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3251|回复: 31

默忆作业本

[复制链接]

926

主题

3695

帖子

913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32

论坛元老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16-11-7 21: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默忆在这里补作业

0

主题

69

帖子

17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72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7-8-27 22:04: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年级作业
汉16默忆
五年级第一讲作业
作业:你对汉武帝复兴礼教的看法?
你对汉武帝复兴礼教的看法?
答:汉代的君主集权制是建立在礼教基础上的。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汉武帝下诏复兴礼教是有进步意义的。礼教的复兴使得上上下下,从君臣到百姓各安其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有序运行,利于国家选拔和任用真正的人才
五年级第二讲作业
作业:你觉得刘安为什么谋反不能成功
因为刘安狂妄自大而实际本身的势力与朝庭相差甚远,根本没有能力,根本没有驾驭全局的意识,也没有积蓄自己的人脉资源和物质基础,必定失败告终
五年级第三讲作业
今天的作业是:你对汉武帝内迁匈奴的看法
 本人认为攻打匈奴是大败笔。
  在攻打匈奴的多年中,高祖之基、文景之治几近被全部破坏。虽然匈奴亦被打到漠北,但之后却死灰复燃。反观汉朝自武帝北伐,经济转差后,国力渐衰。
  第二点是,自武帝后,汉朝其它皇帝多主「息事宁人」的「和亲政策」,对于这,双方关系都处于和平状态。虽然不打他一拳的话他倒不一定会接下你的甜枣子……
  第三,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乌丸犯境之时袁、曹尚能以长城拒敌,为何武帝不能以和平手段保卫边境呢?
五年级第四讲作业
利用罪犯充实边疆,有利于地区的安定;可以减少监狱管理人员和狱卒等人员的开支,可以充实边疆地区的开垦,利用罪犯在此边劳动、边改造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五年级第五讲作业
作業:你怎麼看待漢武帝一心想成仙?
在晚年时候,生活比较富裕,国家比较稳定,贪恋拥有的一切,固想用修仙永远拥有,却最终害了自己及子孙
五年级第六讲作业
作业:你怎么看待汉武帝对卫满朝鲜用兵。
卫满即位后,积极建立国家,并输入中原文化,使国家愈来愈强盛。汉武帝有感卫满朝鲜对汉朝的威胁愈来愈大,决定起兵远征朝鲜。诛杀了功臣,似是有点过分了
五年级第七讲作业
今天的作业是你怎么看待汉朝引进葡萄等外国货?
促进国与国间经济与文化交流,国与国之间需要友好,就像人与人之间一样
如果是匈奴的货,你觉得应该引进吗?
五年级第八讲作业
大宛是小国,实力远远不能和汉朝匹敌,只能用汗血宝马换取国家安宁

五年级第九讲作业
作业:评价苏武和李陵
中郎将苏武受汉武帝派遣,做为使臣与副使张胜把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臣送回匈奴,携带厚礼答谢单于放归被扣在匈奴的汉使路充国等人并进贡给汉朝.但曾经降过汉朝的匈奴缑王和长水人虞常,以及卫律所率领的投降匈奴的原汉朝人暗中勾结密商,想要谋反起事,因虞常在汉朝时一直与副使张胜关系甚好,私下拜访张胜,并告知谋反之事,因事情败露张胜向苏武报告,苏武认为此事会涉及到自己,会辜负国家,会有辱使命而自杀,但被救活.单于派人劝诱苏武降匈奴,但苏武不从。卫律利诱苏武被苏武痛骂,单于见苏武对汉忠心耿耿,越发想争取他归降,但苏武被囚终不肯降,表现了一个忠臣爱国的情怀和大义凛然的气概,所以苏武留胡节不辱的故事至今被后人传颂。
   侍中李陵精通骑射,爱护士卒,被武帝封为骑都尉。他主动请缨带领五千步兵前去攻打匈奴,但被匈奴三万骑兵包围于浚稽山,虽然奋勇迎敌,杀死匈奴几千人,但最后还是被俘投降。李陵作为一员武将,兵败被俘本不是错,而投降匈奴实不应该,将军以身殉国,一死而报效国家,被俘投降是为大逆,他的行为与苏武形成鲜明的对照,李陵受降是他人生的一大败笔
五年级第十讲作业
本讲作业
1.作为君王,应如何控制自己的性情和欲望?
作为君王应进谗言那贤臣,以百姓利益为主,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百姓是水君王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作为太子,应当在生活中注意哪些事情?
太子,皇帝的接班人,应谨言慎行,多学习,为以后打基础
五年级第十一讲作业
本次作业:
评价汉武帝的一生
汉武帝一生崇尚“武”字。首先用卫青,霍去病打败了匈奴。结束了百年和亲政策屈辱的历史。紧接着开疆拓土,在治理国家方面恩威并用,很快使大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汉武帝不愧是历史上显明有座位的皇帝。前面时期执政不错,让百姓休养生期,而后期轻信谗臣,大肆挥兵北上,虚耗了国力
五年级第十二讲作业
本次作业
1.盐铁专卖政策的优缺点
优点,可以保证盐的质量,利于国家收入
缺点,不继续商品流通
2.对苏武进行评价
苏武北匈奴扣押19年,但他始终都是正气凛然,从没辱了大汉民族的气节。他卧冰啜雪,食皮嚅毛,一直在和匈奴作着不歇的努力,从来就没把极度的艰难困苦放在心里,而是不忘自己的使命,最终回归故里,他是中国人的典范
五年级第十三讲作业
本期作业:
1.汉朝对匈奴保持强势的原因。

