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渔村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诗词 对联
查看: 2734|回复: 4

  成联入门   【尘封记忆撰稿】

[复制链接]

38

主题

310

帖子

100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0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6-2-16 10: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华风云 于 2016-2-16 10:31 编辑

该作者
         成联入门  第一讲   尘封记忆撰稿


      当大家基本掌握了平仄,掌握了对仗,掌握了对联六要素,并能熟练完成对句的时候,成联就成了横在大家脚下的一根门槛。跨过去,还是止步不前,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接下来的讲座,我们就来谈谈如何跨越这道门槛。

      首先我们有必要搞清楚成联与对句的区别。

对句,是在两个人合作的基础之上,创作出来的作品。好的对句,就是一个初具规模的对联。

      成联,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对联作品。在具备对句的一切艺术特点之外,还带有作者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以及个人艺术特点。

      对句是要在出句的范围内进行创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出句的影响以及约束,并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境界与艺术才华。

      最重要的一点是,出句往往没有特别明确的方向,随意性很大。而对句呢,则相应地会比较发散,更加飘忽不定。两者相加,经常会出现茫然不知所云的情况。

      成联则是有着明确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指向。在能够充分表达主题的前提下,作者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完整的艺术创作。

      相对于对句而言,成联其实并不是更有难度,而是写作的空间更加开阔,创作的技法更加自由,艺术的表现更加成熟。

      我们知道,所谓的成联大致分为1.实用联——春联。2.专用联——挽联,寿联,婚联,喜联,行业联,座右铭联等3.交际联——赠联,题答联。还有一大部分用于道观,庙宇,风景,名胜,学堂,官署等等的题署联。

那么当你面对一个对联题目的时候,究竟应该如何下笔呢?


      一:整合资料:

      充分收集,认真整理,详加分析一切与题目有关的资料。尽可能去伪存真。了解所题写对象的详尽资料很重要。这将直接影响你对所题写对象的判断以及依照判断所得出的结论。

      收集资料的时候,范围不妨扩大,眼界不妨放宽。举个例子:比如说题写一处名楼,那么在了解了它的建筑年代,建筑背景,地理要素,历史文化,社会功能,以及荣誉兴衰之外,不妨再多了解一些与之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风流逸事,诗文作品,风俗民情。除此之外,再找一些与之类似的名楼,做一下横向的纵向的比较。 比如题记一个历史事件,那么在阅读了事件本身的起因,过程,结果以及历史影响以外,不妨再找一些与之相似的历史事件,与之做一下比较。

      有一点需要重点提出的是,收集资料的时候,应该作一个简单的笔记。尤其是一些有特定意义的时间,地点,人名,地名,建筑的面积,高度,河流山川的长度,人物的官职,字号,以及一些与之相关的优美诗句。特别是一些适合对仗的词语,更不能随意放过。这些对接下来的写作会有很大帮助。

      二:基本立意:

      建立在充分阅读,理解,以及思考之后的基本立意。也就是说,你要决定你到底想写什么,向哪个方向写。褒贬毁誉。

      我们知道,大家面对同一件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由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造成的。也正因为如此,面对同一题材,才会有五彩缤纷,面貌各异的作品出现。所以基本立意方面,自由度是很大的。无论你有怎样的观点都无所谓,只要在接下来的写作中你能够自圆其说,让人觉得信服,那就是一副成功的作品。


      三:初步构架:

      有了基本的立意之后,就要在基本立意的前提下,对上下联的写作角度进行分析谋划了。上联着重于哪个角度?下联着重于哪个角度?我们知道,对联的上下联无非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比如写景观,你可以一比写历史人文,一比写山水楼台。写人物,你可以一比写文化成就,一比写道德情操。当然,视野不必太过局限,比如清联三百的第一联:

西湖龙井 张 岱

夜壑泉归,渥洼能致千岩雨;

晓堂龙出,崖石皆为一片云。  开宗明义,一个夜,一个晓,两个字就定下了基调。夜晚的景色,白天的景色,分而述之。


比如:


拂水山庄 柳如是

浅深流水琴中听;

远近青山画里看。        上比摹声下比状景。一个琴字,一个画字,各自分明。


      四:细化构思,形成文字。

      有了基本的立意,有了上下联基本的构架,接下来就需要用你的文字,把你的立意表达出来。那么,文字从哪里来?

