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妖刀

小渔村词五期研修班第三十讲凤箫组(毕业考试贴)

[复制链接]

295

主题

3206

帖子

320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0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优秀版主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9-6-26 08: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词研五凤萧组―素简无心毕业考试卷

一、基础部分

1.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  
答:
    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等。

2.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请举例说明:
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
答:
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如:
苏轼的《夜行观星》“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听觉表现视觉)
    大大小小的星星聚集在一起,大星星似乎明亮而平静,小星星闪烁不定,在诗人笔下就成了“闹若沸”的声面,一个“闹”字在宁静的夜空中更显得其活泼自在又乖巧的意境。

再如: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视觉表现听觉)
    带露的芙蓉、盛开的兰花,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描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如:
刘长卿的《秋日登台上寺远眺》“寒磬满空林”。
    以触学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又如:
杜甫的《夔州雨湿不得上岸》“晨钟云外湿”。
    清晨的钟声远扬,穿过雨幕袅袅余音穿透云层,悠远而空明,但因雨天而钟声里显“湿”,人们不得上岸的一点烦闷也表现得贴切自然。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如: 李贺的《蝴蝶飞》“杨花扑帜春云热”。
    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

再如: 石柔《绝句》“来是万缕弄轻黄”。
    杨花开的花色淡到若有若无,使人产生飘忽不定的感觉,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之感。

3.  苏轼在《百步洪》的开头八句写道: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诗人一口气用八个不同的形象来形容洪水的势不可挡,一往无前。从多个角度把洪流写得有声有势,蔚为壮观,从而突出行舟的快速特征,加强了惊险感,回味无穷。
    请问这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再举一例。
……
答:   
    博喻。
    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4.  互文的作用
① 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② 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③ 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人回味无穷。
请举出两个使用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的诗词句子。
……
答: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杜甫《江上逢李龟年》。
“秦时明月汉时关,”唐·王昌龄《出塞》。

5.  课上老师分几讲讲述了诗词修改之法,请列出都有哪些?
……
答:
①  炼词眼,炼警句。
②  让形象说话。
③  化美为媚。
④  力求悦耳顺口。
⑤  用色彩去抢眼。
⑥  删去一切多余的东西。
⑦  让诗情生化。
⑧  诗歌要有韵味。
⑨  掏出新东西来。
⑩  恰到好处。

6.  写好一首词,首要考虑的便是词的结构,也即词的每部分应该安排什么内容。请列出长调词常用的几种结构模式,并举例。

答:
①  上景下情、并列模式、递进模式。
例:  
宋·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宋·周邦彦的《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②  对比模式、时间模式。
例: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③  顺逆、错综模式。
例:
南唐·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7. 什么是三叠词?什么是双拽头?试举一例。
答:
    词的三段而成一调的词,叫着三叠词。
    在三叠的长调、中调词中,第一段与第二段句数和字数相同,第三段与它们不同,这样的词构成形式,就叫双拽头。
    例:  宋·周邦彦《瑞龙吟》。

======================================================

创作部分

   自命题部分:
自选韵部,自选题材,自选词牌。依正格填中调、长调各一首。

中调


江城子  回首共花香
文/素简无心
梦醒秋夜又新凉。自彷徨,费思量。披衣轻移,无语慢推窗。
昔日环歌仍绕耳,今何处,仰天望。
疏星点点淡无光,菊苔黄,玉阶霜。若是无情,几许又牵肠。只愿回眸留恋处,人如故,共花香。
长调
八声甘州   似梦牵萦
文/素简无心
正晨清气爽柳殊新,拂面暖风轻。
望东升红日,霞光缕缕,映榭波平。
燕舞莺啼处处,玉露透晶莹。
此物态祥和,彰显繁荣。
不尽心潮翻涌,记嫣红如许,携手倾情。
盼笔丰墨饱,慢诉别离情。
想往昔、更深月落,绮窗前,泪洒落花零。
双眸蹙、又箫声远,似梦牵萦。

2.  命题创作部分:
从词十四到词研五,满庭芳老师领着初涉词坛的我们,梦回唐宋……学习、探究璀璨的诗词文化。在这几百个日日夜夜,满庭芳老师您辛苦了!
如今毕业在即,请同学们用一首《满庭芳》来表达我们对老师由衷的感谢!
      本题要求:
①  限词牌《满庭芳》。
②  韵部不限。
③  符合题目要求。


满庭芳 毕业有感 (增满庭芳老师)
文/素简无心
四季花开,满屛桃李,承恩国粹弘扬。
  素难蒙面,传智意绵长。   
几许花催鬓发,璀星灿,共月华章。
挑灯战,倾情墨海,窗白觉更忙。  
得名师教诲,评词道赋,小字凝香。
任如雪初心,费劲思量。
多恨时光无助,今道别,柳色穿肠。
还他日,笔锋韵雅,续作满庭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340

帖子

190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06

金牌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高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9-6-26 10: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词5期研修班凤簫红外线考试贴:

一、基础部分
1.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  
答: 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列锦、重复、双关、通感等等。

2.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请举例说明:
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叠翠画屏山隐隐,冷铺纹簟水潾潾-李珣
…………
答:
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如:
苏轼的《夜行观星》“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听觉表现视觉)
    大大小小的星星聚集在一起,大星星似乎明亮而平静,小星星闪烁不定,在诗人笔下就成了“闹若沸”的声面,一个“闹”字在宁静的夜空中更显得其活泼自在又乖巧的意境。

再如: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视觉表现听觉)
    带露的芙蓉、盛开的兰花,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描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如:
刘长卿的《秋日登台上寺远眺》“寒磬满空林”。
    以触学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又如:
杜甫的《夔州雨湿不得上岸》“晨钟云外湿”。
    清晨的钟声远扬,穿过雨幕袅袅余音穿透云层,悠远而空明,但因雨天而钟声里显“湿”,人们不得上岸的一点烦闷也表现得贴切自然。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如: 李贺的《蝴蝶飞》“杨花扑帜春云热”。
    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

再如: 石柔《绝句》“来是万缕弄轻黄”。
    杨花开的花色淡到若有若无,使人产生飘忽不定的感觉,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之感。

3.  苏轼在《百步洪》的开头八句写道: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诗人一口气用八个不同的形象来形容洪水的势不可挡,一往无前。从多个角度把洪流写得有声有势,蔚为壮观,从而突出行舟的快速特征,加强了惊险感,回味无穷。
    请问这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再举一例。
……
答:   
    博喻。
    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4.  互文的作用
① 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② 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③ 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人回味无穷。
请举出两个使用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的诗词句子。
……
答: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杜甫《江上逢李龟年》。
“秦时明月汉时关,”唐?王昌龄《出塞》。

5.  课上老师分几讲讲述了诗词修改之法,请列出都有哪些?
……
答:
①  炼词眼,炼警句。
②  让形象说话。
③  化美为媚。
④  力求悦耳顺口。
⑤  用色彩去抢眼。
⑥  删去一切多余的东西。
⑦  让诗情生化。
⑧  诗歌要有韵味。
⑨  掏出新东西来。
⑩  恰到好处。

6.  写好一首词,首要考虑的便是词的结构,也即词的每部分应该安排什么内容。请列出长调词常用的几种结构模式,并举例。

答:
①  上景下情、并列模式、递进模式。
例:  
宋?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宋?周邦彦的《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②  对比模式、时间模式。
例: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③  顺逆、错综模式。
例:
南唐?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7. 什么是三叠词?什么是双拽头?试举一例。
答:
    词的三段而成一调的词,叫着三叠词。
    在三叠的长调、中调词中,第一段与第二段句数和字数相同,第三段与它们不同,这样的词构成形式,就叫双拽头。
    例:  宋?周邦彦《瑞龙吟》。
+++++++++++++++++++++++++++++++++++++++++++++++++++
创作部分
1、自命题部分:
自选韵部,自选题材,自选词牌。依正格填中调、长调各一首。
中调
《风入松》春
文、红外线
两峰夹道翠云间,飞瀑流泉。澄明境界遗红处,漫扶栏、玉手纤绵。
风送一双年少,梦留半世情牵。
蹉跎心事总难全,白发空叹。暮云春树依依柳,倩何人、鱼雁相传。
幻影朝朝暮暮,落红岁岁年年。


长调
,凤凰台上忆吹箫
百里驱车,三春观景,云山深处休闲。三二友,携诗带酒,笑语频传。
路畔奇花斗蕊,林密处,流水潺潺。青藤畔,飞玉溅珠,古木参天。
青石铺开如桌,佳人舞,芙蓉脸靓花间。意浓处、偎红拥翠,醪酒杯残。
谁道生涯苦短,此境里、飞瀑流泉。晚风起,松涛急骤天寒。
2.  命题创作部分:
从词十四到词研五,满庭芳老师领着初涉词坛的我们,梦回唐宋……学习、探究璀璨的诗词文化。在这几百个日日夜夜,满庭芳老师您辛苦了!
如今毕业在即,请同学们用一首《满庭芳》来表达我们对老师由衷的感谢!
      本题要求:
①  限词牌《满庭芳》。
②  韵部不限。
③  符合题目要求。
满庭芳 感谢满庭芳老师
水绕廊庑,风回柳苑,夏来景美千乡。凭栏怀想,研五铸辉煌。
二载朝陪晚读,任劳怨、挥汗留香。一屏隔,师恩浩大,凭甚寄思量。
渔村真福地,传承国粹,吾辈沾光。更主讲,洛阳才女铿锵。
下笔千言词美,风流韵、并宋超唐。依依处,荷开池沼,前院满庭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86

帖子

34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45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9-6-26 15: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兰花树 于 2019-6-26 15:31 编辑