2.讲一讲人们对于“信义”二字的把握尺度。
汉朝对匈奴保持强势的原因:
一、匈奴严重威胁西汉的安全第二、与匈奴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
三、西汉到汉武帝时已经非常的强大,西汉已经有了打败匈奴资本。
四、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曾经有过白马之耻,这关系到中原王朝的脸面问题,实际上是国家之间的家族之间的仇恨,若想是国家立于不败之林,必须强大自己。

2、讲一讲人们对于“信义”二字的把握尺度。
信义乃做人之根本,无可厚非,有信义才可以有更多朋友,道路越走越宽,狼来了喊三次也就没人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9

帖子

17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72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7-1-26 15:17: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班三年级第十一讲作业
汉46默忆

简析汉文帝能继汉位的原因
汉文帝是汉朝帝王中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在我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中也是出类拔萃的,著名的“文景之制”就是从他开始的。总结他继承汉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        文帝是汉家宗室,虽非嫡出但封在边远之地,避免了吕氏家族的残害,得以复出;
2、        文帝当政后采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治理国家,能够礼待大臣,恭让礼谦,很好的调节了与众臣之间的关系;
3、        主张薄赋节俭、与民生息,大力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这种作风对汉朝经济的恢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4、        听民声,去肉刑,素有仁爱的好品德;
5、        交好邻国,善用不战而胜之法,为边疆的安定奠定了基础;
6、        文帝以孝顺而著称,曾有为其母“汤药亲尝”而美誉天下,同时他关心全国的老者,规定给老人以物质补贴,创建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为汉初的经济恢复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9

帖子

17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72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7-1-26 15:12: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三年级第十讲
汉46默忆
谈谈你对吕后的评价。
答:一、吕后是历史上执掌统治权的三大女性(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的第一人。在延续汉家天下的政治体制上,她按照刘邦遗嘱相继重用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使刘邦的休养生息的黄老政治进一步得到推行,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从吕后回答匈奴冒顿单于羞辱她的回信等事件看,吕后确有政治家的风度。
三、从跪拜周昌、问计张良以求确保太子不被废掉等来看,吕后其人很有谋略。
四、从刘邦生前冷淡自己、宠爱她人时,可以看出吕后具有善忍的本事,没有因小不忍而乱了大谋。
五、她设杀韩信,冤杀彭越,诛杀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充分显示出其阴狠毒辣的手段,其迫害诸刘、谋杀皇子、毒杀戚夫人等行为,手段太过狠毒。可以说是报复心和歹毒性均为第一的狠毒角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9

帖子

17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72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7-1-26 15:11: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三年级第九讲作业
汉46默忆
问:用你观点说说萧规曹随的意义。
答:高帝与萧何平定天下,法律已经明确,而且很得民心,确实是“萧何制法,整齐划一;曹参接替,守而不失;做事清静,百姓安心。”具体说“萧规曹随”还有以下意义。
1、        有利于政策的稳定性,国家新立百废待兴,国家的稳定是第一要务;
2、        有利于政策的一贯性,朝令夕改是治国的大忌;
3、        有利于政策的正确性,好的治国政策利国利民,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政
策才能体现政策的好坏,继续贯彻执行萧何制定的政策规定让时间和实
践来检验是最好的办法;
4、        有利于治国安邦政策的长久性,好的政策利国利民,长久推广则国强民富,终使大汉朝得以延续几百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9

帖子

17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72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7-1-26 15:11: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交三年级第八讲作业
汉46默忆
作业:简评“高帝与冒顿和亲”对后世的影响。
答:和亲从根本上来说,是为历代统治者自身的统治目的服务的,但客观上或多或少地有利于缓和国内的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一定的作用。高帝与冒顿和亲,为汉代的稳定和发展,在边境通关市、贸易往来,对汉匈的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9

