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妖刀

小渔村词五期研修班第三十讲沁园组(毕业考试贴)

[复制链接]

0

主题

440

帖子

44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40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9-6-21 14: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沁园组慕容秋水毕业考试题

一、基础部分

1.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  
答:
    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等。

2.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请举例说明:
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
答:
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如:
苏轼的《夜行观星》“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听觉表现视觉)
    大大小小的星星聚集在一起,大星星似乎明亮而平静,小星星闪烁不定,在诗人笔下就成了“闹若沸”的声面,一个“闹”字在宁静的夜空中更显得其活泼自在又乖巧的意境。

再如: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视觉表现听觉)
    带露的芙蓉、盛开的兰花,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描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如:
刘长卿的《秋日登台上寺远眺》“寒磬满空林”。
    以触学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又如:
杜甫的《夔州雨湿不得上岸》“晨钟云外湿”。
    清晨的钟声远扬,穿过雨幕袅袅余音穿透云层,悠远而空明,但因雨天而钟声里显“湿”,人们不得上岸的一点烦闷也表现得贴切自然。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如: 李贺的《蝴蝶飞》“杨花扑帜春云热”。
    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

再如: 石柔《绝句》“来是万缕弄轻黄”。
    杨花开的花色淡到若有若无,使人产生飘忽不定的感觉,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之感。

3.  苏轼在《百步洪》的开头八句写道: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诗人一口气用八个不同的形象来形容洪水的势不可挡,一往无前。从多个角度把洪流写得有声有势,蔚为壮观,从而突出行舟的快速特征,加强了惊险感,回味无穷。
    请问这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再举一例。
……
答:   
    博喻。
    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4.  互文的作用
① 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② 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③ 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人回味无穷。
请举出两个使用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的诗词句子。
……
答: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杜甫《江上逢李龟年》。
“秦时明月汉时关,”唐·王昌龄《出塞》。

5.  课上老师分几讲讲述了诗词修改之法,请列出都有哪些?
……
答:
①  炼词眼,炼警句。
②  让形象说话。
③  化美为媚。
④  力求悦耳顺口。
⑤  用色彩去抢眼。
⑥  删去一切多余的东西。
⑦  让诗情生化。
⑧  诗歌要有韵味。
⑨  掏出新东西来。
⑩  恰到好处。

6.  写好一首词,首要考虑的便是词的结构,也即词的每部分应该安排什么内容。请列出长调词常用的几种结构模式,并举例。

答:
①  上景下情、并列模式、递进模式。
例:  
宋·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宋·周邦彦的《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②  对比模式、时间模式。
例: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③  顺逆、错综模式。
例:
南唐·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7. 什么是三叠词?什么是双拽头?试举一例。
答:
    词的三段而成一调的词,叫着三叠词。
    在三叠的长调、中调词中,第一段与第二段句数和字数相同,第三段与它们不同,这样的词构成形式,就叫双拽头。
    例:  宋·周邦彦《瑞龙吟》。
~~~~~~~~~~~
自选中长调各一首


                   法 曲 献 仙 音

寒夜星云,漏声催转,宝鼎檀烟如缕。影透窗纱,絮飞花月,清阴漫延庭户。叹绣阁伤情处,何堪又春暮。
但无语,忆从前,尽成孤冷,思细算,多少断肠离句!
憔悴对琴筝,抚清商,一曲悲苦。
深院凭栏,黛眉颦,愁心谁诉?
望长天雁去,燕子楼空凄楚。

            慕容秋水
~~~~~~~~~~~
暗     香
                       —春恨