小渔村词五期研修班毕业考试卷
千花若素作业
一、基础部分

1.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答:
2.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请举例说明:
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答:
3.苏轼在《百步洪》的开头八句写道: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诗人一口气用八个不同的形象来形容洪水的一往无前,势不可挡。从多个角度把洪流写得声势浩大,蔚为壮观,既突出行舟的快速特征,也烘托了行船凶险。
请问这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再举一个使用同样修辞手法的例子。
4.互文的作用:
①?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②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③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人回味无穷。
请举出两个使用互文手法的句子。
答:
5.修改诗词有哪些方法?
答:
6.写好一首词,首要考虑的便是词的结构,即词的每部分应该安排什么内容。请列出长调词常用的几种结构模式,并举例。
7.什么是三叠词?什么是双拽头?试举一词例。
答:
二、创作部分
要求:
①、以《搜韵》为标准,判定平仄格式是否正确。
②、要求依词林正韵。
③、按词谱要求运用对偶、领字。
④、不规律的重字是不允许的。
⑤、意象的选择须符合要表达内容,符合自然规律。
⑥、主题鲜明,脉络清晰。
1.自命题部分:
自选韵部,自选题材,自选词牌。依正格填中调、长调各一首。

蝶恋花 ?杨梅
文/千花若素
一树杨梅呈果累。红紫怡人,正是芬芳季。稚子村姑相与食,枝高不及犹为惜。

却道甜中酸未退,莫道风光,底事难如意。纵使华年知旧约,忽来夜雨常无计。

洞仙歌?春暮
文/千花若素
依依柳外,临阁台高处,细雨飘飞已昏暮。
雪如衣、却奈轻袖微寒,兰为质、应可幽香暗驻。
念清箫远岸,瑜瑾翩然,十里繁花满春树。
岁月减芳华,梦里千寻,今朝是、云横水阻。
总望断、天涯负相思,但独对、风中落花无数!

2.命题创作部分:
从词十四到词研五,满庭芳老师领着初涉词坛的我们,梦回唐宋……学习、探究璀璨的诗词文化。在这几百个日日夜夜,满庭芳老师您辛苦了!
如今毕业在即,请同学们用一首《满庭芳》来表达我们对老师由衷的感谢!
本题要求:?
①限词牌《满庭芳》。
②韵部不限。
③符合题目要求。

满庭芳 ? 致满庭芳老师
文/千花若素
拂面春风,沾衣细雨,万山遍岭飞扬。研词路上,师曰满庭芳。数载不辞寒暑,轻名利、但为人忙。从无悔,传承国粹,诗意万千长。
看莘莘学子,即调妙曲,又拟华章。自立志,囊萤映雪图强。来日天长水阔,应折桂、此地难忘。渔村谊,鸿书频寄,同祝事荣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2

帖子

13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30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9-6-26 16: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词五期研修班第三十讲凤箫组(毕业考试贴)
凤箫02-千堆雪
一、基础部分
1.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答: 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等。
2.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请举例说明: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答: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如:苏轼的《夜行观星》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听觉表现视觉)大大小小的星星聚集在一起,大星星似乎明亮而平静,小星星闪烁不定,在诗人笔下就成了闹若沸的声面,一个字在宁静的夜空中更显得其活泼自在又乖巧的意境。
比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视觉表现听觉)带露的芙蓉、盛开的兰花,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描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如:刘长卿的《秋日登台上寺远眺》“寒磬满空林”。以触学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杜甫的《夔州雨湿不得上岸》“晨钟云外湿”。清晨的钟声远扬,穿过雨幕袅袅余音穿透云层,悠远而空明,但因雨天而钟声里显“湿”,人们不得上岸的一点烦闷也表现得贴切自然。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如: 李贺的《蝴蝶飞》“杨花扑帜春云热”。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 石柔《绝句》来是万缕弄轻黄杨花开的花色淡到若有若无,使人产生飘忽不定的感觉,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之感。
3.  苏轼在《百步洪》的开头八句写道: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诗人一口气用八个不同的形象来形容洪水的势不可挡,一往无前。从多个角度把洪流写得有声有势,蔚为壮观,从而突出行舟的快速特征,加强了惊险感,回味无穷。
请问这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再举一例。
答:  博喻。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4.  互文的作用: ① 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② 避免词语单调重复。③ 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人回味无穷。
什么是互文手法?
答:互文,也叫互辞,是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 “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2、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这类句子比较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理解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向哪一方,也不能把它割裂开来理解。
请举出两个使用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的诗词句子。
答:  (1)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2)《木兰诗》北朝民歌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扩展资料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
5.  课上老师分几讲讲述了诗词修改之法,请列出都有哪些?

