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路漫漫

小渔村资治通鉴一期班毕业展示帖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8

帖子

85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53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7-8-1 18: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汉组天籁琴弦作业展示
评价苏武和李陵
李陵和苏武在汉朝有同等的家世;
李陵和苏武从小接受的思想钳制差不多;
李陵和苏武在匈奴都滞留十几年,最后都娶妻生子;
……

那两者之间的差别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在后世的评价中一个天一个地?

我想,不是因为李陵力战之后的投降让他身败名裂,也不是因为李陵曾带着匈奴军队打了一场有水分的反攻从而让他坐实汉奸的骂名,而是李陵被赋予驸马/右校王的身份,这身份使他与匈奴的政权有了瓜葛。
虽然李陵像徐庶一样,进了曹营一言不发,始终不愿意为匈奴效力,且综其后半生也于汉政权无害。但当政权相互对立时,李陵的这个身份无疑会被统治者视为把柄。
而苏武却不同,虽然他也在匈奴娶妻生子,估计也受了匈奴政权不少的好处,但他终究与匈奴政权无直接关系。

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除了采用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之外,必然也要从思想方面进行钳制。于是,忠被提出来了。这个忠,从来都是打着忠于国家民族的口号,而实际上却不是忠于国家,不是忠于民族,而是忠于统治者的政权。
政权利用手中的话语权,不断挖掘人物加以宣扬和贬低。苏武和李陵仅仅是其中的一例。苏武因为与对立政权无直接关系,又很好地贯彻了原有政权订立的游戏规则,所以一再被打上道德的符号,一再被宣扬和传颂。而李陵却因为有了一个驸马/右校王的身份,更因为他不愿意服从愚蠢的游戏规则,所以一再被贬低。
政权从来不会考究李陵和苏武真实做了什么,或应该得到怎么的公正评价,他们仅仅需要一个符号。用夸大某些东西,隐藏另一些东西的掩饰手法,制造一个符号。用这个符号对民众进行思想钳制,从而在必要时煽动民众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对有可能有害自己利益的集体和个体进行打击。
白居易和王夫之等等之流对李陵的评价,皆是为政权代言,而不是代表国家或民族的利益。

一直以来都有学者提出对李陵现有评价的不公正,但迫于很多潜在的暴力强权,这一问题一直都未能受到公正的对待。更有一些学者不敢坦言自己的真实想法,总是遮遮掩掩,顾左右而言他。
我们抛开政客的思维,平心而论,凭着人性和文明而论,李陵真的错了吗?他应该受到这种贬低和辱骂吗?李陵和苏武虽然有诸多相同点,但他们的人生经历不同,导致双方的思想觉悟不同,进而导致最终的选择不同。苏武的选择遵守了政权的游戏规则,所以他被接受了,更被一再宣扬;而李陵的选择,仅仅是跳出了愚蠢的游戏规则,换言之,他的选择有些超前和叛逆,所以一再被政客抹黑,也被某些无知的民众辱骂。




1.请你谈谈战争取胜的关键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狭路相逢勇者胜,团结就是力量。
2.缩高的行为应不应该被理解?
缩高(?-前247年),战国时期魏国所封安陵国人。前247年,信陵君合纵五国攻秦,大破蒙骜于河外,追杀至函谷关的战役前期,信陵君曾攻管城(今河南郑州市一带)不下,而缩高之子正是秦国管城的守将,故信陵君要求其为魏说降管,缩高以不可教子叛君和不可坏父子之义为由不从,后为使信陵君不迁怒于安陵君而自杀。

缩高对义的取舍使之成为后世争议人物。可以理解



1 1、玄黓[yì]困敦,是什么干支年?公元2000年是什么干支年?公元前841年是什么干支年?
1)玄黓[yì]困敦也就是起于戊寅年,尽于壬子年,总共三十五年.
2)2000年是庚辰年。
3)公元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史称国人暴动,这一年被称为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2、说说你对《资治通鉴》的了解?
1).对于我们来说:了解历史知识,加强道德修养
2).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以史为鉴,注意不犯过去的错误,以明得失,以知未来
3).对于历史而言:和史记的地位并列,记载客观翔实,具有史学价值和研究价值
天籁琴弦第二讲作业
1、阅读周纪一后面的内容(安王和烈王在位时的内容),如下形式制一安王和烈王在位时的大事年表。


烈王 二十三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燕湣公薨,子僖公立。
二十四年          王崩,子安王骄立。
                      盗杀楚声王,国人立其子悼王。
安王元年         秦伐魏,至阳狐 。
二年               魏、韩、赵伐楚,至桑丘。
                     郑围韩阳翟。
                     韩景侯薨,子烈侯取立。
                     赵烈侯薨,国人立其弟武侯。
                     秦简公薨,子惠公立。
三年              王子定奔晋。
四年              楚围郑。郑人杀其相驷子阳。
六年              郑驷子阳之党弑繻公,而立其弟乙,是为康公。
八年              齐伐鲁,取最。
九年              魏伐郑。晋烈公薨,子孝公倾立。
十一年           秦伐韩宜阳,取六邑。
十二年           秦、晋战于武城。
十六年           初命齐大夫田和为诸侯。
十七年           秦庶长改逆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沉之渊旁齐伐鲁。
二十一年        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二十二年        齐伐燕,取桑丘。魏、韩、赵伐齐,至桑丘。
二十六年        王崩,子烈王喜立。魏、韩、赵共废晋靖公为家人而分其地。

2、从智氏选智瑶为后而亡族,赵氏选赵无恤为后而立国,说一说你对选择一个公司领导人的标准。

   智氏亡族,究其原因是选择了“才胜德”的统帅,放到今天来看,不乏有才能的人,但这些人中未必都是有品德的人。一些大公司,或者说一些想要有长足发展的公司,选定领导人时,除了看他的能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这个人的德行。如果一个的德行不好,那这个人再有才能,也终究是红极一时,必然不会有长足的发展,对其个人如此,对公司亦是如此。

3、以《豫让》为题写首一律诗(可五言可七言,可绝句可律诗)注:不会写诗的同学可以写对豫让的感想。

《豫让》
身处纷争遭乱世,
怀才不遇几多离。
舍生取义报知己,
岂是愚忠徒惹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2

帖子

30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08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7-8-14 15: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年级七讲作业:韩信等人为汉高祖得天下立下了大功,当汉家天下稳固后,这些功臣又成了威胁汉家江山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中国历史上来看,自汉代几乎是每一个朝代建立之后政权一稳定就开始了对那些功臣伸向了防患于末然的刀,试分析功臣与帝王之间的这种矛盾怎么样才能用不流血的方式化解。