这时候,你先前所作的阅读笔记就派上了用场。


      这里我用我写过的一副对联来做一下具体的演示。


洪秀全:

后朱洪武五百年再战乾坤,恨匈奴未灭,忍看中华沦左衽;

与孙逸仙一江水岂分首尾,倡天下为公,元知南粤有先型。


      洪秀全这个人物,可以说大家都有一些了解。那么真正要写一段关于洪秀全的文字,普通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我也是详尽阅读了有关洪秀全的一切资料。那么面对洪秀全这个人的资料,是需要一定程度的鉴别真伪的能力的。因为洪秀全是一个失败者,他的历史是被胜利者所书写的。

      所以我的着眼点不在于纠结细节。而是放眼高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政治人物,无非是如何评价他对他那个时代的影响,对他所作事迹的评价。以及他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他对后世革命的影响,也就是他的政治遗产。

可以肯定地说,我这个对联里几乎所有的文字,都出自于我对洪秀全资料的阅读笔记。我的基本立意也出自于阅读理解。

      我对洪秀全这个人还是持肯定观点的。不论他后来如何腐朽没落,如何一败涂地,我们始终要知道他金田起义的初衷,还是要推翻腐朽的满清统治,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政治纲领,并颁布了《田产田亩制度》。这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封建造反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是有别于其它农民起义的。

      所以我的基本立意就是褒扬为主。

      上下联分写他的革命事迹以及政治遗产。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细化构思。


      要写洪秀全的事迹,就不可避免地要写到金田起义的原因,以及他最后的失败。那么一句话就忽然浮现出来“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洪秀全之所以造反,是不是也不想我中华沦于左衽呢?他的资料中有驱除鞑虏的口号,在祭拜朱元璋的祭文里也表现了恢复中华这一意愿。那么上联的结句就有了。忍看中华沦左衽。(这里忍看,古汉语里是不忍看的意思)。


      至于下联的由来其实也很简单。在资料阅读中,我知道,孙中山是洪秀全的广东老乡。而且孙中山也继承并发展了洪秀全的 天下为公 这一政治理念。那么对于孙中山而言,洪秀全就是他的先辈楷模,对于洪秀全而言,孙中山就是他政治上的继承人。 所以又有了“元知南粤有先型”这一结语。


      是不是有了两个结语就是对联了呢?当然不是,两个结语虽然不错,但是孤零零放在那里,还是显得生硬,没有说服力。

      那么接下来的过程,就是回顾我的结语如何得来,并将之演绎成文字的过程。


      前面我们说过。通过阅读资料,也作了一些笔记。从中知道了洪秀全与朱元璋,与孙中山的渊源。那么用这两人来作为衬托,是很能抬高洪秀全的形象的。也很巧,记得前人有一句话说“五百年必出英雄”。我还特意去查了下洪秀全与朱元璋的生平年代,果然是四百几十年,差不多五百年的样子。那么首句就有了。下联的首句也是这样。而且因为有上联的句子,下联首句几乎就像对句一样容易。当然前提是我在资料中了解到,孙中山和洪秀全都是珠江流域人。下比第二份句,其实是在有了结句之前就有了的,因为结句就是因为“天下为公”这句话而来的。

      所以下联的产生,比上联要容易些。这时候上联还缺中间分句。 其间我换过几个句子,都不是很满意。最后忽然联想到一位汉家英雄,霍去病的一句话,“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于是换了进去。这已经是几天以后的事情了。


      当然写到这里的时候,文字还不完全是最后作品的样子,还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是这时候的对联,已经是初具规模了。所剩下的,就是最后一步。


      五:精细打磨,精益求精。


      当对联已经初具规模的时候,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大声地朗读你的作品,有感情地,抑扬顿挫地朗读。从中发现不足的地方。比如句子的流畅度,语句是否通顺。句子转折递进的地方是否合理。领字的运用是否恰当,一些细微的对仗是否精细,句子平仄的变化是否符合规则。句脚的平仄交替是否和谐。


