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楼主: 羽蝶

小渔村46期绝句班竹影组第七讲作业贴

[复制链接]

0

主题

45

帖子

4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45
发表于 2024-11-10 09: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水之湄 于 2024-11-10 12:54 编辑

   

小渔村46期第七讲作业:
竹影43-水之湄

一、问答题:
1.什么是意象?
答:【意象】是作者情感意识与外界的物象交会,经过观察、审思与美的酿造,成为有意境的【景象】,然后通过文字,利用视觉意象或其他感官意象的传递,将完美的意境与物象清晰的重现出来 ,让读者如同亲身感受一般,领略其中的美。注意这句话 将完美的意境与物象清晰的重现出来,重现出来。
2、绝句创作过程中组织意象有几种常用的手法?
答:(1)多利用动态的动做为意象,少点静态的陈述
(2)多用比的创作手法,少点抽象理论陈述
(3)利用通感的手法,使意象鲜明逼真
(4)在合句上集中精力抓细小的景物
(5)抓住物象的特征,利用夸张的手法,给读者以以外明确的印象
(6)利用对比的手法衬托意象悬殊比例
3、渔洋绝句第三法关于第三句的要求是什么?
答: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
二、创作题:
以《冬之华》为主题,题目自拟,作七言绝句一首。
冬日即景
寒雨潇潇携晚风,梧桐叶尽小庭空。
谁家底事不堪忆,蔓引清愁兑酒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

帖子

3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2

积分
37
发表于 2024-11-10 10: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第七次作业
一、问答题:
1、什么是意象?
答:意象就是作者情感意识与外界的物象交会,经过观察、审思与美的酿造,成为有意境的【景象】,然后通过文字,利用视觉意象或其他感官意象的传递,将完美的意境与物象清晰的重现出来 ,让读者如同亲身感受一般,领略其中的美。注意这句话 将完美的意境与物象清晰的重现出来,重现出来。

2、绝句创作过程中组织意象有几种常用的手法?
答:
【1 】多利用动态的动做为意象,少点静态的陈述。
【2 】多用比的创作手法,少点抽象理论陈述。
【3 】利用通感的手法,使意象鲜明逼真。
【4 】在合句上集中精力抓细小的景物。
【5 】抓住物象的特征,利用夸张的手法,给读者以以外明确的印象。
【6 】利用对比的手法衬托意象悬殊比例。
3、渔洋绝句第三法关于第三句的要求是什么?
答: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第四句做回答。
二、创作题:
以《冬之华》为主题,题目自拟,作七言绝句一首。
要求:
1用渔洋绝句第三法。
2要求平收入韵。
3第三句必须用设问转换要求
且与1、2句做到若即若离,将主题点出。第四句抱紧问句回答。
七绝·冬雪问暖
文/竹影 36-萨克达·沙拉

断枝飞舞腊冬寒,飘雪拈窗显凤冠。
借问冷身何所寄,红炉绿蚁共言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7

帖子

379

积分

渔村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9
发表于 2024-11-10 19: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6期绝句班竹影组第七讲作业
竹影08-戏墨花开
一、问答题:
1、什么是意象?
答:意象就是作者情感意识与外界的物象交会,经过观察、审思与美的酿造,成为有意境的【景象】,然后通过文字,利用视觉意象或其他感官意象的传递,将完美的意境与物象清晰的重现出来 ,让读者如同亲身感受一般,领略其中的美。注意这句话 将完美的意境与物象清晰的重现出来,重现出来。

2、绝句创作过程中组织意象有几种常用的手法?
答:(1)多利用动态的动做为意象,少点静态的陈述。
(2)多用比的创作手法,少点抽象理论陈述。
(3)利用通感的手法,使意象鲜明逼真。
(4)在合句上集中精力抓细小的景物。
(5)抓住物象的特征,利用夸张的手法,给读者以以外明确的印象。
(6)利用对比的手法衬托意象悬殊比例。
3、渔洋绝句第三法关于第三句的要求是什么?
答: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
二、创作题:
以《冬之华》为主题,题目自拟,作七言绝句一首。
要求:
1用渔洋绝句第三法。
2要求平收入韵。
3第三句必须用设问转换要求且与1、2句做到若即若离,将主题点出。第四句抱紧问句回答。
七绝·冬之华
西风纵笔绘奇篇,篱下黄花池上莲。
冬景瑰琦知几许?红梅映雪影娟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7