一池烟柳。正落花散絮,暮春前后。
雨洗塞边,玉减香消泪襟袖。
得忆几多往事,层重叠,海棠堪受?
漫付与,东去江流,沉醉但梅酒。

添就,鬓影瘦。更好月对怜,复去还又。
夜长促漏,肠断阴深苦时候。
纵有春风词笔,怎描画,病魂称副。
望幽径,吹尽处,片红依旧。
~~~~~~~~~~~
限题部分写给主讲老师满庭芳

              满   庭   芳
                     —谨以此词献给词五期研修班满庭芳老师,感谢恩师不倦教诲。

化雨绵绵,萋萋芳草,杏坛桃李香浓。
凭阑深忆,尽语似春风。
历代文人墨客,诗辞赋, 教授颇丰。
而今是,别离携手,感慨恨匆匆。

圣贤江海远,凤池新竹,昔日开蒙。
喜今是,词园绽蕾成红。
深意与谁共诉?又牵袖,洒泪难终。
行云遏,薛谭技艺,唯念续师从!

         慕容秋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202

帖子

53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32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9-6-24 16: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渔村词五期研修班第三十讲毕业考试贴:沁园13-青峰垠上


一、基础部分

1.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答:
    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等。

2.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请举例说明:
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答:
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如:
苏轼的《夜行观星》“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听觉表现视觉)
    大大小小的星星聚集在一起,大星星似乎明亮而平静,小星星闪烁不定,在诗人笔下就成了“闹若沸”的声面,一个“闹”字在宁静的夜空中更显得其活泼自在又乖巧的意境。

再如: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视觉表现听觉)
    带露的芙蓉、盛开的兰花,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描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如:
刘长卿的《秋日登台上寺远眺》“寒磬满空林”。
    以触学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又如:
杜甫的《夔州雨湿不得上岸》“晨钟云外湿”。
    清晨的钟声远扬,穿过雨幕袅袅余音穿透云层,悠远而空明,但因雨天而钟声里显“湿”,人们不得上岸的一点烦闷也表现得贴切自然。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如: 李贺的《蝴蝶飞》“杨花扑帜春云热”。
   杨花如春云般荡漾。 杨花在春风中飘荡,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

再如: 石柔《绝句》“来是万缕弄轻黄”。
    杨花开的花色淡到若有若无,使人产生飘忽不定的感觉,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之感。
3.  苏轼在《百步洪》的开头八句写道: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诗人一口气用八个不同的形象来形容洪水的势不可挡,一往无前。从多个角度把洪流写得有声有势,蔚为壮观,从而突出行舟的快速特征,加强了惊险感,回味无穷。
    请问这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再举一例。
答:    博喻。
    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4.  互文的作用
① 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② 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③ 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人回味无穷。
请举出两个使用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的诗词句子。
答:  “秦时明月汉时关,”唐?王昌龄《出塞》。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杜甫《江上逢李龟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size=18.6667px]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卜算子》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杜甫《狂夫》
5.  课上老师分几讲讲述了诗词修改之法,请列出都有哪些?
答:
①  炼词眼,炼警句。      ②  让形象说话。
③  化美为媚。                ④  力求悦耳顺口。
⑤  用色彩去抢眼。         ⑥  删去一切多余的东西。
⑦  让诗情生化。            ⑧  诗歌要有韵味。
⑨  掏出新东西来。        ⑩  恰到好处。
6.  写好一首词,首要考虑的便是词的结构,也即词的每部分应该安排什么内容。请列出长调词常用的几种结构模式,并举例。
答:
①  上景下情、并列模式、递进模式。
例: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宋?范仲淹)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宋?周邦彦)
②  对比模式、时间模式。
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虞美人?听雨》。(宋?蒋捷)
③  顺逆、错综模式。
