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6-25 15: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45期评阅强化班第三讲作业:
凝香08-一醉千年
一、问答题
1、古诗词作品对语言一般做哪些变形处理?
答:古诗词作品对语言一般有三种变形处理: 一是改变词性。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二是改变词序。1、倒装。比如,主语后置、宾语前置、主宾倒装、定语挪前或挪后、状语置首或后置、介宾倒装等。2、词句的超常搭配。词句之间的搭配关系虽有悖于生活逻辑,却合乎艺术逻辑,从而获取诗意的真实,以达到“无理而妙”之韵味。3、句子的反常组合。在古典诗歌中,为了突出引人入胜的情景,渲染突兀奇警的气势,诗人常常会突破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前因后果、情感的次第演进等方面的规律,让句子反常组合。三是省略压缩。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产生省略,出现空白,让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2、举实例说说诗家语中的变形处理。
答:诗家语中的变形处理,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改变词性。古代诗人常活用的改变词性有4种:1、形容词的使动。“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句中,“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2、名词活用作动词。“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里的“雪”作动词用。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惊”活用作动词后,就达到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4、动词使动。“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愁余”,使我发愁。(二)改变词序。改变词序有3种:1、倒装。倒装有六种方法:比如,一是主语后置。“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句主谓语倒置,本应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二是宾语前置。“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两句正常语序应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三是主宾倒装。“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正常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诗人故意主宾易位,是为鲜明突出“香稻”、“碧梧”二意象之不同寻常,从而写出风物的美好。四是定语挪前或挪后。“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中的“孤城”即“玉门关”,是为“玉门关”的同性定语,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易让人理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这是定语挪前。“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应是“青青麦”,“青青”本是“麦”的定语,但将二字置后起突出作用。五是状语置首或后置。“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这里将“簌簌”置于句首,使“落枣花”于“衣巾”的声音得到强化处理,渲染了氛围,令人如闻其声。“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的“春风”本属状语,可理解为“桃花依旧春风笑”,但这样表达,失去音韵美,也会顿减含蕴。让状语“春风”后置,成了“笑”的宾语,让人想象春风之痴情无知,这样更能传达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六是介宾倒装。“书剑身同废,烟霞吏共闲”中应为“同身”、“共吏”,表示随着身体的衰老,文思变得枯竭,武功也开始荒废,作为一个小吏,只好与烟霞一起共度闲暇时光了。2、词句的超常搭配。比如,“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中“孤灯”怎能点燃“客梦”?“寒杵”又何以捣出“乡愁”呢?这里,“燃”、“捣”二字是实现此种超常搭配的关键字眼,新颖奇特,光彩传神,描写出眼前凄凉孤寂的景象和丰富复杂的情思。3、句子的反常组合。比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常式句应是: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山前疏雨,可想夜行人的焦急。又如,“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诗人先提出疑问,再交代生疑之由,这就是一种因果倒装。“春风”句,作为诗的发端,给人新奇之感,暗用了王之涣《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语意。诗人将含蓄隐微的悲怨牢骚语置于篇首,给整首诗笼上一层感伤的情绪色彩。(三)省略压缩。古文省略压缩通常有以下2种特点。一是答话蕴含问话。“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三番问话,至少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留下大量的空白。二是意象组合。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又如,"水村山郭酒旗风"就是并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组物象,从而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二、创作题:
熟读今天所讲的内容创作律诗一首。五律七律不限,题目不限,韵部不限。但必须有一联是要用上我们今天所学习的任何一种词性或语序并标注。期待大家好作品哦!
七绝.蓝羽有邀
文/千年一醉
一羽吱吱香句断,涯天杳隔几回春。
云披亏我三千赋,可送芳菲到际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