“功臣与帝王”的权力之争,化解很难,"狡免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句话比较贴切的描绘了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对开国功臣所采取的处理方法,也是保证既有权力稳固的有效的方式。达到如此目的,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方法。纵观漫长的历史年代,大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大肆杀戮开国功臣。这最有代表性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登上帝位后,北伐成功后,将蒙元逐出中原,一直赶到北方草原之上。朱元璋便着手开始处理手下那些与他出生入死的工程部将。朱元璋采取的是借刀杀人的方法,主要的是借助“胡惟庸”、“蓝玉”之手大杀功臣。在经过胡、蓝两党对朝臣杀戮后,朱元璋再亲自出手将胡党、蓝党一网打尽。这样基本上解决了实力较大老臣部属。
二、“杯酒释兵权”法。赵匡胤自然是最有代表的人。在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后,一日他利用酒宴之机,暗示其手下握有重兵的将领交出手中的兵权。赵匡胤也基本上信守他的诺言,给他手下的功臣多置房产、田地,安享生活。
三、知人善任、借机试探。唐太宗李世民对他的手下重臣大多采取比较信任的态度。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的确是高人一等。但是李世民在对待不安分的部下也是不会手软的。像名将侯君集就是居功自傲后,屡次触怒李世民后,被李世民赐死。最为有名的是对李勣的试探,在李世民自知不久人世时,便命令当时在长安供职的李勣立刻赶往边疆驻守。同时,李世民向长孙无忌交代,如果李勣能够立刻奉命出城上任,则证明其忠诚可信,日后李治登基后可以予以重用;如果其在出城之前回家探视,则证明其已怀有异心,在日后必会对李治构成威胁,就将其诛杀。当然,由于李勣也十分明白李世民的用心,因此才演绎了一个千古佳话。
四、先放纵、再出手。隋文帝就是采取这一种方法。隋文帝对其部署一直是以仁慈、宽厚的面目出现。他对属下一般比较放纵。聪明的下属会自我约束,大抵相安无事,而有些就会自取其货的。像名臣贺若弼、杨素等就是骄横过度,而被处死的。
五,功成身退,退隐江湖如留侯、范蠡者,当然能远避祸机,可惜世上能舍弃荣华富贵者却寥寥无几。
三年级八讲作业:简评“高帝与冒顿和亲”对后世的影响。
汉高帝刘邦在出兵败于白登之后,苦于匈奴单于冒顿的不时侵扰,曾先后两次以宫室女代公主与冒顿和亲,对后世具有很大影响。
1开启了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以“和亲”的方式达到使边境地区安定的政治目的,从此成为我国各族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外交政策。和亲是不同民族间的政治联姻,双方通过嫁娶公主来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高帝同匈奴的和亲是最早的典范。
2、和亲政策缓和了军事冲突,有利于王朝的经济发展,也加强了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3、高帝与匈奴首领“和亲”之后,在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在和亲方面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中原王朝实力薄弱时,为求得边境安宁而与少数民族和亲;另一种是中原王朝强大,少数民族为了寻求中原王朝的认可和支持,主动向中原王朝请婚。
4、通过和亲政策,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巩固了中原王朝的统治。
三年级十讲作业:谈谈你对吕后的评价。
吕雉为人有谋略而性残忍,在刘邦翦除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高帝十年(前197),陈豨谋反,刘邦率兵亲往平定,吕雉留守长安,听说韩信阴谋诈赦诸官徒奴发兵策应陈稀,遂与萧何商议,骗韩信入宫后处死,并夷三族。刘邦击陈豨,至邯郸,向彭越征兵。彭越称病不往,被刘邦废为庶人,徙居蜀地。吕后认为不可遗患,又指使人诬告彭越谋反,夷灭其宗族。
吕后生汉惠帝刘盈及鲁元公主。刘邦嫌刘盈柔弱,生前曾打算另立笼姬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由于大臣反对,吕后又多方设法为刘盈辅翼,废立太子之事未成。刘邦死后,吕雉以惠帝年少,恐功臣不服,密谋尽诛诸将;后畏惧诸将拥有兵力,不敢下手。她毒死赵王如意,砍断戚夫人手足,挖眼熏耳,用药使之变哑,置于厕中,名曰“人彘”。对其他刘氏诸王,亦加残害。惠帝不满吕后所为,忧郁病死后,吕雉临朝称制,封侄吕台、吕产、吕禄等为王,擅权用事,排斥王陵等老臣,拔擢亲信。但其称制的八年期间,继续执行汉高祖以来与民休息的政策,奖励农耕,废除夷三族罪和妖言令等苛法。因此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残破的社会经济也得以恢复。
由于刘邦曾与诸大臣共立“非刘氏不王”的誓约,吕雉封诸吕为王,遭到刘氏宗室和大臣的强烈反对。她病危时告诫诸吕部署应变,命吕禄领北军,吕产居南军,严密控制京城和皇宫的警卫。诸吕在吕后死后阴谋作乱,被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和朱虚侯刘章等迅速翦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3

帖子

19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9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7-8-20 22: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汉07-中秋节
五年级第一讲作业
你对汉武帝复兴礼教的看法。
汉武帝复兴礼教是中华文明复兴的一个重要举措。中华文明经历了秦末战争趋于衰亡,汉朝经历了初期的休养生息国力渐盛,全国统一,可思想上还没有统一,这种思想上的不统一对汉朝的统治构成了潜在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复兴礼教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文化的传承。
汉03-中秋节     五年级第三讲作业

作业:你对汉武帝内迁匈奴的看法。
汉武帝内迁匈奴,后患无穷。匈奴以前靠弓箭没有进入内地,而今都靠投降进入了内地,匈奴人与人不是同一个民族,和内地的汉人在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上很不一样。匈奴人是游牧民族,不习惯从事农业生产,善于游牧,在他们的心中见到水草丰盛的地方就住下放牧天经地义的事,可汉族的土地都是有主之地,是谁的地谁才有权取得地里的产物,生活时期一长就会产生各种矛盾。当汉族政权强盛时,他们能较好的服从汉朝管理,在他们看来是委曲求全的,当汉族政权一旦衰落,匈奴人就会立刻起兵,趁乱掠夺汉族人的财物人口。后世的五胡乱华,辽、金、西夏、蒙古、满清无不是如此。当代的伊斯兰入欧,入美的后果依然显现为如此,所以内迁外族人后患无穷。

汉07-中秋节  五年级第八讲作业

作业:你怎么看待大宛对汉朝的屈服?
大宛国王毋寡拒绝汉朝来使购买汗血宝马,是大宛与汉朝作战的根源。当时汉朝与匈奴作战,每一次战争下来战马损失十之八九,汉朝为了能成功打败匈奴人就首先要解决战马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采取两个措施,一是扩大战马的养殖,增加战马的数量,二是培育优良的战马,提高战马的品质。培育优良战马就要有优良的种马,由此可见获得优良的种马是汉朝的战略需要,当时汉朝强,大宛弱,而大宛毋寡在没有了解汉朝的意图的情况下断然拒绝购马的要求,并杀害汉朝使团,是引发战争的导火索,这次战争应该由大宛国毋寡负全责。可叹两国将士成了这次战争的牺牲品。
面对战败将要灭国亡种的结果,大宛的屈服也是最佳的选择了。而中华文明礼仪之邦,大宛的屈服反而促进了本国本族的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4