例: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南唐?李煜)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宋?晏殊)
《满庭芳?山抹微云》。(宋?秦观)
《清平乐?别来春半》(南唐?李煜)
7. 什么是三叠词?什么是双拽头?试举一例。
答:
    词的三段而成一调的词,叫着三叠词。
    在三叠的长调、中调词中,第一段与第二段句数和字数相同,第三段与它们不同,这样的词构成形式,就叫双拽头。
    例:  宋?周邦彦《瑞龙吟》。


二、创作部分
1.  自命题部分:自选韵部,自选题材,自选词牌。依正格填中调、长调各一首。
江城子  旧词遗
凤园深处有花溪,柳垂堤,絮花迷。缕缕香魂,招蝶弄娇姿。何处幽幽传笛韵,追旧事,诉哀思。
曾于江岸偶和诗,雨霏霏,乐嘶嘶。凄切寒蝉,叶下诵离诗。别后经年寻断梦,人去也,旧词遗。

沁园春  端午
端午街头,灯笼高挂,草药飘香。看人来车往,空前盛况;彝男傈女,华衣浓妆。膳宴千家,福祈万户,古镇长街龙凤祥。渐中午,闻唐诗吟唱,举世荣光。

旅人可想回乡?携妻子归家聚一堂。把务工辛劳,客居相思;杯中化解,疲惫全忘。父母身安,弟兄谊在,不用匆忙捨行装。心尤乐,即粗茶淡饭,堪赛琼浆。
2.  命题创作部分:
从词十四到词研五,满庭芳老师领着初涉词坛的我们,梦回唐宋……学习、探究璀璨的诗词文化。在这几百个日日夜夜,满庭芳老师您辛苦了!
如今毕业在即,请同学们用一首《满庭芳》来表达我们对老师由衷的感谢!
      本题要求:
①  限词牌《满庭芳》。
②  韵部不限。
③  符合题目要求。
满庭芳

网络探幽,渔村习韵,研班欢事重重。闻师教诲,犹似沐香风。数次呤今用古,洒雨露,开辟鸿蒙。从来是,倾心妙语,授课以甘丰。

此情不长有,学初有味,又各西东。阅千山,诗词每忆师容。相思谁堪诉说,杨柳月、独酌杯空。佳期在,论坛重聚,看满院飘红。

点评

楼上同学作业完成的真棒。向你学习。  发表于 2019-6-26 10: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64

帖子

59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96

高级会员中级会员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9-6-25 16: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沁园28风裳   词五期研修班毕业考试贴
一、基础部分
1、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答:1、比喻,2、互文,3、通感,4、夸张,5、移情,6、对比,7、对偶,8、双关等等。
2、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诃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请举例说明:
①、视觉与听觉的通感。
答:例如苏轼《夜行观星》″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
②触觉与听觉的通感。
答: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例如:李贺的《蝴蝶飞》“杨花扑帜春云热”。
再如:石柔《绝句》“来是万缕弄轻黄”。

3、苏轼在《百步洪》的开头八句写道: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诗人一口气用八个不同的形象来形容洪水的一往无前,势不可挡。从多个角度把洪流写的有声有势,蔚为壮观,从而突出行舟的快速特征,加强了惊险感,回味无穷。
请问这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举出一个使用同样修辞手法的词语例。
答:博喻。
    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4、互文的作用
①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现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②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③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人回味无穷。
请举出两个使用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的诗词例子。
答:"国破山河在,城舂草木深"。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5、课上老师分几讲讲述了诗词修改之法,请列出都有哪些?
答:①练词眼,练警句,②让形象说话,③化美为媚,④力求悦耳顺口,⑤用色彩去抢眼,⑥刪去一切多佘的东西,⑦让诗情生化,⑧诗歌要有韵味,⑨掏出新东西来,⑩恰到好处。
6、写好一首诗词,首要考虑的便是词的结构,也即词的每部分应安排什么内容。请列出长调词常用的几种结构模式,并举例。
答:
①上景下情(双调最常用),并列模式,递进模式。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②对比模式。
周邦彦《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③顺逆、错综模式。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7、什么是三叠词?什么是双拽头?试举一例。
答:三段而成一调的词叫三叠词。在三叠的长调、中调词中第一段与第二段句数和字数相同(双头),第三段才是过片,叫双拽头,如周邦彦的《瑞龙吟》

二、创作部分
要求:
①、以《搜韵》为标准,判定平仄格式是否正确。
②、要求依词林正韵。
③、按词谱要求运用对偶、领字。
④、不规律的重字是不允许的。
⑤、意象的选择须符合要表达内容,符合自然规律。
⑥、主题鲜明,脉络清晰。

1.  自命题部分:
自选韵部,自选题材,自选词牌。依正格填中调、长调各一首。

临江仙

“听棹歌、游女采莲归”为意

放眼红衣凌翠玉,娇慵自带柔情。风摇珠佩响叮叮,小蜓花上吻,棹影叶相迎。
笑靥莲歌音见采,美人如柳娉婷。谁家吆唤女儿名,桨开清水路,香伴返舟行。


凤凰台上忆吹箫  残秋
悄起轻风,暗惊流袖,几回鸳梦难求。又短霄难数,肆意成囚。临镜眉弯紧皱,羞恼事、竟自盈稠。黄花瘦,寒云剪影,碎玉温眸。
忧忧,一杯病酒,不是恼相思,只恼空楼。絮语凄凄处,灯晕长留。自有几番离味,醉罢酒、凝望街头。红醪散,珠帘寂然,惨淡深秋。