      找到问题,并不断修改,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



      以上这些,就是成联写作的基本步骤。当然,这些只是解决了如何写一个合格的对联的问题。我们知道,一个对联应该是符合联律通则的,但是,符合联律通则的对联,也未必都是好的对联。


      那么如何跨越由合格对联到好的对联这一门槛呢?下一讲我们会谈到这个问题。

本主题由 尘封记忆 于 2016-2-13 19:44 设置高亮

38

主题

310

帖子

100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0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10: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联入门第二讲 对联的语言   尘封记忆撰

我们知道,对联作为与诗词一脉相承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语言具有高度精准,高度凝练,高度概括的特性。通常而言,一副好的对联,语言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语言的明白如话:
什么叫明白如话呢?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指,要能熟练使用语言来表达主题。在我多年的楹联教学当中,发现在学生的楹联作业里面,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作品,并不能清晰完整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经常会有词不达意或者是表意错误的情况出现。这种弊病多数出现在初学者的作品中。这个阶段的学生,因为刚刚接触对联,词汇量原本就比较匮乏,同时为了对仗,可供选择的词语就更少。而且对仗会比较死板,严格按照天对地,雨对风,生对死,有对无这些最基本的对仗法则写作,不敢越雷池一步。表现在作品上,就会呆板,生涩。
另一个方面是指,作品故作高深,用语古奥,过度修饰,往往让人读来云山雾罩,不知所云。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一些由中等水平向高等水平过渡期间的作者身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多因为随着视野的开阔,词汇的丰富,能力的提高,过度追求语言的华丽,急于达到前人的创作高度,而忽略了自身的积淀。是一种信心过分膨胀的表现。表现在文字上,就是浮躁。
针对第一种情况,我的建议是加大唐诗宋词的阅读量,尽快掌握用诗词的语言来表意。
针对第二种情况,我的建议是,多阅读古体诗。古风,歌行,汉乐府。充分体会那种删繁就简,文约意广的境界。比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语言的协调一致:

  我们知道,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会有自己时代的信息。大汉的浑厚苍茫,魏晋的文雅华丽,盛唐的宏大壮美。这些信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给读者,虽千百年而不曾失色。
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学习写作格律文学,比起古人来是有很大的难度的。难度何在?在于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区别上。我们在正常生活中,都是用现代汉语来相互交流。那么当我们创作对联作品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要学习和使用古汉语。然而即使是清代、民国的书面语言,也与今天的书面语言相去甚远。何况唐宋先秦的语言。
  那么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以何种语言来写作?
我个人以为。用哪一种语言都是可以的。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水平来决定。如果读经史子集这些先汉,先秦书籍比较多的,古汉语底蕴深厚,能够熟练自如使用文言的,就可以使用秦汉风格的语言来创作。如果偏好于唐诗宋词,自己的语言风格也与之接近,那就可以多运用唐宋风格的语言进行创作。如果是从清朝对联入手的,那么可以多阅读一些清代书籍,掌握清代书面语言的特点,写出具有清代风格的作品。如果古汉语底子很薄,也不妨使用现代汉语进行写作,现实中许多征联大家,都用现代汉语进行创作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这里要强调的是,不论以哪一种风格的语言进行写作,在同一副作品里,都要坚持始终,不能随意改变风格,改变语言的味道。不能使用半文半白,文白驳杂,甚至是“假古文”(我自己命名的,就是很多人自创的古文,山寨式古文)来进行写作。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就不会是一副好的作品,而是一锅大杂烩,珍珠翡翠白玉汤。经常有这种情况:一副很不错的作品,被几个不协调的词语给毁了,以至于味道全无。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谨记,在对联的创作中,在一副对联中,要始终保持语言的一致性。

三:语言的格调色彩:
  