答: ①  炼词眼,炼警句。②  让形象说话。③  化美为媚。④  力求悦耳顺口。⑤  用色彩去抢眼。⑥  删去一切多余的东西。⑦  让诗情生化。⑧  诗歌要有韵味。⑨  掏出新东西来。⑩  恰到好处。
6.  写好一首词,首要考虑的便是词的结构,也即词的每部分应该安排什么内容。请列出长调词常用的几种结构模式,并举例。
答:①  上景下情、并列模式、递进模式。例:  宋·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宋·周邦彦的《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②  对比模式、时间模式。例: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蒋捷《虞美人·听雨》。③  顺逆、错综模式。例:南唐·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宋·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7. 什么是三叠词?什么是双拽头?试举一例。

答:词的三段而成一调的词,叫着三叠词。在三叠的长调、中调词中,第一段与第二段句数和字数相同,第三段与它们不同,长调、中调的第一段与第二段句数和字数相同。如 宋 周邦彦 《瑞龙吟》词“章臺路,还是褪粉梅梢,试华桃树。愔愔坊阳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黯凝佇,因记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朱彝尊 注引 黄叔旸 曰:“此词自‘章臺路’至‘归来旧处’是第一段。自‘黯凝佇’至‘盈盈笑语’是第二段。此之谓‘双拽头’,属正平调。”这样的词构成形式,就叫双拽头。
叠字词,在宋词知识中的定义是指词中相临的句子部分,相同的字或词的反复使用,从而在声韵上反复吟唱,情感表达上起到递进,加强,转折等作用。如黄庭坚之《喝火令》下片:晓也星稀,晓也月西沈。晓也雁行低度,不会寄芳音。”—— 连续三句用叠字晓也做领。
二.  命题创作部分:
1】、中调:
定风波 道情
/千堆雪
九曲回廊隐翠帘,绿萝心事待谁探。槛外流云空自白,沉默,无非人物忆江南。
小字斑斑难寄读,眉蹙,愁思轻易一些添。寂寞生香何赖我,幽坐,红笺风月又重簪。
【2】、长调:
瑞龙吟
/千堆雪
梨花落。
庭院暮色深沉,翠帘风薄。
谁人慢捻丝桐,轻吟往事,惆杯独酌。
一灯寞。曾是剪窗双影,晚来楼阁。燃香沁入心扉,柳眉待画,桃腮欲托。
回味柔怀成郁,锦书无寄,梦涯难泊。记得谢桥相逢,红药初萼。佳客潇洒,含笑惊鸿若。琴弦处、情丝慢引,芳华方觉。弄曲清平乐。海棠窈窕,丁香惜弱。怎奈东君恶。吹散了,前尘如烟斑驳。徒留泪滴,几回魂灼。
【3】、
满庭芳 拟赠满庭芳老师
/千堆雪
词海吟梅,诗山采菊,漫听韵事横箫。清欢清味,倾顾亦妖娆。五柳堂前论志,性情处、肆意挥毫。暖新酒,千杯不醉,为是有君邀。
休提山水远,心生一念,揽尽迢迢。更难得,渔村明月今宵。每每欢言共识,舒胸臆、一曲渔樵。浮生梦,当同知己,千里共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7

帖子

6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60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9-6-28 16: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百合 于 2019-6-29 16:45 编辑

小渔村词五研修班  凤萧03-小百合第三十讲考试帖
一、基础部分

1.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  
答:
    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等。

2.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请举例说明:
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
答:
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如:
苏轼的《夜行观星》“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听觉表现视觉)
    大大小小的星星聚集在一起,大星星似乎明亮而平静,小星星闪烁不定,在诗人笔下就成了“闹若沸”的声面,一个“闹”字在宁静的夜空中更显得其活泼自在又乖巧的意境。

再如: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视觉表现听觉)
    带露的芙蓉、盛开的兰花,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描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如:
刘长卿的《秋日登台上寺远眺》“寒磬满空林”。
    以触学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又如:
杜甫的《夔州雨湿不得上岸》“晨钟云外湿”。
    清晨的钟声远扬,穿过雨幕袅袅余音穿透云层,悠远而空明,但因雨天而钟声里显“湿”,人们不得上岸的一点烦闷也表现得贴切自然。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如: 李贺的《蝴蝶飞》“杨花扑帜春云热”。
    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

再如: 石柔《绝句》“来是万缕弄轻黄”。
    杨花开的花色淡到若有若无,使人产生飘忽不定的感觉,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之感。

3.  苏轼在《百步洪》的开头八句写道: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诗人一口气用八个不同的形象来形容洪水的势不可挡,一往无前。从多个角度把洪流写得有声有势,蔚为壮观,从而突出行舟的快速特征,加强了惊险感,回味无穷。
    请问这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再举一例。
……
答:   
    博喻。
    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4.  互文的作用
① 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② 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③ 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人回味无穷。
请举出两个使用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的诗词句子。
……
答: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杜甫《江上逢李龟年》。
“秦时明月汉时关,”唐·王昌龄《出塞》。

5.  课上老师分几讲讲述了诗词修改之法,请列出都有哪些?
……
答:
①  炼词眼,炼警句。
②  让形象说话。
③  化美为媚。
④  力求悦耳顺口。
⑤  用色彩去抢眼。
⑥  删去一切多余的东西。
⑦  让诗情生化。
⑧  诗歌要有韵味。
⑨  掏出新东西来。
⑩  恰到好处。