2.  命题创作部分:
从词十四到词研五,满庭芳老师领着初涉词坛的我们,梦回唐宋……学习、探究璀璨的诗词文化。在这几百个日日夜夜,满庭芳老师您辛苦了!
如今毕业在即,请同学们用一首《满庭芳》来表达我们对老师由衷的感谢!
      本题要求:
①  限词牌《满庭芳》。
②  韵部不限。
③  符合题目要求。

满庭芳  赠满庭芳老师
笔走龙蛇,词倾河汉,与花信艺双成。
兰心蕙质,娴雅冠群英。
每每梯星绾月,亦温婉、课教兢兢。
偏伊却,俗名利禄,俱过眼云轻。
是曾。
瞻拜处,渔村深处,国学宽庭。
想诗庄词媚,商隐渊明。
谨掬流云一朵,赋心卷、转到蓬瀛。
依仙地,凝香拾翠,作后学门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7

帖子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27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9-6-30 15: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慕夏第三十讲作业:
一、基础部分
1.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2.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举例:
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如,苏轼的《夜行观星》“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听觉表现视觉)
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如: 刘长卿的《秋日登台上寺远眺》“寒磬满空林”。以触学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如: 李贺的《蝴蝶飞》“杨花扑帜春云热”。    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
3.  苏轼在《百步洪》的开头八句写道: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诗人一口气用八个不同的形象来形容洪水的势不可挡,一往无前。从多个角度把洪流写得有声有势,蔚为壮观,从而突出行舟的快速特征,加强了惊险感,回味无穷。请问这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再举一例。
: 博喻。 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4.  互文的作用
① 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② 避免词语单调重复。③ 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人回味无穷。请举出两个使用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的诗词句子。
: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杜甫《江上逢李龟年》。“秦时明月汉时关,”唐·王昌龄《出塞》。
5.  课上老师分几讲讲述了诗词修改之法,请列出都有哪些?
: ①  炼词眼,炼警句。②  让形象说话。③  化美为媚。④  力求悦耳顺口。⑤  用色彩去抢眼。⑥  删去一切多余的东西。⑦  让诗情生化。⑧  诗歌要有韵味。⑨  掏出新东西来。⑩  恰到好处。
6.  写好一首词,首要考虑的便是词的结构,也即词的每部分应该安排什么内容。请列出长调词常用的几种结构模式,并举例。
:①  上景下情、并列模式、递进模式。例:  宋·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宋·周邦彦的《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②  对比模式、时间模式。例: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蒋捷《虞美人·听雨》。③  顺逆、错综模式。例:南唐·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7. 什么是三叠词?什么是双拽头?试举一例。
:词的三段而成一调的词,叫着三叠词。在三叠的长调、中调词中,第一段与第二段句数和字数相同,第三段与它们不同,这样的词构成形式,就叫双拽头。例:  宋·周邦彦《瑞龙吟》。
二、作业展示
1、行香子    笑几分真几分狂
我在黄河,你在长江。幸诗词两地同窗。深欢古韵,不弃苍茫。也云中鹤,风中燕,梦中皇。
林间有路,群余舞影,笑几分真几分狂。休提怨怼,但记清凉。喜水同流,山同势,曲同腔。
2、沁园春    扶贫有见
   快步明居,先尝净水,更换新衣。见绿乔成荫,邻家共贺,红鞭报喜,畅路犹迴。野老安谈,青年择业,不觉人间遍地诗。寻缘故,见天音在耳,瘠土逢时。
翻言昨日卑微,真是个、无声已叠悲。数虚抛血汗,惶耕草陌,惟余缩瑟,最怕投医。福佑惊来,心神振奋,应许中华尽彩辉。别就道,有村头去去,暮下依依。
3、满庭芳    夏夜雨来雨去时
夏雨窗前,愁心岭外,归来已失初衷。飞微聚却,若浪闹汹汹。闷热蛙鸣未尽,直似待、雷劫天中。昏昏里,雨消无际,幕合九千重。
星光犹不见,乌云应在,雁信难通。但恨我,劳身负了情浓。闭目嫣然更笑,思寻去、泪影行风。何能够,还如昨日,争说两屏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0

帖子