帖子

7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1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7-8-22 16:42: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 21:20  第一讲作业 1、  玄黓[yì]困敦,是什么干支年?公元2000年是什么干支年?公元前841年是什么干支年? 答:玄黓[yì]困敦是壬子年,2000年是辛辰年,前841年是庚申年。 2、  说说你对《资治通鉴》的了解? 答:《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用十九年的时间写成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 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qì]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第二讲 ;1.阅读周纪一后面的内容(安王和烈王在位时的内容),如下形式制一安王和烈王在位时的大事年表。    戊寅前403           韩赵魏三家分赵氏之田 庚辰前401        秦伐魏至阳孤 辛巳,公元前四零零年        魏、韩、赵伐楚,至桑丘。   郑围韩阳翟。   韩景侯薨,子烈侯取立。    ④赵烈侯薨,国人立其弟武侯。    ⑤秦简公薨,子惠公立。 壬午,公元前三九九年        ①王子定奔晋。    ②虢山崩,壅河。 癸未,公元前三九八年        三月,盗杀韩相侠累。侠累与濮阳严仲子有恶。仲子闻轵人聂政之勇,以黄金百溢为政母寿,欲因以报仇。 乙酉,公元前三九六年        ①       驷子郑阳之党弑繻公,〔   宋悼公薨,子休公田立。 丁亥,公元前三九四年        ①       齐伐鲁,取最。   ②郑负黍叛,复归韩。 戊子,公元前三九三年        ①魏伐郑。    ②晋烈公薨,子孝公倾立。 庚寅,公元前三九一年        ①       秦伐韩宜阳,取六邑。   ②初,田常生襄子盘,盘生庄子白,白生太公和。 辛卯,公元前三九零年        ①秦、晋战于武城。〔    ②齐伐魏,取襄阳。    ③鲁败齐师于平陆。 壬辰,公元前三八九年        ①秦侵晋。    ②齐田和会魏文侯、楚人、卫人于浊泽,求为诸侯。 甲午,前三八七年        ①       秦伐蜀,取南郑。   ②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   魏置相,相田文。   久之,魏相公叔尚主而害吴起。   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   ③秦惠公薨,子出公立。〔出,非谥也;以其失国出死,故曰出公。〕    ②       ④赵武侯薨,国人复立烈侯之太子章,是为敬侯。〔谥法:夙夜警戒曰敬。〕    ③       ⑤韩烈侯薨,子文侯立。 丙申,公元前三八五年        ①秦庶长改逆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沈之渊旁。    ②韩伐郑,取阳城;伐宋,执宋公。    ③齐太公薨,子桓公午立。    戊戌,公元前三八三年        ①魏败赵师于兔台。 己亥,公元前三八二年        日有食之,既。 庚子,公元前三八一年        ①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余家。 辛丑,公元前三八零年        ①齐伐燕,取桑丘。魏、韩、赵伐齐,至桑丘。 壬寅,公元前三七九年        ①赵袭卫,不克。    ②齐康公薨,无子,田氏遂并齐而有之。 癸卯,公元前三七八年        ①       狄败魏师于浍。   ②魏、韩、赵伐齐,至灵丘。   ③晋孝公薨,子靖公俱酒立。 甲辰,公元前三七七年        ①       蜀伐楚,取兹方。   鲁穆公薨,子共公奋立。   ④韩文侯薨,子哀侯立。 乙巳,公元前三七六年        ①王崩,子烈王喜立。    ②魏、韩、赵共废晋靖公为家人而分其地。 丙午,公元前三七五年        ②       日有食之。    ②       韩灭郑,因徙都之。   ③赵敬侯薨,子成侯种立。 戊申,公元前三七三年        ②      燕败齐师于林狐。    ③       鲁伐齐,入阳关。   ③魏伐齐,至博陵。   ④燕僖公薨,子桓公立。    ④      ⑤宋休公薨,子辟公立。    ⑤       ⑥卫慎公薨,子声公训立。 己酉,公元前三七二年        ①赵伐卫,取都鄙七十三。    ②魏败赵师于北蔺。 己酉,公元前三七二年        ②      魏伐楚,取鲁阳。    ②       韩严遂弑哀侯,国人立其子懿侯。初,哀侯以韩廆为相而爱严遂,二人甚相害也。严遂令人刺韩廆于朝,廆走哀侯,哀侯抱之;人刺韩廆,兼及哀侯。   ③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罃与公中缓争立,国内乱。 辛亥,公元前三七零年        ①齐威王来朝。是时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天下以此益贤威王。    ③       赵伐齐,至鄄。   ③魏败赵师于怀。   ⑤楚肃王薨,无子,立其弟良夫,是为宣王。    ④       ⑥宋辟公薨,子剔成立。 壬子,公元前三六九年        ①日有食之。    ②王崩,弟扁立,〔据班书古今人表师古注:扁,音篇。〕是为显王。    ③       魏大夫王错出奔韩。  2、从智氏选智瑶为后而亡族,赵氏选赵无恤为后而立国,说一说你对选择一个公司领导人的标准。 答:智瑶(襄子)虽有才华横溢,却德不足,为人骄傲跋扈,以至于亡国;而现在的公司领导人物就像公司支柱,必须才德皆备,具有管理能力和相关技术以外,还要懂得处理好与下属的关系,以及发现人才、推荐人才、知人善用,心胸也必须广阔,善于吸收他人的实践经验,接听采纳不同的观点,总结出对自身公司有利的方案,还要会变通以应临时出现的状况,诚信为本,一步步去做必然会有很大成功,但要保持谦,使头脑时刻保持清醒。   3、以《豫让》为题写首一律诗(可五言可七言,可绝句可律诗)注:不会写诗的同学可以写对豫让的感想 答:论豫让 知豫让乃读于资治通鉴中赵襄子以智伯之颈上之颅为酒器  是以忠臣豫让为报杀主之仇 然以命向相 或携匕首藏厕而待 或躲于赵襄径途 终以殇矣    学生以为  忠 乃二途是以 一贤二愚之异也 贤为上 愚则下 然豫让是以愚忠而显 辱自身 卒无义 或曰 此非忠道之首是也 莫以导焉    第三讲 1、整理周二中的大事年表  起昭阳赤奋若,尽上章困敦,凡四十八 年。    显王元年(癸丑,公元前三六八年)齐 伐魏,取观津。赵侵齐,取长城。   显王三年(乙卯,公元前三六六年) 魏、韩会于宅阳。秦败魏师、韩师于洛 阳。   显王四年(丙辰,公元前三六五年)魏 伐宋。   显王五年(丁巳,公元前三六四年)秦 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六万。王 赐以黼黻之服。   显王七年(己未,前三六二年)魏败韩 师、赵师于浍。 显王八年(庚申,公元前三六一年) 公 大悦,与议国事。 显王十年(壬戌,公元前三五九年)卫 鞅欲变法,秦人不悦。韩懿侯薨,子昭 侯立。   显王十一年(癸亥,公元前三五八年) 秦败韩师于西山。 显王十二年(甲子,公元前三五七年) 魏、韩会于鄗。  显王十三年(乙丑,公元前三五六年) 赵、燕会于阿。赵、齐、宋会于平陆。 秦孝公、魏惠王会于杜平。鲁共公薨, 子康公毛立。 显王十四年(丙寅,公元前三五五年)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  显王十五年(丁卯,公元前三五四年) 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 梁。魏惠王伐赵,围邯郸。楚王使景舍 救赵。  显王十六年(戊辰,公元前三五三年) 齐威王使田忌救赵。 韩伐东周,取陵观、廪丘。    显王十七年(己巳,公元前三五二年) 秦大良造卫鞅伐魏。诸侯围魏襄陵。 显王十八年(庚午,公元前三五一年) 秦卫鞅围魏固阳,降之。魏人归赵邯 郸,与赵盟漳水上。  显王十九年(辛未,公元前三五零年) 秦商鞅筑冀阙宫庭于咸阳,徙都之。 秦、魏遇于彤。赵成侯薨,公子緤与太 子争立。緤败,奔韩。  显王二十一年(癸酉,公元前三四八 年)秦商鞅更为赋税法,行之。 显王二十二年(甲戌,公元前三四七 年)赵公子范袭邯郸,不胜而死。  显王二十三年(乙亥,公元前三四六 年)齐杀其大夫牟。鲁康公薨,子景公 偃立。卫更贬号曰侯,服属三晋。 显王二十五年(丁丑,公元前三四四 年)诸侯会于京师。 显王二十六年(戊寅,公元前三四三 年)王致伯于秦,诸侯皆贺秦。秦孝公 使公子少官帅师会诸侯于逢泽以朝王。 显王二十八年(庚辰,公元前三四一 年)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 显王二十九年(辛巳,公元前三四零 年) 秦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曰商君。齐、 赵伐魏。楚宣王薨,子威王商立。  显王三十一年(癸未,公元前三三八 年)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 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 魏。   显王三十二年(甲申,公元前三三七 年)韩申不害卒。  显王三十三年(乙酉,公元前三三六 年)宋太丘社亡。 显王三十四年(丙戌,公元前三三五 年)秦伐韩,拔宜阳。 显王三十五年 (丁亥,公元前三三四年)齐王、魏王 会于徐州以相王。 显王三十六年(戊子,公元前三三三 年)楚王伐齐,围徐州。 显王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三三二 年)秦惠王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 赵,以败从约。 显王三十九年(辛卯,公元前三三零 年)秦伐魏,围焦、曲沃。魏入少梁、 河西地于秦。   显王四十年(壬辰,公元前三二九年) 秦伐魏,渡河,取汾阴、皮氏,拔焦。 楚威王薨,子怀王槐立。宋公剔成之弟 偃袭攻剔成。剔成奔齐,偃自立为君。  显王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三二八 年)秦公子华、张仪帅师围魏蒲阳,取 之。 显王四十二年(甲午,公元前三二七 年)秦县义渠,以其君为臣。秦归焦、 曲沃于魏。 显王四十三年(乙未,公元前三二六 年)赵肃侯薨,子武灵王立。置博闻师 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先问先君贵臣 肥义,加其秩。 显王四十四年(丙申,公元前三二五 年)夏,四月,戊午,秦初称王。 显王四十五年(丁酉,公元前三二四 年)秦张仪帅师伐魏,取陕。 显王四十六年(戊戌,公元前三二三 年)秦张仪及齐、楚之相会啮桑。 显王四十七年(己亥,公元前三二二 年)秦张仪自啮桑还而免相,相魏。 显王四十八年(庚子,公元前三二一 年)王崩,子慎靓王定立。 燕易王薨,子哙立。  2、结合豫让、吴起、聂正的故事谈你自己对忠孝的理解? 虽说忠孝不能两全,但是很多人却也能凭借自己机智合理划分。豫让之忠君,令人敬佩,吴起之忠国,使人叹息,却也佩服,聂正之孝,很值得我辈学习。实则忠孝是互补的,相辅相成,当然忠孝难以两全的时候也是很多的,这时候或尽孝或尽忠,只能选其一了。  3、以《即墨大夫》或《阿大夫》为题写一首诗,可七言可五言,可律可绝,不会诗的朋友写一下你对齐威王召见即墨、阿大夫受到的启发。 即墨大夫是战国时期即墨都的最高军政长官,《史记》与《资治通鉴》记载的即墨大夫共有三位,第一位是齐威王召见的即墨大夫,名叫田种首。治即墨,刚正务实,政绩卓著。他廉直勤政,被封之万家; 第二位是燕军围困即墨之时,是即墨城的军民推选的领头人,出城与之战死的即墨大夫;田单依靠即墨都的军民,以天才的军事指挥能力,使用反间计、巧布火牛阵,“以惴惴之即墨,敝卒七千,擒其司马(燕将骑劫),而反千里之齐”(《战国策?齐策》)。田单击溃围困即墨的燕军后,齐国军民群起而响应之,协助田单赶走燕军,复国成功。田单从莒城将齐襄王接回临淄,齐襄王因田单有救国之功,封田单为安平君(封地在安平),一年后任以为相,后又“益封安平君夜邑(东莱掖县)万户”。 第三位是劝谏齐王建不要降秦的那位即墨大夫。这三位皆是刚直不阿、吏治卓著、视死如归的能员干将。 对确有政绩的即墨大夫“封之万家”;对阿大夫以及那些因受了贿赂而隐瞒实情的大臣处以重刑 做人要刚正务实,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人民舍身,人民办事的即墨大夫这样的人。  第四讲 1、        评价商鞅的功过。 答:户籍登记,奖励生产,鼓励军功,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李克、吴起变法,无论规模、效果还是对后世影响,都比不上商鞅变法。但商鞅为人刻薄寡恩,出卖朋友、出卖自己国家。一日处决数百人,致渭河水涨,满川通红,秦国百姓,哭声震天。商鞅破魏,尽夺西河之地,终不听赵良劝告,落得车裂灭族,悲哉!而新法让亲情丧失,人人自危,人人互相监督检举,否则以连坐处罚。从中可看出弊大于利。 2、以孙膑或宠涓为题写一首诗。 孙膑 能负深天辱,志长身后荣。 兵书千古鉴,万世存威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4