6.  写好一首词,首要考虑的便是词的结构,也即词的每部分应该安排什么内容。请列出长调词常用的几种结构模式,并举例。

答:
①  上景下情、并列模式、递进模式。
例:  
宋·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宋·周邦彦的《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②  对比模式、时间模式。
例: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③  顺逆、错综模式。
例:
南唐·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7. 什么是三叠词?什么是双拽头?试举一例。
答:
    词的三段而成一调的词,叫着三叠词。
    在三叠的长调、中调词中,第一段与第二段句数和字数相同,第三段与它们不同,这样的词构成形式,就叫双拽头。
    例:  宋·周邦彦《瑞龙吟》。
二.  命题创作部分:
【1】、中调:
青玉案*暮冬感吟
文/小百合
风摇疏影三冬暮。且回首,霜铺路。
雪裹千枝香暗吐。
川冰未破,梅红欲赴。竹抱通幽处。

一年光景安然度,漫卷黄花待春顾。
拾笔聊将清梦赋。
铺开素帕,沾来玉露,喜把韶华谱。

【2】、长调:
满庭芳*改革开放四十年
文/小百合
卌载回眸,神州巨变,城乡一片辉煌。
高楼比立,公路达多方。
放眼江山如画,水流韵,四溢花香。
新中国,明珠璀璨,何处不风光?

强军开放路,运筹帷幄,斗志昂扬。
举国应,推翻旧制兴邦。
一带推行一路,同圆梦,共筑群芳。
全球叹,今非昔比,华夏步康庄。

【3】满庭芳*谢满庭芳老师文/小百合


诗友情浓,恩师义重,渔村处处飘香。
词研路上,墨洒笑声扬。
回首经年旧作,不忍看,更是荒唐。
当欣慰,时逢前辈,终见满庭芳。


幼苗承雨露,老锄培土,指点迷航。
只换得,屏前贺语三章。
小女浑填半阕,却难表,恩重情长。
叨叨语,万般思绪,无以诉衷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94

帖子

41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13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9-7-2 23: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耀东方 于 2019-7-3 09:37 编辑

词研五凤箫组长-东方   毕业考试贴

一、基础部分

1.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  
答:
    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等。

2.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请举例说明:
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
答:
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如:
苏轼的《夜行观星》“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听觉表现视觉)
    大大小小的星星聚集在一起,大星星似乎明亮而平静,小星星闪烁不定,在诗人笔下就成了“闹若沸”的声面,一个“闹”字在宁静的夜空中更显得其活泼自在又乖巧的意境。

再如: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视觉表现听觉)
    带露的芙蓉、盛开的兰花,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描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如:
刘长卿的《秋日登台上寺远眺》“寒磬满空林”。
    以触学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又如:
杜甫的《夔州雨湿不得上岸》“晨钟云外湿”。
    清晨的钟声远扬,穿过雨幕袅袅余音穿透云层,悠远而空明,但因雨天而钟声里显“湿”,人们不得上岸的一点烦闷也表现得贴切自然。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如: 李贺的《蝴蝶飞》“杨花扑帜春云热”。
    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

再如: 石柔《绝句》“来是万缕弄轻黄”。
    杨花开的花色淡到若有若无,使人产生飘忽不定的感觉,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之感。

3.  苏轼在《百步洪》的开头八句写道: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诗人一口气用八个不同的形象来形容洪水的势不可挡,一往无前。从多个角度把洪流写得有声有势,蔚为壮观,从而突出行舟的快速特征,加强了惊险感,回味无穷。
    请问这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再举一例。
……
答:   
    博喻。
    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4.  互文的作用
① 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② 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③ 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人回味无穷。
请举出两个使用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的诗词句子。
……
答: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杜甫《江上逢李龟年》。
“秦时明月汉时关,”唐·王昌龄《出塞》。

5.  课上老师分几讲讲述了诗词修改之法,请列出都有哪些?
……
答:
①  炼词眼,炼警句。
②  让形象说话。
③  化美为媚。
④  力求悦耳顺口。
⑤  用色彩去抢眼。
⑥  删去一切多余的东西。
⑦  让诗情生化。
⑧  诗歌要有韵味。
⑨  掏出新东西来。
⑩  恰到好处。

6.  写好一首词,首要考虑的便是词的结构,也即词的每部分应该安排什么内容。请列出长调词常用的几种结构模式,并举例。

答:
①  上景下情、并列模式、递进模式。
例:  
宋·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宋·周邦彦的《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②  对比模式、时间模式。
例: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③  顺逆、错综模式。
例:
南唐·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7. 什么是三叠词?什么是双拽头?试举一例。
答:
    词的三段而成一调的词,叫着三叠词。
    在三叠的长调、中调词中,第一段与第二段句数和字数相同,第三段与它们不同,这样的词构成形式,就叫双拽头。
    例:  宋·周邦彦《瑞龙吟》。