44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40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9-7-4 21: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基础部分1.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答:     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等。2.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请举例说明: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答: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如:苏轼的《夜行观星》“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听觉表现视觉)    大大小小的星星聚集在一起,大星星似乎明亮而平静,小星星闪烁不定,在诗人笔下就成了“闹若沸”的声面,一个“闹”字在宁静的夜空中更显得其活泼自在又乖巧的意境。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视觉表现听觉)    带露的芙蓉、盛开的兰花,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描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如: 刘长卿的《秋日登台上寺远眺》“寒磬满空林”。    以触学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衰草寒烟,十分凄凉。又如: 杜甫的《夔州雨湿不得上岸》“晨钟云外湿”。    清晨的钟声远扬,穿过雨幕袅袅余音穿透云层,悠远而空明,但因雨天而钟声里显“湿”,人们不得上岸的一点烦闷也表现得贴切自然。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如: 李贺的《蝴蝶飞》“杨花扑帜春云热”。    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再如: 石柔《绝句》“来是万缕弄轻黄”。    杨花开的花色淡到若有若无,使人产生飘忽不定的感觉,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之感。3.  苏轼在《百步洪》的开头八句写道: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诗人一口气用八个不同的形象来形容洪水的势不可挡,一往无前。从多个角度把洪流写得有声有势,蔚为壮观,从而突出行舟的快速特征,加强了惊险感,回味无穷。    请问这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再举一例。……答:       博喻。    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4.  互文的作用① 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② 避免词语单调重复。③ 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人回味无穷。请举出两个使用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的诗词句子。……答: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杜甫《江上逢李龟年》。“秦时明月汉时关,”唐·王昌龄《出塞》。5.  课上老师分几讲讲述了诗词修改之法,请列出都有哪些?……答: ①  炼词眼,炼警句。②  让形象说话。③  化美为媚。④  力求悦耳顺口。⑤  用色彩去抢眼。⑥  删去一切多余的东西。⑦  让诗情生化。⑧  诗歌要有韵味。⑨  掏出新东西来。⑩  恰到好处。6.  写好一首词,首要考虑的便是词的结构,也即词的每部分应该安排什么内容。请列出长调词常用的几种结构模式,并举例。答:①  上景下情、并列模式、递进模式。例:  宋·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宋·周邦彦的《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②  对比模式、时间模式。例: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蒋捷《虞美人·听雨》。③  顺逆、错综模式。例:南唐·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宋·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7. 什么是三叠词?什么是双拽头?试举一例。答:    词的三段而成一调的词,叫着三叠词。    在三叠的长调、中调词中,第一段与第二段句数和字数相同,第三段与它们不同,这样的词构成形式,就叫双拽头。    例:  宋·周邦彦《瑞龙吟》。========================================
词沁园09戈平第三十讲作业
一·中调
        行香子·咏牡丹
   款款春光,艳艳朝阳。众牡丹,乘兴徜徉。清香阵阵,蝶舞蜂忙。有状元红,海云紫,延安黄。
   芍花妖冶,菡萏淡妆。清标显,美丽端庄。国色独占,五彩芬芳。有诗人吟,画家画,曲家扬。
二·长调
         桂枝香·翠屏湖
   登临纵目,正故里春时,水天一处。层叠青山似染,宇鲜旗矗。龙鳞日照波光闪,彩舟行,湖波微蹙。柰花沾树,桃香飘忽,画图难足。
   念往昔,群英竞逐。赞拓主刘疆,
宁诗著。千古英雄为此,漫嗟荣辱,翠屏湖水淹城邑,但功勋业绩如故。玉田儿女,至今犹建,世间仙府。
三·《滿庭芳》·赞滿庭芳老师
   月亮弯弯,繁星闪闪,芳师伏案繁忙。天天授课,娟秀字行行。立意编章结构,细讲解,条缕精详。继传统,在公夙夜,胸内有担当。
    徜徉,词海瀚,拨云破雾,旗帜飘扬。谢先生,茫茫大海舟航。协力齐心并进,塔珠闪,虽远能望。渔村旺,欣欣向上,硕果满庭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5

帖子

10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07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9-7-8 19: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沁园11-冷月如霜  小渔村词5期研修班第30讲作业:
小渔村词五期研修班毕业考试卷

一、基础部分

1.??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答:?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等。
????

2.??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 、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 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请举例说明:
    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视觉表现听觉,这种形式能使虚化的东西实化,达到化虚为实,虚实结合的境界。
    例如: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带露的芙蓉、盛开的兰花,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描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听觉表现视觉:这种表现方式能给事物以动态美。
    例如:
    苏轼的《夜行观星》“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大大小小的星星聚集在一起,大星星似乎明亮而平静,小星星闪烁不定,在诗人笔下就成了“闹若沸”的声面,一个“闹”字在宁静的夜空中更显得其活泼自在又乖巧的意境。

    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例如刘长卿的《秋日登台上寺远眺》“寒磬满空林”,以触学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又如杜甫的《夔州雨湿不得上岸》“晨钟云外湿”,清晨的钟声远扬,穿过雨幕袅袅余音穿透云层,悠远而空明,但因雨天而钟声里显“湿”,人们不得上岸的一点烦闷也表现得贴切自然。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如,李贺的《蝴蝶飞》“杨花扑帜春云热”,——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
    3.??苏轼在《百步洪》的开头八句写道: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诗人一口气用八个不同的形象来形容洪水的一往无前,势不可挡。从多个角度把洪流 写得声势浩大,蔚为壮观,既突出行舟的快速特征,也烘托了行船凶险。
请问这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再举一个使用同样修辞手法的例子。
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 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 塘水面的平静。
????

4.??互文的作用:
    ①?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②?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③?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人回味无穷。
请举出两个使用互文手法的句子。
答:??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5.??修改诗词有哪些方法?
答:?一、炼词眼,二、让形象说话,三、化美为媚,四、力求悦耳顺口,五、删去一切多 余的东西、让诗情升华、诗歌要有韵味、淘出新东西来,十、恰到好处
6.??写好一首词,首要考虑的便是词的结构,即词的每部分应该安排什么内容。请列出长 调词常用的几种结构模式,并举例。
答:(一)上景下情、并列模式、递进模式 云叶弄轻阴。屋角鸠鸣。青梅著子欲生仁。冷 落江天寒食雨,花事关情。
(二)对比模式、时间模式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三)顺逆、错综模式
鹧鸪天?橡皮擦 作者:凤岭神童
犹记来时那片纯,香裙凝彩称腰身。常同纸角磨心事,还向书边拭泪痕。
思往事,挹轻尘。曾经手底往来频。如今消得颜憔悴,暗悔当年不自珍。

7.?什么是三叠词?什么是双拽头?试举一词例。
答:
??
词的三段而成一调的词,叫着三叠词。

双拽头:词学名词。在三叠的长调、中调词中,第一段与第二段句数和字数相同,第三段 与它们不同,这样的词构成形式,就叫双拽头。
…如:宋 周邦彦 《瑞龙吟》词
章臺路,还是褪粉梅梢,试华桃树。愔愔坊阳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佇,因记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 》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宫柳低金缕。 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二、创作部分
要求:
①、以《搜韵》为标准,判定平仄格式是否正确。
②、要求依词林正韵。
③、按词谱要求运用对偶、领字。
④、不规律的重字是不允许的。
⑤、意象的选择须符合要表达内容,符合自然规律。
⑥、主题鲜明,脉络清晰。

1.??自命题部分:
自选韵部,自选题材,自选词牌。依正格填中调、长调各一首。

中调:谢池春

俊秀聪明,智领仿龄童子。
读群书,搜经爱史。
超群弱冠,早成名乡梓。
自骄矜,凤毛麟趾。
江湖易老,不想雄心消毁。
廿多年,无谋寡诡。
南墙多撞,算知书通理。
恨人心,尽藏虚伪。
            长调:  满庭芳

西北晴描,东南墨染。浑天转瞬阴阳。
疾风骤雨,吹散一时凉。
世事荒唐万变,何纠结、来日方长。
临分别、一方天各,独自叹情伤。
同窗初见后,朝吟共室,晚诵同堂。
久相惜,眸传默契眉扬。
相悦两情许久,当然是、妹意郎狂。
难消恨,缘姻业断,无以道寻常。


2.??命题创作部分:
从词十四到词研五,满庭芳老师领着初涉词坛的我们,梦回唐宋……学习、探究璀璨的诗 词文化。在这几百个日日夜夜,满庭芳老师您辛苦了!
如今毕业在即,请同学们用一首《满庭芳》来表达我们对老师由衷的感谢!
???  ?本题要求:?
①??限词牌《满庭芳》。
②??韵部不限。
③??符合题目要求。
   满庭芳
语汇川流,情深瀚海。每当周末相逢。
纷芸杂事,闲逸几匆匆。
抛却多忧烦恼,随它去,窗外秋冬。
只今下,诗歌酬唱,心静悟从容。

年年依旧味,春花繁茂,秋月朦胧。
展才华,诗词偶露惊鸿。
师友批评指点,心诚悦,字炼词工。
渔村谊,天长地久,同举满杯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4

帖子

