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浅醉清风 于 2019-4-13 09:56 编辑
H27-醉清风 国学多项集训班第七讲作业(H组):
1、本节课你的学习收获是什么?写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答: 本节课学习人物联的行神契合。一、一笔画出。勾勒人物用粗线条,刻画人物用细线条,完美人物则粗笔细笔融合。二、今古相宜。古人有古人的风度,今人有今人的气质,但大多数写作的时候,还是愿意以借古抒今,把今人当作古人来写。三、主观写作。客观写作容易得其形,主观写作容易得其神。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思想写作。因为学识才情的不同,所以写人物时候的落笔以及角度不同,主观者多以自我代入,融入古人心境。客观者多以画像比拟,侧面正面或背影勾勒古人形象。四、拉人作衬。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写人物联可以用性格品质相似的人物进行衬托比较。五、十里挑一。可以一幅人物写多幅作品,然后选自己满意的,从不同句式或角度去题人物。
2、认真学习讲义按照作业要求写作业,题苏轼,句式不限制。 答: 题苏子瞻
虽千里去来,十年生死,争奈名题金榜,身陷乌台,哪管他几载炎凉,几程坎坷; 任万人毁誉,百世沧桑,但看词舞银轮,赋歌赤壁,都幻作一蓑烟雨,一抹朝云。
注释: 1、 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 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2、虽千里去来。去来,离去而又归来,清 汪懋麟 《送高会东少司寇》诗:“乡里却看须鬓旧,行藏转觉去来新。” 从政40年,苏轼一生“三起三落”,被贬谪流放33年。最高时,做过中央部长、皇帝秘书。最低时,做过县处级民兵副团长。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足迹何止千里? 3、 十年生死。取意 苏轼因梦见早逝的爱妻 王弗,写给亡妻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4、 争奈名题金榜。争奈,怎奈,无奈,唐 顾况 《 从军行》之一:“风寒欲砭肌,争奈裘袄轻?”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赴京参加 科举考试。《 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 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5、身陷乌台。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身陷乌台诗案,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6、哪管他几载炎凉。苏轼和新党意见不合,加上天生憋不住话,得罪了不少人。在监狱中差点被折磨至死。好不容易出了监狱,又得去偏远的黄州。理想被摧毁,朋友也散尽,前途更是凶险莫测。 7、几程坎坷。苏东坡的一生可以说是坎坷,但是面对这样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却安然活到了64岁。苏东坡极力倡导养生观。他多次遭贬,辗转流离,还受诬入狱,几被处死,但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他一直都保持乐观的情绪。 8、 任万人毁誉。毁誉,诋毁和赞誉,说坏话和说好话,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请问锦衣 绣裳,不陈於暗室,何必顾众,而动以 毁誉为 欢戚也?” 9、 百世沧桑。百世,世世代代,指久远的岁月,时间无穷尽,唐 韩愈 《祭田横墓文》:“事有旷百世而相感者,余不自知其何心。” 10、但看词舞银轮。但看,且看,宋 李新《和李少卿游北湖六首 其一》“但看湖上波光里,不欠当年小院归。”银轮,喻圆月,前蜀 贯休 《长安道》诗:“紫气银轮兮常覆金阙,仙掌捧日兮浊河澄澈。”此句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1、 赋歌赤壁。《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五年(1082),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赤壁赋》和《 后赤壁赋》。记叙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12、都幻作一蓑烟雨。取意苏轼《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13、 一抹朝云。王朝云(1062年—1096年),字子霞。浙江 钱塘人。 苏东坡的 红颜知己和侍妾。朝云坚贞相随、患难与共,令 垂暮之年的苏东坡 感激涕零。苏东坡在王朝云墓上筑 六如亭以纪念她,并写下 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评我:B22-爱笑娟子,K19-阳光乔,H17-水云衣,H31-仙子,老师-三少。 我评:M36-似水流年,C02-红外线,H31-仙子,F27-戈平,K08-欧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