帖子

7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1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7-8-22 16:42: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 21:20  第一讲作业 1、  玄黓[yì]困敦,是什么干支年?公元2000年是什么干支年?公元前841年是什么干支年? 答:玄黓[yì]困敦是壬子年,2000年是辛辰年,前841年是庚申年。 2、  说说你对《资治通鉴》的了解? 答:《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用十九年的时间写成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 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qì]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第二讲 ;1.阅读周纪一后面的内容(安王和烈王在位时的内容),如下形式制一安王和烈王在位时的大事年表。    戊寅前403           韩赵魏三家分赵氏之田 庚辰前401        秦伐魏至阳孤 辛巳,公元前四零零年        魏、韩、赵伐楚,至桑丘。   郑围韩阳翟。   韩景侯薨,子烈侯取立。    ④赵烈侯薨,国人立其弟武侯。    ⑤秦简公薨,子惠公立。 壬午,公元前三九九年        ①王子定奔晋。    ②虢山崩,壅河。 癸未,公元前三九八年        三月,盗杀韩相侠累。侠累与濮阳严仲子有恶。仲子闻轵人聂政之勇,以黄金百溢为政母寿,欲因以报仇。 乙酉,公元前三九六年        ①       驷子郑阳之党弑繻公,〔   宋悼公薨,子休公田立。 丁亥,公元前三九四年        ①       齐伐鲁,取最。   ②郑负黍叛,复归韩。 戊子,公元前三九三年        ①魏伐郑。    ②晋烈公薨,子孝公倾立。 庚寅,公元前三九一年        ①       秦伐韩宜阳,取六邑。   ②初,田常生襄子盘,盘生庄子白,白生太公和。 辛卯,公元前三九零年        ①秦、晋战于武城。〔    ②齐伐魏,取襄阳。    ③鲁败齐师于平陆。 壬辰,公元前三八九年        ①秦侵晋。    ②齐田和会魏文侯、楚人、卫人于浊泽,求为诸侯。 甲午,前三八七年        ①       秦伐蜀,取南郑。   ②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   魏置相,相田文。   久之,魏相公叔尚主而害吴起。   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   ③秦惠公薨,子出公立。〔出,非谥也;以其失国出死,故曰出公。〕    ②       ④赵武侯薨,国人复立烈侯之太子章,是为敬侯。〔谥法:夙夜警戒曰敬。〕    ③       ⑤韩烈侯薨,子文侯立。 丙申,公元前三八五年        ①秦庶长改逆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沈之渊旁。    ②韩伐郑,取阳城;伐宋,执宋公。    ③齐太公薨,子桓公午立。    戊戌,公元前三八三年        ①魏败赵师于兔台。 己亥,公元前三八二年        日有食之,既。 庚子,公元前三八一年        ①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余家。 辛丑,公元前三八零年        ①齐伐燕,取桑丘。魏、韩、赵伐齐,至桑丘。 壬寅,公元前三七九年        ①赵袭卫,不克。    ②齐康公薨,无子,田氏遂并齐而有之。 癸卯,公元前三七八年        ①       狄败魏师于浍。   ②魏、韩、赵伐齐,至灵丘。   ③晋孝公薨,子靖公俱酒立。 甲辰,公元前三七七年        ①       蜀伐楚,取兹方。   鲁穆公薨,子共公奋立。   ④韩文侯薨,子哀侯立。 乙巳,公元前三七六年        ①王崩,子烈王喜立。    ②魏、韩、赵共废晋靖公为家人而分其地。 丙午,公元前三七五年        ②       日有食之。    ②       韩灭郑,因徙都之。   ③赵敬侯薨,子成侯种立。 戊申,公元前三七三年        ②      燕败齐师于林狐。    ③       鲁伐齐,入阳关。   ③魏伐齐,至博陵。   ④燕僖公薨,子桓公立。    ④      ⑤宋休公薨,子辟公立。    ⑤       ⑥卫慎公薨,子声公训立。 己酉,公元前三七二年        ①赵伐卫,取都鄙七十三。    ②魏败赵师于北蔺。 己酉,公元前三七二年        ②      魏伐楚,取鲁阳。    ②       韩严遂弑哀侯,国人立其子懿侯。初,哀侯以韩廆为相而爱严遂,二人甚相害也。严遂令人刺韩廆于朝,廆走哀侯,哀侯抱之;人刺韩廆,兼及哀侯。   ③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罃与公中缓争立,国内乱。 辛亥,公元前三七零年        ①齐威王来朝。是时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天下以此益贤威王。    ③       赵伐齐,至鄄。   ③魏败赵师于怀。   ⑤楚肃王薨,无子,立其弟良夫,是为宣王。    ④       ⑥宋辟公薨,子剔成立。 壬子,公元前三六九年        ①日有食之。    ②王崩,弟扁立,〔据班书古今人表师古注:扁,音篇。〕是为显王。    ③       魏大夫王错出奔韩。  2、从智氏选智瑶为后而亡族,赵氏选赵无恤为后而立国,说一说你对选择一个公司领导人的标准。 答:智瑶(襄子)虽有才华横溢,却德不足,为人骄傲跋扈,以至于亡国;而现在的公司领导人物就像公司支柱,必须才德皆备,具有管理能力和相关技术以外,还要懂得处理好与下属的关系,以及发现人才、推荐人才、知人善用,心胸也必须广阔,善于吸收他人的实践经验,接听采纳不同的观点,总结出对自身公司有利的方案,还要会变通以应临时出现的状况,诚信为本,一步步去做必然会有很大成功,但要保持谦,使头脑时刻保持清醒。   3、以《豫让》为题写首一律诗(可五言可七言,可绝句可律诗)注:不会写诗的同学可以写对豫让的感想 答:论豫让 知豫让乃读于资治通鉴中赵襄子以智伯之颈上之颅为酒器  是以忠臣豫让为报杀主之仇 然以命向相 或携匕首藏厕而待 或躲于赵襄径途 终以殇矣    学生以为  忠 乃二途是以 一贤二愚之异也 贤为上 愚则下 然豫让是以愚忠而显 辱自身 卒无义 或曰 此非忠道之首是也 莫以导焉    第三讲 1、整理周二中的大事年表  起昭阳赤奋若,尽上章困敦,凡四十八 年。    显王元年(癸丑,公元前三六八年)齐 伐魏,取观津。赵侵齐,取长城。   显王三年(乙卯,公元前三六六年) 魏、韩会于宅阳。秦败魏师、韩师于洛 阳。   显王四年(丙辰,公元前三六五年)魏 伐宋。   显王五年(丁巳,公元前三六四年)秦 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六万。王 赐以黼黻之服。   显王七年(己未,前三六二年)魏败韩 师、赵师于浍。 显王八年(庚申,公元前三六一年) 公 大悦,与议国事。 显王十年(壬戌,公元前三五九年)卫 鞅欲变法,秦人不悦。韩懿侯薨,子昭 侯立。   显王十一年(癸亥,公元前三五八年) 秦败韩师于西山。 显王十二年(甲子,公元前三五七年) 魏、韩会于鄗。  显王十三年(乙丑,公元前三五六年) 赵、燕会于阿。赵、齐、宋会于平陆。 秦孝公、魏惠王会于杜平。鲁共公薨, 子康公毛立。 显王十四年(丙寅,公元前三五五年)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  显王十五年(丁卯,公元前三五四年) 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 梁。魏惠王伐赵,围邯郸。楚王使景舍 救赵。  显王十六年(戊辰,公元前三五三年) 齐威王使田忌救赵。 韩伐东周,取陵观、廪丘。    显王十七年(己巳,公元前三五二年) 秦大良造卫鞅伐魏。诸侯围魏襄陵。 显王十八年(庚午,公元前三五一年) 秦卫鞅围魏固阳,降之。魏人归赵邯 郸,与赵盟漳水上。  显王十九年(辛未,公元前三五零年) 秦商鞅筑冀阙宫庭于咸阳,徙都之。 秦、魏遇于彤。赵成侯薨,公子緤与太 子争立。緤败,奔韩。  显王二十一年(癸酉,公元前三四八 年)秦商鞅更为赋税法,行之。 显王二十二年(甲戌,公元前三四七 年)赵公子范袭邯郸,不胜而死。  显王二十三年(乙亥,公元前三四六 年)齐杀其大夫牟。鲁康公薨,子景公 偃立。卫更贬号曰侯,服属三晋。 显王二十五年(丁丑,公元前三四四 年)诸侯会于京师。 显王二十六年(戊寅,公元前三四三 年)王致伯于秦,诸侯皆贺秦。秦孝公 使公子少官帅师会诸侯于逢泽以朝王。 显王二十八年(庚辰,公元前三四一 年)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 显王二十九年(辛巳,公元前三四零 年) 秦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曰商君。齐、 赵伐魏。楚宣王薨,子威王商立。  显王三十一年(癸未,公元前三三八 年)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 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 魏。   显王三十二年(甲申,公元前三三七 年)韩申不害卒。  显王三十三年(乙酉,公元前三三六 年)宋太丘社亡。 显王三十四年(丙戌,公元前三三五 年)秦伐韩,拔宜阳。 显王三十五年 (丁亥,公元前三三四年)齐王、魏王 会于徐州以相王。 显王三十六年(戊子,公元前三三三 年)楚王伐齐,围徐州。 显王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三三二 年)秦惠王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 赵,以败从约。 显王三十九年(辛卯,公元前三三零 年)秦伐魏,围焦、曲沃。魏入少梁、 河西地于秦。   显王四十年(壬辰,公元前三二九年) 秦伐魏,渡河,取汾阴、皮氏,拔焦。 楚威王薨,子怀王槐立。宋公剔成之弟 偃袭攻剔成。剔成奔齐,偃自立为君。  显王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三二八 年)秦公子华、张仪帅师围魏蒲阳,取 之。 显王四十二年(甲午,公元前三二七 年)秦县义渠,以其君为臣。秦归焦、 曲沃于魏。 显王四十三年(乙未,公元前三二六 年)赵肃侯薨,子武灵王立。置博闻师 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先问先君贵臣 肥义,加其秩。 显王四十四年(丙申,公元前三二五 年)夏,四月,戊午,秦初称王。 显王四十五年(丁酉,公元前三二四 年)秦张仪帅师伐魏,取陕。 显王四十六年(戊戌,公元前三二三 年)秦张仪及齐、楚之相会啮桑。 显王四十七年(己亥,公元前三二二 年)秦张仪自啮桑还而免相,相魏。 显王四十八年(庚子,公元前三二一 年)王崩,子慎靓王定立。 燕易王薨,子哙立。  2、结合豫让、吴起、聂正的故事谈你自己对忠孝的理解? 虽说忠孝不能两全,但是很多人却也能凭借自己机智合理划分。豫让之忠君,令人敬佩,吴起之忠国,使人叹息,却也佩服,聂正之孝,很值得我辈学习。实则忠孝是互补的,相辅相成,当然忠孝难以两全的时候也是很多的,这时候或尽孝或尽忠,只能选其一了。  3、以《即墨大夫》或《阿大夫》为题写一首诗,可七言可五言,可律可绝,不会诗的朋友写一下你对齐威王召见即墨、阿大夫受到的启发。 即墨大夫是战国时期即墨都的最高军政长官,《史记》与《资治通鉴》记载的即墨大夫共有三位,第一位是齐威王召见的即墨大夫,名叫田种首。治即墨,刚正务实,政绩卓著。他廉直勤政,被封之万家; 第二位是燕军围困即墨之时,是即墨城的军民推选的领头人,出城与之战死的即墨大夫;田单依靠即墨都的军民,以天才的军事指挥能力,使用反间计、巧布火牛阵,“以惴惴之即墨,敝卒七千,擒其司马(燕将骑劫),而反千里之齐”(《战国策?齐策》)。田单击溃围困即墨的燕军后,齐国军民群起而响应之,协助田单赶走燕军,复国成功。田单从莒城将齐襄王接回临淄,齐襄王因田单有救国之功,封田单为安平君(封地在安平),一年后任以为相,后又“益封安平君夜邑(东莱掖县)万户”。 第三位是劝谏齐王建不要降秦的那位即墨大夫。这三位皆是刚直不阿、吏治卓著、视死如归的能员干将。 对确有政绩的即墨大夫“封之万家”;对阿大夫以及那些因受了贿赂而隐瞒实情的大臣处以重刑 做人要刚正务实,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人民舍身,人民办事的即墨大夫这样的人。  第四讲 1、        评价商鞅的功过。 答:户籍登记,奖励生产,鼓励军功,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李克、吴起变法,无论规模、效果还是对后世影响,都比不上商鞅变法。但商鞅为人刻薄寡恩,出卖朋友、出卖自己国家。一日处决数百人,致渭河水涨,满川通红,秦国百姓,哭声震天。商鞅破魏,尽夺西河之地,终不听赵良劝告,落得车裂灭族,悲哉!而新法让亲情丧失,人人自危,人人互相监督检举,否则以连坐处罚。从中可看出弊大于利。 2、以孙膑或宠涓为题写一首诗。 孙膑 能负深天辱,志长身后荣。 兵书千古鉴,万世存威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4