8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3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优秀版主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19-7-15 11: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沁园组望蓝天毕业考试题

一、基础部分

1.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答:
    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等。

2.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请举例说明:
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答:
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如:
苏轼的《夜行观星》“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听觉表现视觉)
    大大小小的星星聚集在一起,大星星似乎明亮而平静,小星星闪烁不定,在诗人笔下就成了“闹若沸”的声面,一个“闹”字在宁静的夜空中更显得其活泼自在又乖巧的意境。
再如: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视觉表现听觉)
    带露的芙蓉、盛开的兰花,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描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如:
刘长卿的《秋日登台上寺远眺》“寒磬满空林”。
    以触学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又如:
杜甫的《夔州雨湿不得上岸》“晨钟云外湿”。
    清晨的钟声远扬,穿过雨幕袅袅余音穿透云层,悠远而空明,但因雨天而钟声里显“湿”,人们不得上岸的一点烦闷也表现得贴切自然。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如: 李贺的《蝴蝶飞》“杨花扑帜春云热”。
    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
再如: 石柔《绝句》“来是万缕弄轻黄”。
    杨花开的花色淡到若有若无,使人产生飘忽不定的感觉,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之感。

3.  苏轼在《百步洪》的开头八句写道: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诗人一口气用八个不同的形象来形容洪水的势不可挡,一往无前。从多个角度把洪流写得有声有势,蔚为壮观,从而突出行舟的快速特征,加强了惊险感,回味无穷。
    请问这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再举一例。
答:   
    博喻。
    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4.  互文的作用
① 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② 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③ 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人回味无穷。
请举出两个使用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的诗词句子。
答: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杜甫《江上逢李龟年》。
“秦时明月汉时关,”唐?王昌龄《出塞》。

5.  课上老师分几讲讲述了诗词修改之法,请列出都有哪些?
答:
①  炼词眼,炼警句。
②  让形象说话。
③  化美为媚。
④  力求悦耳顺口。
⑤  用色彩去抢眼。
⑥  删去一切多余的东西。
⑦  让诗情生化。
⑧  诗歌要有韵味。
⑨  掏出新东西来。
⑩  恰到好处。

6.  写好一首词,首要考虑的便是词的结构,也即词的每部分应该安排什么内容。请列出长调词常用的几种结构模式,并举例。
答:
①  上景下情、并列模式、递进模式。
例:  
宋?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宋?周邦彦的《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②  对比模式、时间模式。
例: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③  顺逆、错综模式。
例:
南唐?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7. 什么是三叠词?什么是双拽头?试举一例。
答:
    词的三段而成一调的词,叫着三叠词。
    在三叠的长调、中调词中,第一段与第二段句数和字数相同,第三段与它们不同,这样的词构成形式,就叫双拽头。
    例:  宋?周邦彦《瑞龙吟》。

二、创作部分
要求:
①、以《搜韵》为标准,判定平仄格式是否正确。
②、要求依词林正韵。
③、按词谱要求运用对偶、领字。
④、不规律的重字是不允许的。
⑤、意象的选择须符合要表达内容,符合自然规律。
⑥、主题鲜明,脉络清晰。
1.  自命题部分:
自选韵部,自选题材,自选词牌。依正格填中调、长调各一首。

青玉案
秋风黄透西山路。看落叶、销残树。
幽径还看云水冱。雁啼声里,几多思绪。
只把愁肠赋。
盈盈笑语依稀去。回梦惊醒寺声鼓。
聚散两难千百度。重逢何处?远仰天暮。
七色霞光舞。

满江红
滚滚长江,东流去、纵横豪杰。
枪在手,弯弓搭箭。狼烟平灭。
曹魏英雄沉赤壁,孙吴周督磨宾铁。
笑孟德、数十万精兵,哀声绝。
南迁宋,天险设。涛涛浪,逃征伐。
也可苟安息,保得名节。
高义千秋任凭吊,江山万里遭行窃。
人生事,成败莫来评,皆悲烈。

2.  命题创作部分:
从词十四到词研五,满庭芳老师领着初涉词坛的我们,梦回唐宋……学习、探究璀璨的诗词文化。在这几百个日日夜夜,满庭芳老师您辛苦了!
如今毕业在即,请同学们用一首《满庭芳》来表达我们对老师由衷的感谢!
      本题要求:
①  限词牌《满庭芳》。
②  韵部不限。
③  符合题目要求。

满庭芳
戴月披星,栉风沐雨,历经两个余春。
又逢毕业,词五憾心魂。
