管宋代以后,《仪礼》一书在学术界受到冷落,但在皇室的礼仪制度中,《仪礼》始终是作为圣人之典而受到尊重的。从唐代的开元礼到宋代的《政和五礼新仪》、《大明集礼》,乃至《大清会典》,皇室主要成员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以及聘礼、觐礼等,都是以《仪礼》作为蓝本,加以损益而成的。
再次,由于佛教的传入,使民间的传统生活习惯发生很大变化,如果听之任之,则中国的传统文化将有全面佛教化的可能。宋代的有识之士如司马光、朱熹等,意识到《仪礼》中的礼制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典型,如果它从中国社会彻底消失,那将是儒家文化的彻底消失。他们顺应时势、对《仪礼》进行删繁就简,取精用弘的改革,摘取其中最能体现儒家人文精神的冠、婚、丧、祭诸礼,率先实行,并在士大夫阶层中加以提倡,收到了比较积极的成效。可见,《仪礼》在宋代时还起过捍卫民族文化的作用。

三、请为以下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敖不可长: 敖:通“傲”,傲慢。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出自】: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近义词:骄兵必败,反义词:虚怀若谷。
博闻强记: 也说博闻强识。形容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汉贾谊《新书•保傅》:“博闻强记,捷给而善对者,谓之承。”近义词博闻强识,反义词:一窍不通。
啜菽饮水:啜菽饮水,汉语成语,意思是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出自《荀子•天论》,《礼记•檀弓下》。近义词:粗茶淡饭,反义词:锦衣玉食。
砥厉廉隅:意思是磨练节操,廉隅,棱角,比喻指方正的操守。出自《礼记•儒行》。成语解释指磨练节操。廉隅,棱角,比喻指方正的操守。近义词:砥节砺行,反义词:同流合污。
独学寡闻:该词原义是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孤陋寡闻,形容孤偏鄙陋,见闻不多。它出自《礼记•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近义词:孤陋寡闻,反义词:博闻强识。
教学相长:最早出自《礼记•学记》,其中提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其大意是,经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经过教授才知道自己知识的困惑。近义词:相得益彰,反义词:闭门造车。
困知勉行:出自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中庸》,原文为“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其意思是有的人天生就知道道理,有的人通过学习知道道理,有的人在遇到困难后经过努力才知道道理,但最终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是一样的。近义词:力学笃行,反义词:好高骛远。
美轮美奂:《礼记•檀弓下》里说,春秋时晋国大夫赵武建造宫室落成后,人们前去庆贺。大夫张老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后来用“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轮:高大;奂:众多)。近义词:精美绝伦,反义词:粗制滥造。
师严道尊: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具体出自两部经典著作:
《荀子•致士》:其中提到“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强调了作为老师,要有尊严且让人敬畏,这为“师严道尊”中“师严”的概念提供了思想基础,指出老师自身应具备庄重威严的特质,才能在教育中树立权威。
近义词:尊师重道,反义词:欺师灭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7
发表于 昨天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九课   4003理还乱

一、填空题:

1.《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春秋(孔子)对其发生了极大变化。

2.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仪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3.西周时期,周礼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无论是抽象的(精神原则)还是具体的(具体的礼仪形式),都对(社会成员)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很明显地具有(规范性)。

4.《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仪礼》原来就叫(《礼》),汉朝人称为(《士礼》),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仪礼》,比如《晋书·荀崧传》就有请立郑玄《仪礼》博士的话。



二、问答题:
1.简答《周礼》从那些方面体现出儒家思想?
答:《周礼》的人法天思想和制国思想,通过构建以“礼”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将儒家的礼治、仁政、中庸、伦理本位等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治国规范,虽可能是儒家对古代制度的理想化整合,却成为后世儒家推崇的“王道”范本,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理念与伦理秩序。

2.简答仪礼的社会价值及作用?
答:《仪礼》的社会价值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之一。
《仪礼》还保存了相当丰富的上古语汇,为语言、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价值很高的资料。此外,《仪礼》所记各种礼典,对于研究古人的伦理思想、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仪礼》作用是通过“仪式化”的实践,将抽象的伦理道德、社会秩序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行为模式,既约束个体又凝聚社群,既维护等级又培育和谐,最终成为传统中国“礼治社会”的制度基石与文化载体。其影响远超具体礼仪形式,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伦理观念与社会结构。

三、请为以下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敖不可长、博闻强记、啜菽饮水、砥厉廉隅、独学寡闻、
记问之学、教学相长、困知勉行、美轮美奂、师严道尊、

答:以下是各成语的释义、出处、同义/反义词及例句:

【敖不可长】
释义:傲慢的情绪不可滋长。敖,通“傲”。
出处:《礼记·曲礼上》:“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同义:戒骄戒躁
反义:傲慢无礼、骄横跋扈
例句:年轻人应懂得“敖不可长”的道理,越是取得成绩,越要保持谦逊。

【博闻强记】
释义: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出处:《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识”通“记”)
同义:博闻强识、过目不忘
反义:孤陋寡闻、健忘善忘
例句:他自幼博闻强记,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深受老师赞赏。

