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7-5 21: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潇月 于 2019-7-28 08:39 编辑
F17潇月第十六讲作业:
1、讲课中提到的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其实大概率是后人伪托的,网上特别是一些阅读软件(如qq阅读、京东读书、网易阅读、天翼阅读)中都能免费阅读或下载,建议找来阅读,篇幅都不长。这两本书虽然有伪托之嫌,但基本能代表唐代的诗歌研究理论,原因是书中的内容大多是从《文镜秘府论》中选抄或进行简单的加工而来。如能结合《文镜秘府论》一起阅读,相信会有很大收获。
答:欣聆良语,愿瞻其详。
2、你认为“格律诗”中的“格”应该如何来理解?你能否分别从“风格、作法、形式”来对格律诗作一个完整全面科学的定义,或者你是如何理解什么叫“格律诗”?
答:诗词无他顾,格律主正宗。
3、从唐诗中挑出若干符合以下条件的作品:
五言八句,压平声韵并一韵到底,平仄不合律诗要求。选5首。
五言八句,压平声韵并一韵到底,平仄完全符合律诗要求。全诗没有对仗联的选5首。全诗只有一个对仗联的选3~5首。首联对仗的选2首。
选完后思考一下,这些作品的作者以及创作的时间上有什么较明显的特征?
答 1)平仄不合律诗要求:
咏风 王勃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感遇诗三十八首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2)全诗没有对仗:
咏怀 李贺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
头上无幅巾,苦蘗已染衣。不见清溪鱼,饮水得自宜。
送杨山人归嵩山 李白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别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3)全诗一个对仗:
寄校书七兄 李冶
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余。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
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因过大雷岸,莫忘几行书。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塞下曲六首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4)首联对仗:
后游 杜甫
寺忆新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读后感:破茧成蝶,日积乃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4、有“格律诗”的说法,但是有“格律词”的说法吗?为什么?
答:词为诗余,诗往词续。一脉相承,惟格惟律。何计说法,大道自存。
互评的老师:豆豆,醉翁之艺,桃花开了,水云衣,昨日至今
=================================
F17潇月第十七讲作业:
长江吟
九曲高原出,清江万里长。
云端横壁廓,天际怒涛茫。
冷月照幽草,寒波逐古芳。
中流击楫啸,一水寄疏狂。
颈联前分句仄仄仄平仄,拗句;
尾联前分句平平仄仄仄,拗句。
互评的老师:豆豆,醉翁之艺,浥城,顺眼阳光,侠骨柔情
=================================
国学班F17潇月第十八讲作业
原作:
《五律·雨后》
晨来新雨后,风起拂高林。
叶动清珠滴,溪鸣翠谷深。
拾芳还自酌,登顶复长吟。
一啸千山应,云飞又几寻?
中华通韵:
晨来新雨后,风起拂高林。
叶动清珠落,溪鸣翠谷深。
拾芳还自醉,登顶复长吟。
一啸千山应,云飞又数寻?
感受:
千年华夏,诗之国度;诗之光芒,在于唐诗这座巅峰。而平水韵之于诗之韵律,绝非某一人,某一时,某一力偶然出现。而是集合了无数先贤前辈的心血,参照唐诗用韵,历经数朝数代,千炼百淬,方才得出了这一部广为人知,流传至今的《平水韵》表,对古诗词的继承和创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前贤之德,功莫大焉!
时至今日,有新韵或通韵之说甚嚣尘上,取消入声字欲替代平水韵而为写诗韵律。诘其缘由,无非一是经过岁月变迁,很多文字读音发声出现了相当大的变化;二来平水韵韵律严谨,不能大众普及。于此实难以苟同。
如果因为时间问题,导致发声出现变化而改用新韵,那再过若干年后,绝对会有发声差异的同样情况,是否也要来N次韵律修改?如此一来,岂不更会让后人对诗词韵律无所适从?正因为有平水韵的存在,才有无数热爱诗词的后人同千年前的圣手贤哲对话;同样因为平水韵,才让我们了解传统古典文化的奥妙,学习唐诗的独特魅力;也正因为如此,遵循古粹的规则格律去传承和弘扬,才是我们后人该做的事。
更何况若以发音的改变而提出新韵之说 ,那是不是同样词之《词林正韵》,曲之《中原音韵》也一起重新改动呢,岂独独只是诗有发音变化吗?
再者,所谓平水韵韵律严谨,无法大众普及,记得诗词流传之广,如以前"凡有井水处,必能咏柳词",而乐天公诗向村妪吟,恰恰证明了诗词格律的魅力,正因为古诗词音律的优美和格式的精巧,才让世人接受和喜爱,历久不衰。而所谓因声改韵,岂非削足适履,本末倒置?
窃以为,如若是奇才天纵,智力卓绝,与其纠缠于修改古诗词格律,不如独辟蹊径,例如诗之后词,词之后曲,另创出一种全新的文学体裁,再结合新声新韵,万众普及,岂不更成就一段文坛佳话,诗家幸事。
天地悠悠,万事皆有规律,不哗众取宠,不博人眼球。偶一游戏无妨,大动手术深思,否则惟看历史车轮而已。
潇月妄语,君子勿责。各鸣其言,各择其理。谢谢。
互评的老师:豆豆,醉翁之艺,浥城,顺眼阳光,蓝色阳光,水云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