帖子

17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72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7-1-26 15:04: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三年级第七讲作业  
汉46默忆

作业:韩信等人为汉高祖得天下立下了大功,当汉家天下稳固后,这些功臣又成了威胁汉家江山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中国历史上来看,自汉代几乎是每一个朝代建立之后政权一稳定就开始了对那些功臣伸向了防患于末然的刀,试分析功臣与帝王之间的怎么样才能不流血的方式化解。
答: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每一个新的朝代建立以后,当统治者的政权稳定之后,对那些功高盖世的大臣都要进行清洗,这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有功之臣威望高;
2、        有功之臣权力大;
3、        有功之臣得民心;
4、        有功之臣傲气重;
5、        有功之臣欲望强。
所以往往统治者也存有危机感,这是主要的原因。
另外,封建统治者取得政权以后,要实行家天下的统治,要将自己的亲属提拔到重要的岗位上,而此事的最大障碍就是有功之臣,所以统治者要清除掉这些障碍才能更顺利的实施家天下的统治。
对于统治者的接班人,有功之臣也往往不是完全扶持和忠诚,而新主上台也会提拔自己的忠实者,这个矛盾也是难以解决的。
唯一不流血的解决办法就是,有功之臣主动让权,不理政事,解甲归田安度余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9

帖子

17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72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7-1-26 15:01: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三年级第六讲
汉46默忆
作业:简评汉战胜项羽后刘邦所采取的安天下的策略。

答:刘邦战胜项羽后采取了一系列治国安邦的策略如下:
     1、对功臣加爵封地,改封韩信为楚王,封魏相彭越为梁王。
     2、大赦天下,减租减息,使饱受战乱之苦的民众得以休养生息。
     3、对于诛秦有功的吴芮,无诸恢复其爵位和封地,用以笼络人心。对于或有异心者,也拉笼收买,比如田横 ,给他加官封爵,这种做法让老百姓赞叹,让或有异心者畏惧。
     4、最值得称道的是对仇人季布的加封,他不计前嫌,赦免季布,并召为郎中,让天下人看到了他的胸怀 。
     5、相反,对于丁公那样曾经放他一马的人,却当众诛杀。因为当初,丁公是项羽的人,他是要告诉人们,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身为臣子要对君王忠心不二,不能为了一已私利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9

帖子

17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72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7-1-26 15:00: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资治通鉴》班三年级第五讲作业
汉46默忆
试分析,在楚汉相争不下时韩信应不应该自为王,有没有可能使天下三足鼎立?

楚汉相争是刘邦、项羽当时两个实力最大的政治经济集团的较量和对垒,其它人和诸侯小国的实力跟他们不在一个层次上,在对待任何一个第三势力的出现刘、项的态度是一致的,要么收为自己的部下,要么消灭,不会允许再有第三方与他们争天下。因此在当时的形式下,不会出现三足鼎立的的情况。如果出现如韩信或诸侯小国想要抗衡楚汉的情况,那也只是楚汉相争过程中的一支小插曲罢了。
韩信,帅才。不具备自立为王的素质和条件,布阵打仗是把好手,但称王称霸他不具备条件。他的军队本身就是刘邦队伍的一部分,将士中不乏刘邦的故旧,他想独立为王那些人不会随他。从韩信出山的那时候起他也没有当王的想法,能够统帅大军发号施令的作战才是他的理想。以韩信的智慧和谋略看他也确实不具有君王的素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9

帖子

17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72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7-1-26 14:54: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班三年级第四讲作业   
汉46默忆
论述复立六国之后的害处。
六国复立不利于大汉统一,理由如下:
(1)当时汉王刘邦的力量无法完全控制六国,更没有办法对抗项羽。
(2)汉王当时的威德,尚不足以臣服天下民众。
(3)汉王当时的财政力量,不足以拨散府库的金钱,发放粮食赈济贫苦百姓 。
(4)汉王不能做到马放南山,废弃战车,倒置兵器,不再用兵。因为当时天下混乱,必须要以武力征战才能统一。
(5)汉王无法做到牧牛于桃林之北,以示不再用它们运输粮草辎重。
(6)天下远游的士子,所以要远离自己的父母兄弟老友,抛弃自己祖先的坟墓 ,跟随刘邦辗转奔波,为的就是要建功立业,以致日后的封赏。若当时重新封立六国国君的后裔,使天下远游之士各自回去事奉他们         的君主,伴随他们的父母妻儿,返归他们旧友、祖坟所在的故土,那么就没有人会为刘邦夺取天下。
(7)且当时只有楚国强大,尚无超过它的,假如复立的六国后代重屈楚国,那么刘邦就没有办法使他们臣服于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8-10 14:01 , Processed in 0.07824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