我这里用了色彩这一个词语。在文学创作中,想把一件事情说清楚,是很容易做到的。想把一件事情声情并茂地讲述出来,并能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是很难做到的。能否做到这一点,也是匠人和作家的区别之一。
作品有欢快,悲伤,悠闲,凝重,轻灵,婉约,雄浑,委曲的区别。词语有褒义,贬义,中性的区别。而作品的风格,正是由一个一个词语,一句一句话赋予的。可以说,正是这些简简单单的词语,赋予了作品的风格,作品的色调,作品的灵魂。司空图用二十四品来品评诗歌。除却作者的艺术境界不说,单说作品的风格格调。无论是作者何等境界的立意,无论作者是何等水平的文学修养,无论作品多么缜密,疏野,绮丽,自然,悲慨,飘逸,旷达,流动。最终还是要靠一个一个词语来达成这一艺术效果。
  所以大家在平时阅读前人文学作品的时候,就要注意前人作品中,词语的色彩,哪一种风格的作品,适合用哪一种色彩的语言来创作。哪一种色彩的语言,适合创作哪一种风格的作品。汉语的词汇量的很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词语很多,使用的时候就要注意其中细微的差别。很多词义虽然意思差不多,但是色彩格调方面有很大的区别,是不能随意互换的。
  还有一点要着重提出的是,在同一副作品中,词语的选择,要与作品的主题保持一致。一定要保持整副作品中词语格调色彩的一致性。不能混乱。色彩混乱的词语集合在一起,写出的作品无疑会纠结凌乱,自我矛盾。这一点在长联的写作中,尤其要重视。



四:词语在诗词联赋作品中的特殊含义:

我们要知道,在几千年的艺术创作中,有很多词语,是被历代文人赋予了特殊,特定含义的。在实际写作中,一定要掌握这一点。不然会闹出笑话的。
这里我简单地列举出一些常见的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以供大家参考: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比如王昌龄作品《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月: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例子很多“春江花月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柳: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代表诗句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扬柳岸晓风残月”。
4、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虞世南的“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5,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6,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7,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林林总总,还有很多,竹,草木,梅花,兰花,长亭,南浦,羌笛,杜鹃,锦瑟,鸿雁等等,需要大家自己去收集整理。我们经常说,诗的语言,那么这些特定词语,就是诗的语言的一个主要特征。 用长亭写离别,用梅花写高洁。。。。熟知了这些,对阅读理解前人作品,对自己的对联创作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这一讲我们简单讲述了对联的语言。这些是写作的材料。如何利用这些材料来创作出优秀的楹联作品呢?在下一讲会讲解一些对联创作的基本技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310

帖子

100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0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10: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华风云 于 2016-2-23 06:43 编辑

成联入门第三讲 如何切入主题  尘封记忆撰

前两讲我们讲了成联创作的基本步骤和成联创作中语言的特点和要求。这就好比盖房子,我们已经有了基本的草图和基本的材料,接下来就是怎样开始动工。怎样挖这第一锹土,从什么地方开挖。这就是切入主题。


习惯上我们根据长度,把对联分作 短联,中等长度联,还有长联三种。学术界也没有严格的定义。

大致上我们把单比11字以下的对联叫做短联。单比11-25左右字数的对联叫中等长度对联。更多字数的就是长联了。


一:短联的切入:


短联因为字数少,铺排的空间也小,所以一般都会采取直入主题的写法,但是还是有些细微的妙处需要注意。

比如陶濬宣题东湖联     

此是山阴道上;

如来西子湖头。

上联实写,下联做比。没有铺排和渲染。

再如徐琪题三潭印月:

孤屿春回,许与梅花为伍;

寒潭秋静,邀来月影成三。

起句直入场景,无需更多笔墨,直接切入主题,结句也无需过渡,直接用起句的 “春回”二字借题发挥,既直接描写了人在梅花中徜徉的乐趣,又借梅花抒发了高洁的情操。

下联起句也是同样。截取秋季清凉孤寂的场景,用以引出后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既切了月字,又暗含了印字。同时体现了作者孤傲清高的旨趣。

这里的起句,粗看来只是在写风景,事实上取景是在为抒情而取景,是为了顺利自然地引出下文。不仅仅是为写景而写景。那么这种切入就担负有两种使命:状景,铺垫。

还有一种切题手法是值得注意的。请看赵藩题景风阁:     

景行惟贤,当立最高处;

风励薄俗,所争没世名。

这里直接采用了嵌字的手法。鹤顶格嵌了景风阁的名字。并由名字引申开来,联想发散,引导出后续文字。高屋建瓴,破空而来直抒胸臆。既对所题写的楼阁名字作了更深层次的阐述,又顺势抒发了作者的高远情怀。

