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夏第三十讲作业: 一、基础部分 1.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答: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2.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举例: 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如,苏轼的《夜行观星》“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听觉表现视觉) 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如: 刘长卿的《秋日登台上寺远眺》“寒磬满空林”。以触学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如: 李贺的《蝴蝶飞》“杨花扑帜春云热”。 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 3. 苏轼在《百步洪》的开头八句写道: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诗人一口气用八个不同的形象来形容洪水的势不可挡,一往无前。从多个角度把洪流写得有声有势,蔚为壮观,从而突出行舟的快速特征,加强了惊险感,回味无穷。请问这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再举一例。 答: 博喻。 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4. 互文的作用 ① 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② 避免词语单调重复。③ 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人回味无穷。请举出两个使用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的诗词句子。 答: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杜甫《江上逢李龟年》。“秦时明月汉时关,”唐·王昌龄《出塞》。 5. 课上老师分几讲讲述了诗词修改之法,请列出都有哪些? 答: ① 炼词眼,炼警句。② 让形象说话。③ 化美为媚。④ 力求悦耳顺口。⑤ 用色彩去抢眼。⑥ 删去一切多余的东西。⑦ 让诗情生化。⑧ 诗歌要有韵味。⑨ 掏出新东西来。⑩ 恰到好处。 6. 写好一首词,首要考虑的便是词的结构,也即词的每部分应该安排什么内容。请列出长调词常用的几种结构模式,并举例。 答:① 上景下情、并列模式、递进模式。例: 宋·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宋·周邦彦的《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② 对比模式、时间模式。例: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蒋捷《虞美人·听雨》。③ 顺逆、错综模式。例:南唐·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7. 什么是三叠词?什么是双拽头?试举一例。 答:词的三段而成一调的词,叫着三叠词。在三叠的长调、中调词中,第一段与第二段句数和字数相同,第三段与它们不同,这样的词构成形式,就叫双拽头。例: 宋·周邦彦《瑞龙吟》。 二、作业展示 1、行香子 笑几分真几分狂 我在黄河,你在长江。幸诗词两地同窗。深欢古韵,不弃苍茫。也云中鹤,风中燕,梦中皇。 林间有路,群余舞影,笑几分真几分狂。休提怨怼,但记清凉。喜水同流,山同势,曲同腔。 2、沁园春 扶贫有见 快步明居,先尝净水,更换新衣。见绿乔成荫,邻家共贺,红鞭报喜,畅路犹迴。野老安谈,青年择业,不觉人间遍地诗。寻缘故,见天音在耳,瘠土逢时。 翻言昨日卑微,真是个、无声已叠悲。数虚抛血汗,惶耕草陌,惟余缩瑟,最怕投医。福佑惊来,心神振奋,应许中华尽彩辉。别就道,有村头去去,暮下依依。 3、满庭芳 夏夜雨来雨去时 夏雨窗前,愁心岭外,归来已失初衷。飞微聚却,若浪闹汹汹。闷热蛙鸣未尽,直似待、雷劫天中。昏昏里,雨消无际,幕合九千重。 星光犹不见,乌云应在,雁信难通。但恨我,劳身负了情浓。闭目嫣然更笑,思寻去、泪影行风。何能够,还如昨日,争说两屏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