帖子

7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1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7-8-22 16:42: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 21:20  第一讲作业 1、  玄黓[yì]困敦,是什么干支年?公元2000年是什么干支年?公元前841年是什么干支年? 答:玄黓[yì]困敦是壬子年,2000年是辛辰年,前841年是庚申年。 2、  说说你对《资治通鉴》的了解? 答:《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用十九年的时间写成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 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qì]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第二讲 ;1.阅读周纪一后面的内容(安王和烈王在位时的内容),如下形式制一安王和烈王在位时的大事年表。    戊寅前403           韩赵魏三家分赵氏之田 庚辰前401        秦伐魏至阳孤 辛巳,公元前四零零年        魏、韩、赵伐楚,至桑丘。   郑围韩阳翟。   韩景侯薨,子烈侯取立。    ④赵烈侯薨,国人立其弟武侯。    ⑤秦简公薨,子惠公立。 壬午,公元前三九九年        ①王子定奔晋。    ②虢山崩,壅河。 癸未,公元前三九八年        三月,盗杀韩相侠累。侠累与濮阳严仲子有恶。仲子闻轵人聂政之勇,以黄金百溢为政母寿,欲因以报仇。 乙酉,公元前三九六年        ①       驷子郑阳之党弑繻公,〔   宋悼公薨,子休公田立。 丁亥,公元前三九四年        ①       齐伐鲁,取最。   ②郑负黍叛,复归韩。 戊子,公元前三九三年        ①魏伐郑。    ②晋烈公薨,子孝公倾立。 庚寅,公元前三九一年        ①       秦伐韩宜阳,取六邑。   ②初,田常生襄子盘,盘生庄子白,白生太公和。 辛卯,公元前三九零年        ①秦、晋战于武城。〔    ②齐伐魏,取襄阳。    ③鲁败齐师于平陆。 壬辰,公元前三八九年        ①秦侵晋。    ②齐田和会魏文侯、楚人、卫人于浊泽,求为诸侯。 甲午,前三八七年        ①       秦伐蜀,取南郑。   ②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   魏置相,相田文。   久之,魏相公叔尚主而害吴起。   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   ③秦惠公薨,子出公立。〔出,非谥也;以其失国出死,故曰出公。〕    ②       ④赵武侯薨,国人复立烈侯之太子章,是为敬侯。〔谥法:夙夜警戒曰敬。〕    ③       ⑤韩烈侯薨,子文侯立。 丙申,公元前三八五年        ①秦庶长改逆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沈之渊旁。    ②韩伐郑,取阳城;伐宋,执宋公。    ③齐太公薨,子桓公午立。    戊戌,公元前三八三年        ①魏败赵师于兔台。 己亥,公元前三八二年        日有食之,既。 庚子,公元前三八一年        ①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余家。 辛丑,公元前三八零年        ①齐伐燕,取桑丘。魏、韩、赵伐齐,至桑丘。 壬寅,公元前三七九年        ①赵袭卫,不克。    ②齐康公薨,无子,田氏遂并齐而有之。 癸卯,公元前三七八年        ①       狄败魏师于浍。   ②魏、韩、赵伐齐,至灵丘。   ③晋孝公薨,子靖公俱酒立。 甲辰,公元前三七七年        ①       蜀伐楚,取兹方。   鲁穆公薨,子共公奋立。   ④韩文侯薨,子哀侯立。 乙巳,公元前三七六年        ①王崩,子烈王喜立。    ②魏、韩、赵共废晋靖公为家人而分其地。 丙午,公元前三七五年        ②       日有食之。    ②       韩灭郑,因徙都之。   ③赵敬侯薨,子成侯种立。 戊申,公元前三七三年        ②      燕败齐师于林狐。    ③       鲁伐齐,入阳关。   ③魏伐齐,至博陵。   ④燕僖公薨,子桓公立。    ④      ⑤宋休公薨,子辟公立。    ⑤       ⑥卫慎公薨,子声公训立。 己酉,公元前三七二年        ①赵伐卫,取都鄙七十三。    ②魏败赵师于北蔺。 己酉,公元前三七二年        ②      魏伐楚,取鲁阳。    ②       韩严遂弑哀侯,国人立其子懿侯。初,哀侯以韩廆为相而爱严遂,二人甚相害也。严遂令人刺韩廆于朝,廆走哀侯,哀侯抱之;人刺韩廆,兼及哀侯。   ③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罃与公中缓争立,国内乱。 辛亥,公元前三七零年        ①齐威王来朝。是时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天下以此益贤威王。    ③       赵伐齐,至鄄。   ③魏败赵师于怀。   ⑤楚肃王薨,无子,立其弟良夫,是为宣王。    ④       ⑥宋辟公薨,子剔成立。 壬子,公元前三六九年        ①日有食之。    ②王崩,弟扁立,〔据班书古今人表师古注:扁,音篇。〕是为显王。    ③       魏大夫王错出奔韩。  2、从智氏选智瑶为后而亡族,赵氏选赵无恤为后而立国,说一说你对选择一个公司领导人的标准。 答:智瑶(襄子)虽有才华横溢,却德不足,为人骄傲跋扈,以至于亡国;而现在的公司领导人物就像公司支柱,必须才德皆备,具有管理能力和相关技术以外,还要懂得处理好与下属的关系,以及发现人才、推荐人才、知人善用,心胸也必须广阔,善于吸收他人的实践经验,接听采纳不同的观点,总结出对自身公司有利的方案,还要会变通以应临时出现的状况,诚信为本,一步步去做必然会有很大成功,但要保持谦,使头脑时刻保持清醒。   3、以《豫让》为题写首一律诗(可五言可七言,可绝句可律诗)注:不会写诗的同学可以写对豫让的感想 答:论豫让 知豫让乃读于资治通鉴中赵襄子以智伯之颈上之颅为酒器  是以忠臣豫让为报杀主之仇 然以命向相 或携匕首藏厕而待 或躲于赵襄径途 终以殇矣    学生以为  忠 乃二途是以 一贤二愚之异也 贤为上 愚则下 然豫让是以愚忠而显 辱自身 卒无义 或曰 此非忠道之首是也 莫以导焉    第三讲 1、整理周二中的大事年表  起昭阳赤奋若,尽上章困敦,凡四十八 年。    