帖子

5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57
发表于 2024-11-10 19: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46期第七讲
一、问答题:
1、什么是意象?
象,就是物。指作者情感意识与外界的物象交会,经过观察、审思与美的酿造,成为有意境的景象,然后通过文字,利用视觉意象或其他感官意象的传递,将完美的意境与物象清晰的重现出来 ,让读者如同亲身感受一般,领略其中的美。
2、绝句创作过程中组织意象有几种常用的手法?
(1)多利用动态的动做为意象,少点静态的陈述
(2)多用比的创作手法,少点抽象理论陈述
(3)利用通感的手法,使意象鲜明逼真
(4)在合句上集中精力抓细小的景物
(5)抓住物象的特征,利用夸张的手法,给读者以以外明确的印象
(6)利用对比的手法衬托意象悬殊比例

3、渔洋绝句第三法关于第三句的要求是什么?
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
二、创作题
冬日游山
文/竹影-13蓝天
深山木叶挂寒霜,野雀安窝储宿粮。
试问闲人能几个,平生最爱此间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251

帖子

125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51

金牌会员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11-10 20: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6期绝句班第七讲作业:
竹影18-依雪轻寒

一、问答题:
1、什么是意象?
答:是作者情感意识与外界的物象交会,经过观察、审思与美的酿造,成为有意境的景象,然后通过文字,利用视觉意象或其他感官意象的传递,将完美的意境与物象清晰的重现出来 ,让读者如同亲身感受一般,领略其中的美。注意这句话 将完美的意境与物象清晰的重现出来,重现出来。
2、绝句创作过程中组织意象有几种常用的手法?
答:有六种。分别是:1):利用动态的动作为意向,少点静态的陈述。2)是利用比的创作手法,少点抽象理论陈述。3)是通感的手法,使意向鲜明逼真。4)是在合句上集中精力,抓住细小的景物。5)是抓住物象的特征,利用夸张手法给读者以外明确的印象。6)利用对比的手法衬托意象悬殊比例。
3、渔洋绝句第三法关于第三句的要求是什么?
答: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
二、创作题:
以《冬之华》为主题,题目自拟,作七言绝句一首。
要求:
1、    用渔洋绝句第三法。
2、    要求平收入韵。
3、    第三句必须用设问转换要求且与1、2句做到若即若离,将主题点出。第四句抱紧问句回答。

七绝 ·梅山忬怀
寒山夕照万枝红,膝上横琴香径东。
若问今时何曲起,梅花韵落七弦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29

帖子

22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29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11-11 15: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6期绝句班第七讲作业
竹影32—清风
一、问答题:
1、什么是意象?
答:意象就是作者情感意识与外界的物象交会,经过观察、审思与美的酿造,成为有意境的【景象】,然后通过文字,利用视觉意象或其他感官意象的传递,将完美的意境与物象清晰的重现出来 ,让读者如同亲身感受一般,领略其中的美。注意这句话 将完美的意境与物象清晰的重现出来,重现出来。

2、绝句创作过程中组织意象有几种常用的手法?
答:(1)多利用动态的动做为意象,少点静态的陈述。
(2)多用比的创作手法,少点抽象理论陈述。
(3)利用通感的手法,使意象鲜明逼真。
(4)在合句上集中精力抓细小的景物。
(5)抓住物象的特征,利用夸张的手法,给读者以以外明确的印象。
(6)利用对比的手法衬托意象悬殊比例。

3、渔洋绝句第三法关于第三句的要求是什么?
答: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

二、创作题:
以《冬之华》为主题,题目自拟,作七言绝句一首。
要求:
1用渔洋绝句第三法。
2要求平收入韵。
3第三句必须用设问转换要求且与1、2句做到若即若离,将主题点出。第四句抱紧问句回答。
七绝·初冬与友小聚
文/清风
寒林霁日更玄律,砚友挥毫小院翩。
试问光阴谁许走?高山流水自留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6

帖子

26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66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11-11 17: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坐标 于 2024-11-14 10:05 编辑


小渔村46期第七讲作业:
竹影25-坐标

一、问答题:
1.什么是意象?
答:意象是作者情感意识与外界的物象交会,经过观察、审思与美的酿造,成为有意境的景象,然后通过文字,利用视觉意象或其他感官意象的传递,将完美的意境与物象清晰的重现出来 ,让读者如同亲身感受一般,领略其中的美。注意这句话 将完美的意境与物象清晰的重现出来,重现出来。
2、绝句创作过程中组织意象有几种常用的手法?
答:1多利用动态的动做为意象,少点静态的陈述
2.多用比的创作手法,少点抽象理论陈述
3.利用通感的手法,使意象鲜明逼真
4.在合句上集中精力抓细小的景物
5抓住物象的特征,利用夸张的手法,给读者以以外明确的印象
5利用对比的手法衬托意象悬殊比例
3、渔洋绝句第三法关于第三句的要求是什么?
答: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