创作部分:1.自命题部分:
自选韵部,自选题材,自选词牌。依正格填中调、长调各一首。

渔家傲
烟柳小桥青溪袅,飞红一水萦花草。白鸟翩翩鸣晩照。余香杳,残荷怎敌西风扫。
时见客帆归雁渺,还惊枫叶和烟老。梦里佳期相媚好。狂歌笑,醒来莫学伤心调。
———————————
满江红.查济村
风弱云柔,黄莺婉,燕穿柳树。凝眸看,炊烟缭绕,香笼千户。烟雨山川云气合,白墙黛瓦桃花树。古村落,美景醉游仙,吟诗赋。
撑油伞,移芳步;留倩影,韶华驻。悦民俗文化,土风情愫。漠漠平湖飞白鹭,小桥流水轻舟渡。忍教人,春夏与秋冬,常关顾。

2.  命题创作部分:从词十四到词研五,满庭芳老师领着初涉词坛的我们,梦回唐宋……学习、探究璀璨的诗词文化。在这几百个日日夜夜,满庭芳老师您辛苦了!
如今毕业在即,请同学们用一首《满庭芳》来表达我们对老师由衷的感谢!
      本题要求:
①  限词牌《满庭芳》。
②  韵部不限。
③  符合题目要求。


满庭芳.寄语满庭芳
网上寻幽,书中怀古,欣逢研五开张。临屏授课,字字润红妆。几番唐风宋雨,每日晚、不觉宵长。
添怡性,清心健脑,追梦得幽香。

画屏谈笑间,书传几卷,诗梦同堂。把笔意无穷,浅醉东方。
如水流光易逝,赋难尽、吟诵愁肠。思来去,感恩师德,寄语满庭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4

帖子

7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74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9-7-4 09: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飞舞 于 2019-7-4 09:38 编辑

凤箫21飞舞 毕业考试贴
1.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  
答: 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等。


2.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请举例说明:
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
答: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如:苏轼的《夜行观星》“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听觉表现视觉)
    大大小小的星星聚集在一起,大星星似乎明亮而平静,小星星闪烁不定,在诗人笔下就成了“闹若沸”的声面,一个“闹”字在宁静的夜空中更显得其活泼自在又乖巧的意境。
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视觉表现听觉)
    带露的芙蓉、盛开的兰花,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描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如:刘长卿的《秋日登台上寺远眺》“寒磬满空林”。
    以触学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又如:杜甫的《夔州雨湿不得上岸》“晨钟云外湿”。
    清晨的钟声远扬,穿过雨幕袅袅余音穿透云层,悠远而空明,但因雨天而钟声里显“湿”,人们不得上岸的一点烦闷也表现得贴切自然。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如: 李贺的《蝴蝶飞》“杨花扑帜春云热”。
    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
再如: 石柔《绝句》“来是万缕弄轻黄”。
    杨花开的花色淡到若有若无,使人产生飘忽不定的感觉,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之感。


3.  苏轼在《百步洪》的开头八句写道: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诗人一口气用八个不同的形象来形容洪水的势不可挡,一往无前。从多个角度把洪流写得有声有势,蔚为壮观,从而突出行舟的快速特征,加强了惊险感,回味无穷。
    请问这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再举一例。
……
答:  博喻。
    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4.  互文的作用
① 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② 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③ 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人回味无穷。
请举出两个使用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的诗词句子。
……
答: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杜甫《江上逢李龟年》。
“秦时明月汉时关,”唐·王昌龄《出塞》。


5.  课上老师分几讲讲述了诗词修改之法,请列出都有哪些?
……
答:①  炼词眼,炼警句。②  让形象说话。③  化美为媚。④  力求悦耳顺口。⑤  用色彩去抢眼。
⑥  删去一切多余的东西。⑦  让诗情生化。⑧  诗歌要有韵味。⑨  掏出新东西来。⑩  恰到好处。


6.  写好一首词,首要考虑的便是词的结构,也即词的每部分应该安排什么内容。请列出长调词常用的几种结构模式,并举例。
答:①  上景下情、并列模式、递进模式。
例: 宋·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宋·周邦彦的《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②  对比模式、时间模式。
例: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③  顺逆、错综模式。
例:南唐·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7. 什么是三叠词?什么是双拽头?试举一例。
答:词的三段而成一调的词,叫着三叠词。
    在三叠的长调、中调词中,第一段与第二段句数和字数相同,第三段与它们不同,这样的词构成形式,就叫双拽头。
    例:  宋·周邦彦《瑞龙吟》。