【啜菽饮水】
释义:吃豆类,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出处:《礼记·檀弓下》:“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同义:箪食瓢饮、粗茶淡饭
反义:锦衣玉食、山珍海味
例句:古人即便啜菽饮水,也能在简单生活中体会亲情之乐,这正是孝道的真谛。

【砥厉廉隅】
释义:磨砺品行,使棱角分明(比喻坚守气节,不随波逐流)。厉,通“砺”;廉隅,比喻品行端正。
出处:《礼记·儒行》:“近文章,砥厉廉隅。”
同义:砥砺名节、洁身自好
反义:同流合污、随俗浮沉
例句:他一生砥厉廉隅,面对诱惑始终坚守原则,堪称世人表率。

【独学寡闻】
释义:独自学习,不与他人交流,见闻就会狭隘。
出处:《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同义:孤陋寡闻、闭目塞听
反义:博采众长、见多识广
例句:学术研究忌独学寡闻,唯有多与同行交流,才能拓宽视野。

【记问之学】
释义:指死记硬背现成答案,没有自己的见解,不足以成为老师。
出处:《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同义:死记硬背、食古不化
反义: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例句:教育若只停留在记问之学,学生便难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相长】
释义:教与学相互促进,老师通过教而深化理解,学生通过学而推动老师进步。
出处:《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同义:互教互学、教学相资
反义: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例句:师生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往往能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升。

【困知勉行】
释义:在困惑中学习,努力实践,指在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勤勉行事。
出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
同义:孜孜不倦、力学笃行
反义:半途而废、浅尝辄止
例句:科研之路从非坦途,唯有困知勉行,才能攻克技术难关。

【美轮美奂】
释义:原本形容房屋高大华美,后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出处:《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指高大;奂,指众多)
同义:富丽堂皇、金碧辉煌
反义:破败不堪、简陋寒酸
例句:新建的艺术中心美轮美奂,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

【师严道尊】
释义: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学问才会被重视。
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同义:尊师重道
反义:轻师慢道
例句:“师严道尊”的传统,体现了古人对知识与教育的敬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0

帖子

2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20
发表于 昨天 19: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九课作业
4040*自在
一、填空题
1.《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春秋(孔子)对其发生了极大变化。

2.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仪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3.西周时期,周礼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无论是抽象的(精神原则)还是具体的(具体的礼仪形式),都对(社会成员)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很明显地具有(规范性)。

4.《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仪礼》原来就叫(《礼》),汉朝人称为(《士礼》),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仪礼》,比如《晋书•荀崧传》就有请立郑玄《仪礼》博士的话。

二、问答题
1.简答《周礼》从那些方面体现出儒家思想?
答:《周礼》主要体现儒家思想是通过礼制规范
,详细的祭祀、礼仪、服饰等规定,体现儒家对“礼”的重视,仁政官职设置和治国理念,倡导尊卑有序、孝悌忠信等伦理观念,在礼乐制度设计中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平衡,体现传统社会的治理思想。

2.简答仪礼的社会价值及作用?
答:《仪礼》通过规范婚礼、丧礼、冠礼等仪式,确立人际交往规则,维护古代社会的等级秩序与和谐稳定。仪式中蕴含孝道、忠诚等儒家伦理,引导人们践行道德准则。具体礼仪细节(如服饰、祭品)保留周代文化记忆,影响后世礼制演变,成为中华民族延续的标志,通过仪式感(如祭祀、朝觐)凝聚社群认同,赋予日常生活神圣意义,增强民族归属感。其礼仪框架为后世法律、教育制度提供基础。

三、请为以下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敖不可长、博闻强记、啜菽饮水、砥厉廉隅、独学寡闻、
记问之学、教学相长、困知勉行、美轮美奂、师严道尊、
答:
1. 敖不可长
释义:敖同“傲”,傲慢之心不可滋长。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同义:骄兵必败
反义:虚怀若谷
例句:我们要教育他“敖不可长”的道理,保持谦逊的品德。
2. 博闻强记
释义:形容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亦有载。
同义:博学多才、见多识广
反义:孤陋寡闻、不学无术
例句:粲博闻强记,人皆不及(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3. 啜菽饮水
释义:吃豆羹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但安贫自守。
出处:《荀子•天论》:“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礼记•檀弓下》载孔子言“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同义:饮水食菽
反义:锦衣玉食
例句:使举吾民啜菽饮水之资,而悉节减之以偿国债。(清•梁启超)。
4. 砥厉廉隅
释义:磨砺棱角,比喻砥砺品行。
出处:《礼记•儒行》:“近文章,砥厉廉隅。”
同义:砥砺德行
反义:放荡不羁
例句:他晚年砥厉廉隅,成为乡里楷模。
5. 独学寡闻
释义:独自学习而少见闻,学识偏狭。
出处:《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同义:井底之蛙
反义:博采众长
例句:若只闭门独学,难免成独学寡闻之见。
6. 记问之学
释义:仅靠记忆知识而缺乏独立思考。
出处:《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同义:死记硬背
反义:融会贯通
例句:真正的学问非记问之学,需明理明道。
7. 教学相长
释义:教与学互动促进提升。
出处:《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也。”
同义:教学合一
反义:填鸭式教育
例句:师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8. 困知勉行
释义:知识和行知在困难中积累。
出处:《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
同义:力学笃行
反义:浅尝辄止
例句:他困知勉行,终成大器。
9. 美轮美奂
释义:形容建筑高大华美。
出处:《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同义:金碧辉煌
反义:简陋不堪
例句:会展中心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
10. 师严道尊
释义:师道尊严,学问受崇敬。
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同义:尊师重道
反义:轻师慢教
例句:师严道尊,方能传承文明。
本次作业是学习紫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