显王元年(癸丑,公元前三六八年)齐 伐魏,取观津。赵侵齐,取长城。   显王三年(乙卯,公元前三六六年) 魏、韩会于宅阳。秦败魏师、韩师于洛 阳。   显王四年(丙辰,公元前三六五年)魏 伐宋。   显王五年(丁巳,公元前三六四年)秦 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六万。王 赐以黼黻之服。   显王七年(己未,前三六二年)魏败韩 师、赵师于浍。 显王八年(庚申,公元前三六一年) 公 大悦,与议国事。 显王十年(壬戌,公元前三五九年)卫 鞅欲变法,秦人不悦。韩懿侯薨,子昭 侯立。   显王十一年(癸亥,公元前三五八年) 秦败韩师于西山。 显王十二年(甲子,公元前三五七年) 魏、韩会于鄗。  显王十三年(乙丑,公元前三五六年) 赵、燕会于阿。赵、齐、宋会于平陆。 秦孝公、魏惠王会于杜平。鲁共公薨, 子康公毛立。 显王十四年(丙寅,公元前三五五年)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  显王十五年(丁卯,公元前三五四年) 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 梁。魏惠王伐赵,围邯郸。楚王使景舍 救赵。  显王十六年(戊辰,公元前三五三年) 齐威王使田忌救赵。 韩伐东周,取陵观、廪丘。    显王十七年(己巳,公元前三五二年) 秦大良造卫鞅伐魏。诸侯围魏襄陵。 显王十八年(庚午,公元前三五一年) 秦卫鞅围魏固阳,降之。魏人归赵邯 郸,与赵盟漳水上。  显王十九年(辛未,公元前三五零年) 秦商鞅筑冀阙宫庭于咸阳,徙都之。 秦、魏遇于彤。赵成侯薨,公子緤与太 子争立。緤败,奔韩。  显王二十一年(癸酉,公元前三四八 年)秦商鞅更为赋税法,行之。 显王二十二年(甲戌,公元前三四七 年)赵公子范袭邯郸,不胜而死。  显王二十三年(乙亥,公元前三四六 年)齐杀其大夫牟。鲁康公薨,子景公 偃立。卫更贬号曰侯,服属三晋。 显王二十五年(丁丑,公元前三四四 年)诸侯会于京师。 显王二十六年(戊寅,公元前三四三 年)王致伯于秦,诸侯皆贺秦。秦孝公 使公子少官帅师会诸侯于逢泽以朝王。 显王二十八年(庚辰,公元前三四一 年)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 显王二十九年(辛巳,公元前三四零 年) 秦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曰商君。齐、 赵伐魏。楚宣王薨,子威王商立。  显王三十一年(癸未,公元前三三八 年)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 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 魏。   显王三十二年(甲申,公元前三三七 年)韩申不害卒。  显王三十三年(乙酉,公元前三三六 年)宋太丘社亡。 显王三十四年(丙戌,公元前三三五 年)秦伐韩,拔宜阳。 显王三十五年 (丁亥,公元前三三四年)齐王、魏王 会于徐州以相王。 显王三十六年(戊子,公元前三三三 年)楚王伐齐,围徐州。 显王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三三二 年)秦惠王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 赵,以败从约。 显王三十九年(辛卯,公元前三三零 年)秦伐魏,围焦、曲沃。魏入少梁、 河西地于秦。   显王四十年(壬辰,公元前三二九年) 秦伐魏,渡河,取汾阴、皮氏,拔焦。 楚威王薨,子怀王槐立。宋公剔成之弟 偃袭攻剔成。剔成奔齐,偃自立为君。  显王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三二八 年)秦公子华、张仪帅师围魏蒲阳,取 之。 显王四十二年(甲午,公元前三二七 年)秦县义渠,以其君为臣。秦归焦、 曲沃于魏。 显王四十三年(乙未,公元前三二六 年)赵肃侯薨,子武灵王立。置博闻师 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先问先君贵臣 肥义,加其秩。 显王四十四年(丙申,公元前三二五 年)夏,四月,戊午,秦初称王。 显王四十五年(丁酉,公元前三二四 年)秦张仪帅师伐魏,取陕。 显王四十六年(戊戌,公元前三二三 年)秦张仪及齐、楚之相会啮桑。 显王四十七年(己亥,公元前三二二 年)秦张仪自啮桑还而免相,相魏。 显王四十八年(庚子,公元前三二一 年)王崩,子慎靓王定立。 燕易王薨,子哙立。  2、结合豫让、吴起、聂正的故事谈你自己对忠孝的理解? 虽说忠孝不能两全,但是很多人却也能凭借自己机智合理划分。豫让之忠君,令人敬佩,吴起之忠国,使人叹息,却也佩服,聂正之孝,很值得我辈学习。实则忠孝是互补的,相辅相成,当然忠孝难以两全的时候也是很多的,这时候或尽孝或尽忠,只能选其一了。  3、以《即墨大夫》或《阿大夫》为题写一首诗,可七言可五言,可律可绝,不会诗的朋友写一下你对齐威王召见即墨、阿大夫受到的启发。 即墨大夫是战国时期即墨都的最高军政长官,《史记》与《资治通鉴》记载的即墨大夫共有三位,第一位是齐威王召见的即墨大夫,名叫田种首。治即墨,刚正务实,政绩卓著。他廉直勤政,被封之万家; 第二位是燕军围困即墨之时,是即墨城的军民推选的领头人,出城与之战死的即墨大夫;田单依靠即墨都的军民,以天才的军事指挥能力,使用反间计、巧布火牛阵,“以惴惴之即墨,敝卒七千,擒其司马(燕将骑劫),而反千里之齐”(《战国策?齐策》)。田单击溃围困即墨的燕军后,齐国军民群起而响应之,协助田单赶走燕军,复国成功。田单从莒城将齐襄王接回临淄,齐襄王因田单有救国之功,封田单为安平君(封地在安平),一年后任以为相,后又“益封安平君夜邑(东莱掖县)万户”。 第三位是劝谏齐王建不要降秦的那位即墨大夫。这三位皆是刚直不阿、吏治卓著、视死如归的能员干将。 对确有政绩的即墨大夫“封之万家”;对阿大夫以及那些因受了贿赂而隐瞒实情的大臣处以重刑 做人要刚正务实,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人民舍身,人民办事的即墨大夫这样的人。  第四讲 1、        评价商鞅的功过。 答:户籍登记,奖励生产,鼓励军功,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李克、吴起变法,无论规模、效果还是对后世影响,都比不上商鞅变法。但商鞅为人刻薄寡恩,出卖朋友、出卖自己国家。一日处决数百人,致渭河水涨,满川通红,秦国百姓,哭声震天。商鞅破魏,尽夺西河之地,终不听赵良劝告,落得车裂灭族,悲哉!而新法让亲情丧失,人人自危,人人互相监督检举,否则以连坐处罚。从中可看出弊大于利。 2、以孙膑或宠涓为题写一首诗。 孙膑 能负深天辱,志长身后荣。 兵书千古鉴,万世存威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6