二、创作部分
1.自命题部分:
自选韵部,自选题材,自选词牌。依正格填中调、长调各一首。
中调
青玉案   春日情话
/飞舞
清风带笑春阳暖。水摇碧、云轻卷。柳嫩花娇莺语软。偕行林下,并肩溪畔,心似双飞燕。
含羞共许齐眉愿:笃睦无猜两相恋。纵使蹒跚仍共挽。时光不老,余生不散。脉脉长情伴。
长调
八声甘州  忆故园
/飞舞
趁春风十里过平川,车疾笑声欢。看桃红李白,槐娇柳嫩,碧水潺潺。丹鹊翻飞林下,蝶恋菜花鲜。三五农家现,袅袅炊烟。
宛转乡音入耳,竟心弦撩动,意绪联翩。忆家园久别,谁晓几时还?念高堂、光阴催老,皱纹深、两鬓又斑斑。难归去,托双飞燕、语报平安。
2.  命题创作部分:
从词十四到词研五,满庭芳老师领着初涉词坛的我们,梦回唐宋……学习、探究璀璨的诗词文化。在这几百个日日夜夜,满庭芳老师您辛苦了!
如今毕业在即,请同学们用一首《满庭芳》来表达我们对老师由衷的感谢!
      本题要求:
  限词牌《满庭芳》。
  韵部不限。
  符合题目要求。
满庭芳  致敬渔村词研五及满庭芳老师
/飞舞
摘叶寻诗,分花觅句,渔村好景绵延。屏前论道、韵里有云天。偶有晨风暮雨,皆化作、一缕轻烟。惹人笑、混珠鱼目,斗胆论词研。
名师多指引,燃心如烛,沥血成贤。满庭芳、春风桃李争妍。回首来时长路,休忘却、衷语谆言。初心在、归期应约,再聚尽腾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5

帖子

18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86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9-7-12 13: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竹子 于 2019-7-14 20:28 编辑

凤萧01-涅竹
一、基础部分

1.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  
答:
    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等。

2.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请举例说明:
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
答:
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如:
苏轼的《夜行观星》“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听觉表现视觉)
    大大小小的星星聚集在一起,大星星似乎明亮而平静,小星星闪烁不定,在诗人笔下就成了“闹若沸”的声面,一个“闹”字在宁静的夜空中更显得其活泼自在又乖巧的意境。

再如: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视觉表现听觉)
    带露的芙蓉、盛开的兰花,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描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如:
刘长卿的《秋日登台上寺远眺》“寒磬满空林”。
    以触学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又如:
杜甫的《夔州雨湿不得上岸》“晨钟云外湿”。
    清晨的钟声远扬,穿过雨幕袅袅余音穿透云层,悠远而空明,但因雨天而钟声里显“湿”,人们不得上岸的一点烦闷也表现得贴切自然。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如: 李贺的《蝴蝶飞》“杨花扑帜春云热”。
    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

再如: 石柔《绝句》“来是万缕弄轻黄”。
    杨花开的花色淡到若有若无,使人产生飘忽不定的感觉,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之感。

3.  苏轼在《百步洪》的开头八句写道: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诗人一口气用八个不同的形象来形容洪水的势不可挡,一往无前。从多个角度把洪流写得有声有势,蔚为壮观,从而突出行舟的快速特征,加强了惊险感,回味无穷。
    请问这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再举一例。
……
答:   
    博喻。
    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4.  互文的作用
① 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② 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③ 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人回味无穷。
请举出两个使用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的诗词句子。
……
答: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杜甫《江上逢李龟年》。
“秦时明月汉时关,”唐·王昌龄《出塞》。

5.  课上老师分几讲讲述了诗词修改之法,请列出都有哪些?
……
答:
①  炼词眼,炼警句。
②  让形象说话。
③  化美为媚。
④  力求悦耳顺口。
⑤  用色彩去抢眼。
⑥  删去一切多余的东西。
⑦  让诗情生化。
⑧  诗歌要有韵味。
⑨  掏出新东西来。
⑩  恰到好处。

6.  写好一首词,首要考虑的便是词的结构,也即词的每部分应该安排什么内容。请列出长调词常用的几种结构模式,并举例。

答:
①  上景下情、并列模式、递进模式。
例:  
宋·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宋·周邦彦的《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②  对比模式、时间模式。
例: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③  顺逆、错综模式。
例:
南唐·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7. 什么是三叠词?什么是双拽头?试举一例。
答:

   词的三段而成一调的词,叫着三叠词。
    在三叠的长调、中调词中,第一段与第二段句数和字数相同,第三段与它们不同,这样的词构成形式,就叫双拽头。
    例:  宋·周邦彦《瑞龙吟》。

二、创作部分
中调
风入松
暑炎初至夜难捱。独自上楼台。客星不似家星旷。空怀尽、晓入窗阶。斟满一杯清酒,妆来几缕尘钗。
十年漂泊已天涯。应莫再轻哀。争教此去凤池好。到归路、壮看南淮。沉醉牵吟觞曲,往还正倚书斋。
长调
凤萧吟
晴风失了天气,兰舟催发,兴上离江渚。约碧石孤峰,带溪深处,绿涛声阵。黄黄莺乍起。前闻商旅相呼,后息幽秘。仄径试,逢来是东浦。
眼波酒旆闪闪,一境烟村,算重杨柳,霞日下,渔夫鸣榔归去。蛙声掩映,浦岸也是闲人,两三游女,含羞笑相语。
旧念何妨,小萍难驻,别去西楼。叹怎解,愁来泪多据。愧离怀,空恨鬓白千山阻。凝远目,尽是茫茫路,断鸿声里飞来暮