砥砺前行坎坷,如今是、光耀榆门。
一壶酒,辛酸饮尽,把往昔重温。
叹初期授课,繁芜无绪,默默耕耘。
写讲义,艰难困苦辛勤。
今日高谈聊叙,邀学友、鼓舞欢欣。
传薪火,辉煌渔校,桃李满乾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0

帖子

44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40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超级版主论坛元老注册会员中级会员

发表于 2019-7-15 20: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笑看红尘 于 2019-7-15 20:32 编辑

沁园组望韩湘子毕业考试题

一、基础部分

1.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答:
    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等。

2.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请举例说明:
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答:
①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如:
苏轼的《夜行观星》“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听觉表现视觉)
    大大小小的星星聚集在一起,大星星似乎明亮而平静,小星星闪烁不定,在诗人笔下就成了“闹若沸”的声面,一个“闹”字在宁静的夜空中更显得其活泼自在又乖巧的意境。
再如: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视觉表现听觉)
    带露的芙蓉、盛开的兰花,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描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②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如:
刘长卿的《秋日登台上寺远眺》“寒磬满空林”。
    以触学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又如:
杜甫的《夔州雨湿不得上岸》“晨钟云外湿”。
    清晨的钟声远扬,穿过雨幕袅袅余音穿透云层,悠远而空明,但因雨天而钟声里显“湿”,人们不得上岸的一点烦闷也表现得贴切自然。
③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如: 李贺的《蝴蝶飞》“杨花扑帜春云热”。
    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
再如: 石柔《绝句》“来是万缕弄轻黄”。
    杨花开的花色淡到若有若无,使人产生飘忽不定的感觉,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之感。

3.  苏轼在《百步洪》的开头八句写道: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诗人一口气用八个不同的形象来形容洪水的势不可挡,一往无前。从多个角度把洪流写得有声有势,蔚为壮观,从而突出行舟的快速特征,加强了惊险感,回味无穷。
    请问这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再举一例。
答:   
    博喻。
    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4.  互文的作用
① 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② 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③ 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人回味无穷。
请举出两个使用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的诗词句子。
答: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杜甫《江上逢李龟年》。
“秦时明月汉时关,”唐?王昌龄《出塞》。

5.  课上老师分几讲讲述了诗词修改之法,请列出都有哪些?
答:
①  炼词眼,炼警句。
②  让形象说话。
③  化美为媚。
④  力求悦耳顺口。
⑤  用色彩去抢眼。
⑥  删去一切多余的东西。
⑦  让诗情生化。
⑧  诗歌要有韵味。
⑨  掏出新东西来。
⑩  恰到好处。

6.  写好一首词,首要考虑的便是词的结构,也即词的每部分应该安排什么内容。请列出长调词常用的几种结构模式,并举例。
答:
①  上景下情、并列模式、递进模式。
例:  
宋?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宋?周邦彦的《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②  对比模式、时间模式。
例: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③  顺逆、错综模式。
例:
南唐?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7. 什么是三叠词?什么是双拽头?试举一例。
答:
    词的三段而成一调的词,叫着三叠词。
    在三叠的长调、中调词中,第一段与第二段句数和字数相同,第三段与它们不同,这样的词构成形式,就叫双拽头。
    例:  宋?周邦彦《瑞龙吟》。

二、创作部分
要求:
①、以《搜韵》为标准,判定平仄格式是否正确。
②、要求依词林正韵。
③、按词谱要求运用对偶、领字。
④、不规律的重字是不允许的。
⑤、意象的选择须符合要表达内容,符合自然规律。
⑥、主题鲜明,脉络清晰。
1.  自命题部分:
自选韵部,自选题材,自选词牌。依正格填中调、长调各一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4 03:11 , Processed in 0.06465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