二、创作题:
以《冬之华》为主题,题目自拟,作七言绝句一首。

七绝.冬雪
文/坐标

白雪皑皑锁世沉,飘零落叶点枝阴。
谁家玉笛诉情长,染就乡关一泪襟。

飘零落叶点枝阴,白雪皑皑锁世沉。
笑看鬓霜风浪打,一株梅蕊报春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1

帖子

26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61

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24-11-11 21: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讲作业
竹影07—事去心空

一、问答题:
1、什么是意象?
答:意象就是作者情感意识与外界的物象交会,经过观察、审思与美的酿造,成为有意境的【景象】,然后通过文字,利用视觉意象或其他感官意象的传递,将完美的意境与物象清晰的重现出来 ,让读者如同亲身感受一般,领略其中的美。


2、绝句创作过程中组织意象有几种常用的手法?
答:绝句创作过程中组织意象有6种常用的手法
(1)多利用动态的动做为意象,少点静态的陈述。
(2)多用比的创作手法,少点抽象理论陈述。
(3)利用通感的手法,使意象鲜明逼真。
(4)在合句上集中精力抓细小的景物。
(5)抓住物象的特征,利用夸张的手法,给读者以以外明确的印象。
(6)利用对比的手法衬托意象悬殊比例。


3、渔洋绝句第三法关于第三句的要求是什么?
答: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关键是三四两句语意必须连贯,万不可断裂。
二、创作题:
以《冬之华》为主题,题目自拟,作七言绝句一首。
要求:
1用渔洋绝句第三法。
2要求平收入韵。
3第三句必须用设问转换要求且与1、2句做到若即若离,将主题点出。第四句抱紧问句回答。


七绝·暗香
文/事去心空
琼妃昨夜换银装,霞映千峰泛玉光。
试问寒香何处是,东风一缕过诗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8

主题

1108

帖子

111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5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优秀版主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1 22: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6期绝句班竹影组第七讲作业接龙:


二、创作题:
以《冬之华》为主题,题目自拟,作七言绝句一首。
要求:
1、    用渔洋绝句第三法。
2、    要求平收入韵。
3、    第三句必须用设问转换要求且与1、2句做到若即若离,将主题点出。第四句抱紧问句回答。




点评人:六楼




6.
七绝.踏雪寻梅
文/辣椒
皑皑白雪晓风凉,湿滑石阶初照阳。
叫问山翁欲何往,笑言寺里正梅香。


评,不得不说四句都切题,前二踏雪,后二寻梅。试问作者寺里有梅香吗?寺外的梅花不香吗?


7.七绝.初冬
文/月满楼
秋尽陵城草未凋,青黄木叶自逍遥。
小春何日绽花信,始引浮香浸碧霄。


评,前二切初冬之暖景,转结用虚笔递进一层得法。




8、七绝·梅赞
文/竹影06-期盼
朔雪纷飞万里时,寒风料峭日迟迟。
群芳尽隐谁安在?尚有梅花绽满枝。




评,铺景不合逻辑过渡太大从朔雪纷飞到日迟迟,转结平平未出藩篱。




9.七绝•腊梅
竹影27-天蓝蓝
北风吹破雁门关,暮雪纷纷堆满山。
一缕幽香何所寄,红梅几朵断崖闲。




评,前三句尚可,结句凑了。




10.七绝·冬雪问暖
文/竹影 36-萨克达·沙拉
断枝飞舞腊冬寒,飘雪拈窗显凤冠。
借问冷身何所寄,红炉绿蚁共言欢。


题目不严谨,二句未能呈上启下,其余尚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3

帖子

6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63
发表于 2024-11-12 08: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6期第七讲作业:
竹影30-钢镚
一、问答题:
1.什么是意象?
答:【意象】是作者情感意识与外界的物象交会,经过观察、审思与美的酿造,成为有意境的【景象】,然后通过文字,利用视觉意象或其他感官意象的传递,将完美的意境与物象清晰的重现出来 ,让读者如同亲身感受一般,领略其中的美。注意这句话 将完美的意境与物象清晰的重现出来。
2、绝句创作过程中组织意象有几种常用的手法?
答:(1)多利用动态的动做为意象,少点静态的陈述
(2)多用比的创作手法,少点抽象理论陈述
(3)利用通感的手法,使意象鲜明逼真
(4)在合句上集中精力抓细小的景物
(5)抓住物象的特征,利用夸张的手法,给读者以外明确的印象
(6)利用对比的手法衬托意象悬殊比例
3、渔洋绝句第三法关于第三句的要求是什么?
答: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
二、创作题:
以《冬之华》为主题,题目自拟,作七言绝句一首。
初冬落叶

微雨携风轻抚时,翩翩黄叶别来迟。
回眸最是苍茫处,一片痴心待碧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5 22:16 , Processed in 0.0649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