2.自主创作
满庭芳·念师
翠碧添浓,飞花看浅,一番欢事匆匆。凭栏浊酒,味幸此相逢。犹记当时稚子,更不懂,流水西东。深情就,词中锦字,寄语随师踪。
怀刘庄古帝,太宗训子,雪累程松。尽化得,月轮清与清风。也莫愁来相见,春神在,觅野蜂中。晶莹别,青山不改,蹄马过啼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主题

206

帖子

25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4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优秀版主注册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00: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讲考试  妖刀

小渔村词五期研修班第三十讲作业
一、基础部分
1.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答:
    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等。

2.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请举例说明:
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答:
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如:
苏轼的《夜行观星》“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听觉表现视觉)
    大大小小的星星聚集在一起,大星星似乎明亮而平静,小星星闪烁不定,在诗人笔下就成了“闹若沸”的声面,一个“闹”字在宁静的夜空中更显得其活泼自在又乖巧的意境。

再如: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视觉表现听觉)
    带露的芙蓉、盛开的兰花,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描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如:
刘长卿的《秋日登台上寺远眺》“寒磬满空林”。
    以触学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又如:
杜甫的《夔州雨湿不得上岸》“晨钟云外湿”。
    清晨的钟声远扬,穿过雨幕袅袅余音穿透云层,悠远而空明,但因雨天而钟声里显“湿”,人们不得上岸的一点烦闷也表现得贴切自然。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如: 李贺的《蝴蝶飞》“杨花扑帜春云热”。
    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

再如: 石柔《绝句》“来是万缕弄轻黄”。
    杨花开的花色淡到若有若无,使人产生飘忽不定的感觉,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之感。

3.  苏轼在《百步洪》的开头八句写道: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诗人一口气用八个不同的形象来形容洪水的势不可挡,一往无前。从多个角度把洪流写得有声有势,蔚为壮观,从而突出行舟的快速特征,加强了惊险感,回味无穷。
    请问这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再举一例。
答:   
    博喻。
    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4.  互文的作用
① 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② 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③ 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人回味无穷。
请举出两个使用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的诗词句子。
答: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杜甫《江上逢李龟年》。
“秦时明月汉时关,”唐·王昌龄《出塞》。

5.  课上老师分几讲讲述了诗词修改之法,请列出都有哪些?
答:
①  炼词眼,炼警句。
②  让形象说话。
③  化美为媚。
④  力求悦耳顺口。
⑤  用色彩去抢眼。
⑥  删去一切多余的东西。
⑦  让诗情生化。
⑧  诗歌要有韵味。
⑨  掏出新东西来。
⑩  恰到好处。

6.  写好一首词,首要考虑的便是词的结构,也即词的每部分应该安排什么内容。请列出长调词常用的几种结构模式,并举例。

答:
①  上景下情、并列模式、递进模式。
例:  
宋·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宋·周邦彦的《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②  对比模式、时间模式。
例: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③  顺逆、错综模式。
例:
南唐·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7. 什么是三叠词?什么是双拽头?试举一例。
答:
    词的三段而成一调的词,叫着三叠词。
    在三叠的长调、中调词中,第一段与第二段句数和字数相同,第三段与它们不同,这样的词构成形式,就叫双拽头。
    例:  宋·周邦彦《瑞龙吟》。
二、词部分

江城子·妖刀
黄莺才上翠枝头,转蘋洲,漱清喉。两岸啁啾、又惹玉兰羞。飞絮盈江春满面,风未至,鸭争泅。

闲云一抹映舲舟,转平丘,引鸣鸥。浣女拾阶、频顾几回眸。短剑白衫船首立,人年少,自风流。

八声甘州·妖刀
沐蒙蒙酥雨看春颜,翠湖柳含烟。
望一泓碧水,二三鸥鹭,夹岸峰峦。
万径香花微醉,紫燕嗅溪前。
恍若梦中呓,却似桃源。

最怕登高望远,忆峥嵘岁月,俯首江山。
忘披荆斩棘,空使鬓双斑。
历岁月、锋芒尽腿,沐清风、锦绣又何欢。
安于野、躬耕陇亩,趣在田间。

满庭芳  
婉若和风,温如晓月,伊人眉宇清扬。词研何幸,师遇满庭芳。夙夜殷殷解惑,浑忘却、暑热寒霜。非名利,初心惟愿,诗意似年长。
渔村桃李艳,承蒙雨露,敬谢春光。报烛恩,潜心妙曲华章。此际骊歌又起,擎金盏,醉饮离殇。期来日,云蒸霞蔚,古韵绚千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6 09:49 , Processed in 0.07176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