主题

3693

帖子

9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0

论坛元老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19: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年级第一讲汉09-兰亭王作业:
试用你的观点谈谈项羽可不可以在鸿门宴上除去刘邦。
       我认为不可以在鸿门宴上除去刘邦,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
      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
      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
     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
    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
      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
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三年级第二讲汉09-兰亭王
作业:说说你对项羽分封诸侯这件事的看法。
我们对项羽分封的结果进行考察以后便会发现,在那样的乱世中,项羽秉承“以军功封侯王”的原则其实已属难得。在当时,项羽将分封分成了四级,而他自己只拿了自己应得的那份儿。
项羽按各人在灭秦中的军功,依次分封,而他自立为“西楚霸王”不过统治了9个郡,建都彭城。在各路诸侯中,其地域并不算大,在诸侯中之能算是中等。
项羽不仅细致到了秦降将的处理、各诸侯战功的多寡、国土贫富的具体划分,甚至某人的老家势力范围都具体到了。
唯一一个真正能够称为“不公平”的人就是刘邦了

三年级第三讲汉09-兰亭王
作业:对比说明刘项二人的成败原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千百年来的不变定律。
刘邦自己说过这样一句话“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刘邦及其幸运,身边能人居多,想不成功都难;
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疏远,这是他最终败亡为我所并的必然原因。自高自大,目中无人缺乏眼光,妒忌贤才对下吝啬这样子的人,只会失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6