再有顾景星题黄鹤楼联:

鹤舞关河动;

云飞楚塞长。

虽然不是嵌名联,但是也是从景点的名字以及传说中的“鹤”字,作为切入点顺势成文,举重若轻,毫不着力。得简练雄浑之妙。

总结一下,短联的切入简明扼要,不做过多纠缠,大部分是直入主题。一小部分虽然略作铺排,但是也会在句内留下线索,以便于结语的生发。


二:中等长度对联的切入:

中等长度对联,会有三到四个分句,字数也够多,回旋的空间也大,起承转合的手段也可以任意使用了。这也是中等长度对联作品数量最多的原因。切入的方法角度也相对灵活了。虚切,实切,景切,事切,可以起笔的角度和方法都很丰富。

赠贾汉复联 前 人

未闻安石弃东山,公能不有斯园,贤于古人远矣;

漫说少陵开广厦,彼仅徒怀此愿,较之今日何如。

这个对联有一个背景。贾汉复在北京有一处园子。他把这处园子送出去了,改做山西人的会馆。这个对联就是为贾先生这种行为进行褒扬而写的。他的对联根本没有对园林的景色,对贾先生赠园子这件事情进行描写。而是别出机杼。不是说园子吗?那就找两个园子来对比一下:谢安石有园子啊,高卧东山的园子。谢安石有贤名啊,“安石不出,奈苍生何?”。可是也没听说谢安把园子送人了嘛。这样一比较,自然是水到渠成,贤于古人远矣! 这就是用事切入。用前人的事情来做一下对比,无需太多笔墨,境界全出。 下联又找到了一个比谢安更有名气的人,杜甫杜少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也只是想想而已,而今天贾先生做到了。这种赞美的规格和手段是极其高明的。


图书馆 前 人

地接南园,看苍翠成林,疑身到六桥三竺;

天开东壁,聚丹黄满架,此中有百宋千元。


这个联就是以景切入。从图书馆的地理位置入手。上联写远景,广角镜头。图书馆在什么地方呢?有什么景色呢?广州的一个图书馆,知道的人未必很多,这时候前面景物的描写就起到了作用,用大家比较熟悉的杭州六桥三竺来做一下对比,读者就会觉得很信服,对比也起到了相应的抬高所描写景观的作用。如果没有起句以及中间分句的描写,那么结语就会显得很突兀,没有说服力。下联是近景,聚焦于图书馆内部,通过前面两句对图书馆内部藏书场景的描写,顺理成章引出了结句。 这些都是以景切入的妙处。


东坡祠 前人

我久住西湖,晴好雨奇,曾向春堤吟柳色;

公连渡东海,朱崖儋耳,何如此地近梅花。

这个对联是典型的以实写切入。起句实话实说,我久住西湖,这是事实。写这句的用意何在呢?就在于,第一,用西湖把自己与苏东坡联系起来。第二,既然是久住西湖,那么在一位久住西湖的人眼中的西湖是个什么样子呢?我都在西湖浏览过那些景色呢?于是后分句自然跟进,描写西湖景色,借着化用苏轼的诗句,借着苏堤柳色,又可以顺势引出下联的起句。同样,下联苏东坡连渡东海也是事实。那么就要接下来写,苏东坡都到过哪里?到过的那些地方,与西湖有什么异同?借着苏东坡的足迹,再与西湖做比,很巧妙地又转回西湖。

实写切入的好处在于,可以方便接下来的话事。


挽唐继尧联 前人

思量君去甚佳,撒手迳行,永与世人消积愤;

太息吾言不纳,私心自用,甘为群小送残终。

这是一个虚笔切入的对联。思量,是心中所想,没有依据的事情。那么为什么要用一个虚笔来切入呢?就是要故作姿态,吸引眼球,让读者有看下去的欲望。别人写挽联都是悲悲切切,凄凄惨惨。那么作者用一个有别于常理的起句,接下来必然会给出一个合乎于情理的答案来。因为作者根本就是在借挽联来谴责逝者。那么非常之立意,也必将由非常之手段来表达。