帖子

2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26
发表于 昨天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期成语典故班第九课作业
4002*桃之妖妖

一、填空题:
1.《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春秋(孔子)对其发生了极大变化。

2.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仪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3.西周时期,周礼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无论是抽象的(精神原则)还是具体的(礼仪形式),都对(社会成员)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很明显地具有(规范性)。

4.《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仪礼》原来就叫(《礼》),汉朝人称为(《士礼》),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仪礼》,比如《晋书·荀崧传》就有请立郑玄《仪礼》博士的话。

二、问答题:
1.简答《周礼》从哪些方面体现出儒家思想?
答:《周礼》的人法天思想和制国思想,通过构建以“礼”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将儒家的礼治、仁政、中庸、伦理本位等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治国规范,虽可能是儒家对古代制度的理想化整合,却成为后世儒家推崇的“王道”范本,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理念与伦理秩序。

2.简答仪礼的社会价值及作用?
答:《仪礼》的社会价值:《仪礼》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之一。《仪礼》还保存了相当丰富的上古语汇,为语言、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价值很高的资料。此外,《仪礼》所记各种礼典,对于研究古人的伦理思想、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仪礼》的作用:通过“仪式化”的实践,将抽象的伦理道德、社会秩序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行为模式,既约束个体又凝聚社群,既维护等级又培育和谐,最终成为传统中国“礼治社会”的制度基石与文化载体。其影响远超具体礼仪形式,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伦理观念与社会结构。

三、请为以下成语,释义、注明出处,包括同义、反义及例句。
敖不可长、博闻强记、啜菽饮水、砥厉廉隅、独学寡闻、
记问之学、教学相长、困知勉行、美轮美奂、师严道尊。

答:以上各成语的释义、出处、同义/反义词及例句如下:

【敖不可长】
释义:傲慢的情绪不可滋长。敖,通“傲”。
出处:《礼记·曲礼上》:“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同义词:戒骄戒躁。
反义词:傲慢无礼、骄横跋扈。
例句:年轻人应懂得“敖不可长”的道理,越是取得成绩,越要保持谦逊。

【博闻强记】
释义: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出处:《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识”通“记”)
同义词:博闻强识、过目不忘。
反义词:孤陋寡闻、健忘善忘。
例句:他自幼博闻强记,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深受老师赞赏。

【啜菽饮水】
释义:吃豆类,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出处:《礼记·檀弓下》:“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同义词:箪食瓢饮、粗茶淡饭。
反义词:锦衣玉食、山珍海味。
例句:古人即便啜菽饮水,也能在简单生活中体会亲情之乐,这正是孝道的真谛。

【砥厉廉隅】
释义:磨砺品行,使棱角分明(比喻坚守气节,不随波逐流)。厉,通“砺”;廉隅,比喻品行端正。
出处:《礼记·儒行》:“近文章,砥厉廉隅。”
同义词:砥砺名节、洁身自好。
反义词:同流合污、随俗浮沉。
例句:他一生砥厉廉隅,面对诱惑始终坚守原则,堪称世人表率。

【独学寡闻】
释义:独自学习,不与他人交流,见闻就会狭隘。
出处:《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同义词:孤陋寡闻、闭目塞听。
反义词:博采众长、见多识广。
例句:学术研究忌独学寡闻,唯有多与同行交流,才能拓宽视野。

【记问之学】
释义:指死记硬背现成答案,没有自己的见解,不足以成为老师。
出处:《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同义词:死记硬背、食古不化。
反义词: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例句:教育若只停留在记问之学,学生便难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相长】
释义:教与学相互促进,老师通过教而深化理解,学生通过学而推动老师进步。
出处:《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同义词:互教互学、教学相资。
反义词: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例句:师生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往往能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升。

【困知勉行】
释义:在困惑中学习,努力实践,指在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勤勉行事。
出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
同义词:孜孜不倦、力学笃行。
反义词:半途而废、浅尝辄止。
例句:科研之路从非坦途,唯有困知勉行,才能攻克技术难关。

【美轮美奂】
释义:原本形容房屋高大华美,后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出处:《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指高大;奂,指众多)
同义词:富丽堂皇、金碧辉煌。
反义词:破败不堪、简陋寒酸。
例句:新建的艺术中心美轮美奂,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

【师严道尊】
释义: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学问才会被重视。
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同义词:尊师重道。
反义词:轻师慢道。
例句:“师严道尊”的传统,体现了古人对知识与教育的敬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8-14 04:02 , Processed in 0.0768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