主题

3693

帖子

9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0

论坛元老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QQ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19: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11疏雨滴梧桐
1.你认为,作为君王,在亲情与朝政之间如何权衡?
        作为君王,必须执法严明。古人都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一国之君,当然有自己的准则,不能为了自己的私心,就乱了法度。好的君主必是这样的,舍己之私,为之大义,以民为本,方能持久。
2.对于市场经济,你认为国家干预的尺度应如何把握。
对于市场经济,国家是要做全局掌控的,促进市场正常运行,保障经济正常发展。


汉11疏雨滴梧桐
1.分封制与郡县制各自的优缺点
        分封制是为了巩固国家政权而设,解决了阶级内部矛盾。但缺点是随着周边的强大,对于中央是种很大的危胁。郡县制巩固国家统一和王朝的统治,消除了由分封割据而带来的隐患。皇帝的权利更大了,变成了一人的天下。
2.如何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创造好的家庭环境,是教育好下一代的基础。父母的关系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对于孩子来说,有身心都健康的父母,就有良好的心态,形成良好的习惯,就可以了。


汉11疏雨滴梧桐
详细评价一下汉文帝的一生: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汉高祖镇压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在经济上,安民为本、减省租赋、减轻徭役、废除盗铸钱令、弛山泽之禁。在政治上,宽容治国。自身也节俭,是位不可多得的皇帝。一生也很传奇,由于好母亲和好妻子的存在,让他的人生之路,从此变得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3

帖子

65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51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高级会员

发表于 2017-8-26 09: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韬 于 2017-8-26 09:33 编辑

汉44-睿韬第二讲作业
从智氏选智瑶为后而亡族,赵氏选赵无恤为后而立国,说一说你对选择一个公司领导人的标准。
我认为,公司领导人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整个团体行为方式,所以,有才无德可能会把整个公司带往无底的深渊。就像智瑶虽然非常有能力,但他忽略持才傲物,无视队友的感受,以致在占尽优势的时候,丧失了性命……
无恤虽说才不及兄长,却非常扎实,博取众长,审时度势,从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所以,人的领导能力不仅是考聪明才智,而且自己要有良好的品德,较高的自制力,清楚的判断,准确的抉择,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竞争中稳操胜券。
3叹豫让
丹心酬故主,奋力报君恩。
吞炭漆身士,忠贞侠义魂。
捐躯赴危难,浩气震乾坤。
千载豪侠去,荒桥旧址存。
四年级第二讲作业
本帖最后由 睿韬 于 2016-10-28 05:48 编辑

今天的作业:
1.分封制与郡县制各自的优缺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但由于王室没有把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诸侯国独立性强,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实力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这也是周朝灭亡的原因。
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防止地方割据分割。实践证明,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中央集权制最后的结果不仅军、政、财等一切大事都由皇帝说了算,甚至对任何臣民都拥有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利。这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精髓里被赤裸裸地甚至毛骨悚然地称之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2.如何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作为家长,首先应该让孩子懂的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应对,如何管控自己的情绪,不受自我感觉和别人的随便奴役,能冷静的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抓住事态发展的根本所在,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用最小的代价博取最大的收益。


三年级第八讲作业
简评“高帝与冒顿和亲”对后世的影响
高帝和冒顿和亲时,汉朝国力尚且薄弱,这种策略实为一种缓兵之计,是为自身蓄养实力一种手段。
从后世的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吐蕃来看,和亲过程中,出嫁公主在和亲过程中还带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生产工匠以及农作物稻种、农业器具等,又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补充了他们单一脆弱的牧猎经济,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向定居经济的转化,缩短了北方少数民族同汉族间在生产生活上的差距.而北方少数民族的畜牧经济,如养马技术和养马业等,又丰富和充实了中原地区的经济. 客观上或多或少地缓和了国内的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一定的作用.
和亲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无论统治者实行和亲时的主观愿望如何,多数中原王朝同北方民族之间的和亲结果都导致了中央政权和北方民族政权之间,汉民族和北方民族之间的和平交往的关系,在客观上也促成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8

帖子

4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15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7-8-26 10: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19-果壳儿
资治通鉴五年级第十讲作业

1.作为君王,应如何控制自己的性情和欲望?
答:欲望是人类生命的本能,与生俱来,生命是欲望的延续。渴望物质上的满足,追求事业上的成功,谋求仕途上的发展,争取人生中的精彩,这都是正当的欲望,人也正是在追求实现这些欲望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但前提条件是,欲不逾矩,欲不损德,欲要受道德的约束,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欲望牵引着人类不断进化、不断发展的历史。几乎世界上的任何一种生命都是有欲望的,所不同的,只是在需求层次上有复杂与简单、原始与高级之分,人的欲望主要有生理层面的与精神层面的两方面构成,满足正常的欲望,是人类文明的表现。而超出道德规范外的欲望,则是邪恶的欲望。古人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都是欲望惹得祸。欲望一半是天使,另一半却是恶魔。作为君王,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更应该约束自己,控制欲望,认识到邪恶的欲望带来的坏处。多接近贤能之士,远离奸佞小人。

2.作为太子,应当在生活中注意哪些事情?
答:作为太子,是将来的皇位继承人,是储宫,首先需要储备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阅历,要掌握帝王之术。在生活中要谨言慎行,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不能放纵自己的行为。为以后登基打好基础。
=====================================================================
唐19-果壳儿
五年级第十一讲作业
评价汉武帝的一生
答:1、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学成为两千余年文化正统,这一点居功至伟。
2、发兵北上攻打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西征讨大宛,东平定朝鲜……扩大国土,让汉朝成为世界强国。
3、十分迷信,屡屡求仙拜佛,导致了巫蛊之祸。
4、晚年自我检讨,平定巫蛊之祸,大力发展经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总的说,汉武帝有胆有识,敢作敢为,魄力少有匹敌;晚年敢于认罪,历代罕见,不愧为一代雄主。
===========================================================
唐19-果壳儿
资治通鉴五年级第十二讲作业:
1.   盐铁专卖政策的优缺点:
答:古代盐和铁是国家命脉。是可以控制国家稳定的,因为铁可以打仗,盐每个人必须吃,不吃没力气。它的优点是:增加了政府的收入,维持了中央集权运转所需的资金;打击富商巨贾的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缺点是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不利于商品的流通。
2.对苏武进行评价
答:苏武为国家的利益,坚守心灵那片净土。他的守节,他的不屈,不是为了赢得生前身后名,而上为了国家的利益和边界的和平。在苏武的身上,散发着一股为了国家利益而无所畏惧的气息,为了民族尊严与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有着一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节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对的苏武品节的真实写照。
============================================================
唐19-果壳儿   五年级第十三讲作业
1.汉朝对匈奴保持强势的原因。
答:匈奴屡犯边塞,野心极大,且汉朝一些功臣投降匈奴,对汉朝极其不利。如果不保持强势,势必任人凌辱。 引:春秋时的楚国,如果不灭掉周边的庸国、夔国,就不敢问鼎中原。吴国如果不是连续击败越国、楚国和齐国,就没有到中原称霸的胆子。匈奴冒顿单于如果没有一举吞并东胡,就不会强大到能和汉朝抗衡的地步。这是前人的教训。再往后世看,女真人不灭辽,就没有攻宋的实力,蒙古最初不过是一个小部落,先是吞并草原各部,力量强大后又吞并了金、西夏、西辽、吐蕃、大理。。。打下一国,力量增强一分,最终压倒了南宋的抵抗力量,使得神州陆沉。努尔哈赤靠十三副铠甲起兵,先是吞并女真各部,又打败蒙古各部,终于整合成了强大的战争集团,最终攻灭了大明。很多夷狄都是这样,刚开始只是个小小的部族,后来吞并周边的其它部族,像滚雪球一样,其地盘、人口、马匹数量越来越大,野心也越来越大,最后强大到可以南下入侵中国的地步。  
2.讲一讲人们对于“信义”二字的把握尺度。 答:信”:诚信、信任。《说文》讲:“人言为信”。“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信义,是人与人相处之道,但不可施行于非人身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23:13 , Processed in 0.0786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