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5-1 19: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五律专修班第9讲作业
子衿20-竹苑清幽
一、问答题:
1、拗救有几种?请各举一例说明。
总括起来有三种:
①平脚句型的本句自救(一拗三救)。
②仄脚句型的对句相救(小拗、大拗)。
③特拗
拗救的方法,一般有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两种。
一、句脚句型为“仄仄平”的句子,又叫“平脚句型”(只有这种句型才可能出现孤平)五言句型是“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用仄声字,必须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本该用仄声字的地方改用平声字相救,又叫本句自救。如果不救,这两句除韵脚是平声字外,就只有五言第二字;七言第四字是平声字了(韵脚不算),又叫犯“孤平”,必须救。
如五言:
平平仄仄平,这里第一字用仄声字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这里全句只有第二字是平声字(韵脚不算)为孤平。可在第三字仄声处用一平声字相救,就是本句自救,叫孤平拗救,又叫“一拗三救”。
例1、李白:“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基本句:平平仄仄平
拗句:仄平仄仄平
拗救句:仄平平仄平
恐惊天上人
本来句式应该是“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一字应为平声而用了仄声字“恐”,这就是拗字,后面讲第三字改为平声字“天”进行补救。句子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这种自救也叫“孤平自救”。
二、韵脚句型为“平平仄”的句子,又叫“仄脚句型”。记住这个句型的对句句脚只能是“仄仄平”,全句是:
五言
出句:仄仄平平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
七言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该句型有三种“拗救”形式,都是属于对句相救:
1、大拗必救:
五言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
出句:仄仄平平仄——成“仄仄平仄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成“平平平仄平”
七言的六字拗,对句第五字救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成“平平仄仄平仄仄 ”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成“仄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句型成“平仄仄”,因为五言第四字拗;七言第六字拗改变了“平平仄”的句型,故为大拗,必救。
例1、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基本: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拗句: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拗救句: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三、还有一种特殊的拗句五言“平平仄平仄”和“仄仄平平仄平仄”,也是“仄脚句型”,但不是对句相救,是句内自救。可以直接用这种句型写律诗,多用于第七句。不须要再救。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换成“平平仄平仄”。此种句型的第三字与第四字,可以互救,允许平仄互换,即末尾三字“平仄仄”可为“仄平仄”。 但是要注意,一旦用了这种格式,五言句第一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一定要保留平声,不然要是变为仄声,那就会出现一个新的犯孤平的句子。
(仄平仄平仄)
基本句式:平平平仄仄
拗句:平平仄仄仄
拗救句:平平仄平仄
在五言格律诗中,这叫做“三拗四救”。(三四互换一应平)
这个也就是写诗的时候,为了表达意思的需求,第三字要使用仄声字,这样句子就成了三仄尾了,为了避免这样,就将第四字换位平声字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里是很常见的,几乎和常规的律句一样常见,古人把这种句式作为特殊句式,规定为合律。
例1:王勃:“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基本句式:平平平仄仄
拗句:平平仄仄仄
拗救句:平平仄平仄
无为在岐路
“在”和“岐”平仄交换了位置;变成了“平平仄平仄”。
二、请以《风筝》为题,创作五言律诗一首,注意起承转合的安排。
(1)限平水韵。
(2)首句仄起入韵。
(3)中二联对仗要工整。
(4)注意四声要协调。
(5)意脉要顺畅。
咏风筝
借得一怀风,乘云向远空。
紫鸢追梦去,青蟒逐阳冲。
岂料遗人柄,焉能为世雄。
闲来楼阁上,每说那时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