虚切的手法会让人耳目一新。但是起于虚笔,必定要有足够的实笔来支撑。否则就会气势全无。


三:长联的切入方法

对联长了,字数多了,内容丰富了,如果起句不能有效约束,那么接下来的联语就会散乱,气脉就会阻塞,整联飘忽游移,难以成篇。所以通常而言,长联的起句会是一个总纲,决定单比内句子的总体方向,有效约束后面的内容,与结句遥相呼应。

望江楼楹联:

压江流以扶地脉,远瞩高瞻,则见玉垒云开,峨眉月朗,夔门日射,剑阁烟消,郁郁葱葱,助全蜀山川钟灵毓秀;

临井络而焕人文,闳中肆外,当如长卿赋丽,太白诗豪,坡老词雄,南轩学正,麟麟炳炳,为西川俊杰播美扬修。

这种长联,上下联的角度都是很明确的,比如这联,上写山川秀美,下写人文鼎盛。 那么起句切入也都很直截了当,破题直入。写的是什么就用什么来切题。写地理,那么起句就总揽形势,直说地理,给后续句子定下基调,不能随意飘移。而且这样还嫌不足,结语也要尽力扣回到起句的地理上面来收拾停当,干净利落。下联也是一样道理,以人文总揽,贯穿始终。


当然,也有起句不作约束,直接铺排而入的。

邓琰题璧山书屋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此联起句就利用一系列的景观排比,先声夺人,一贯直下。这需要相当程度的文字掌控能力。能够确保行文不偏不倚。在结语处再做收束整理。我曾经模仿这种切入方式写过一个对联:

浔阳楼

白少傅悲歌一曲,苏学士题书三字,宋押司图壁几行,醉眼望飘蓬,各有襟怀抒块垒;

扬子江东去无涯,匡庐山独峙千寻,湓浦月空悬万古,长风激流水,忽看天地笼烟云。

感觉比用总纲方式切入的写法灵动一些。


邛崃卓文君井联

君不见豪富王孙,货殖传中添得几行香史,停车寻故迹,问何处美人芳草,空留断井斜阳,

天涯知己本难逢,最堪怜绿绮传情,白头兴怨;

我亦是倦游司马,临邛道上惹来多少闲愁,把酒倚栏杆,叹当年名士风流,消尽茂林秋雨,

从古文章憎命达,再休说长门卖赋,封禅遗书。

此联起句则绝类李太白之《将进酒》。如讲故事一般,切入主题,娓娓道来,递进转合,别有韵味。


总体来说,对联的切入角度很多,一般是根据对联的长短以及内容需求而决定了切入方式。每一种方式都各有利弊,没有最好的方式,只有最合适的方式。写对联是一个通盘考虑的过程。所有的一切,包括起句切入,事实上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都是为主题服务。而切入的角度和方向,则直接决定了后续的走向,决定了能否顺利铺排,能否顺利递转,能否顺利收宫振起。甚至可以说,一副作品的优劣,是在写下起句的时候就决定了的。所以,切入的方式方法,在一副对联里尤为重要。


当然,文心九曲,原无定法。全无法则无规矩,全信法则不如无法。还望大家参读前人楹联作品,仔细揣摩。也可从前人诗词中寻获灵感。偶有所得,想来亦是乐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310

帖子

100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0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10: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华风云 于 2016-2-26 20:14 编辑

成联入门 第四讲  对联的起承转合  尘封记忆撰

诗词是有起承转合的。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起承转合之间 的关系,起中有合,合中有起,这是 首尾呼应,而承与转皆兼顾起合,这是上下勾连,一脉相承。所以四者之间 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

那么对联与诗词一脉相承,创作过程中有没有起承转合的应用呢?答案是有的。但是对联只有两行,长短不一。所以在一些中短对联中,起承转合体现得不是那么明确,或者说,很多对联只是具有起承转合的部分技法,有别于诗词的体例完备。

文似看山喜不平。一副舒缓平直没有起伏的作品是不会产生文字以外的张力合力的。所以在行文过程中,稍微长一点的对联,都必不可少地会运用一些转折递进收束生发的技法。

下面我们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分析一下对联中起承转合的技法。


一 短联:

门对 前 人

大文章无用处;

古乐府有馀音。


书斋联 金圣叹

真读书人天下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这是短联很常见的一种写法。上联起句立论,下联一转,独辟蹊径,荡开空间。一起一转之间,对比强烈,张力十足。在对联中叫做反对。


祠云陶洞 傅 山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这是短联的另一种写法。上联起句切题,下联继续对应铺排。彰显上联未尽之意。通常句尾是全联亮点,会有境界上的提升。在对联中叫做正对。



题歌台 李 渔

休萦俗事催霜鬓;

且制新歌付雪儿。


这又是一种写法。上联破题意犹未尽,下联紧接上联而来,上下联密不可拆,起承一体。在对联中叫做流水对。


韩愈祠 彭定球

进学解成,闲官一席曾三仕;

起衰力任,钜制千秋本六经。


这个对联,就基本具备了起承转合的完整技法。四句联语,起承转合,各有分工。对联也显得中正大气,醇和得体。


题今又园 前 人

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市里;

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


此联也是技法完备的一个例子。


通常,在短联中,受篇幅限制,很难做到完整的起承转合。而且,短联的技法更类似于诗。是上下联合在一起来完成起承转合的。


二,中长联:


中长联的篇幅更长,字数更多,已经完全具备了使用起承转合技法的空间了。中长联的技法类似于词的上下阙。上下联各自为政,互不干涉。各自采用各自的起承转合,很少会混在一起。



挽郑成功 玄 烨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四镇:南明福王时设于江北的四个抗清据点,由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分守。两岛:金门和厦门岛。屯师:驻守军队以抗清。


这是一个三句联。四镇多二心,这是一个实笔正起,点名南明当时的局势。然后第二句,承转一体,既承接上句的抗清局势,又顺势转到郑成功的两岛上面来,有别于前面所说的四镇。最后一句关合总结,明揭题旨。则郑成功的精忠勇武跃然纸上。

下联另换角度。诸王无寸土,这也是一个实写起笔。然后第二句,既然前面说到领土,那么顺势承接,郑成功是有别于诸王的,他占据台湾岛啊。人无我有。一隅抗志,四个字担负承转的职责。尾句由此生发而来,更做提升,海外孤忠。这四个字由敌人的最大首领笔下写出,真千古殊荣。

上联由多二心,结到争半壁。下联由无寸土,结到有孤忠。这正是起合的互扣之法。行文脉络清晰,逻辑性极强。


自 挽 翁 照

园地久荒芜,纵然嘉木成荫,争似我孤怀落落;

诗文多失散,若有良朋问稿,只道他妙手空空。


此联起句,是以景切题。园地荒芜,第二句是承转之用,既承接上句的园地顺势写出佳木成荫,又用了纵然两个字做转,直接生发出结语 孤怀落落,同时孤怀落落又扣回到起句的 荒芜二字。

下联是以事切题,颇有自嘲意味。第二句承诗文而来,展开联想,如果朋友来要文稿怎么办啊?第三句就此作答,只好告诉他老夫是妙手空空,一无所有了。所有语言都是顺势展开,毫无生涩违和的感觉,自然流畅。最后用空空对应了起句的散落。


千佛阁 前 人

登斯楼危乎危哉,敢存妄想焉有妄为,能这般面壁十年,入定便成尊者相;

至此处高则高矣,切莫自矜也休自喜,忘不得悬崖万丈,临深长抱惕然心。


此联上下比,分别取李白的“危楼高百尺”和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诗句而立意。各自扣住一个“危”字和一个“高”字。

上比起句直写其危,二句则承接起句的“危”字而来,人来此悬崖峭壁之上,心中作何感想?或许有妄想,决不可有妄为。让人信服。到了第三句忽然一转,人皆以此为险地,竟然有人可以在这种地方能够面壁十年,那么这个人坚守本心不为外物所动的境界,能够达到何种程度?尾句以此作结“入定便成尊者相”既实切了佛家圣境,又以尊者像来回扣起句,更加生动地验证了这一个“险”字。

下联技法与上联相同。


大家有时间不妨多多阅读前人联作,以起承转合之法意义验证,必当有所启发。


这一讲简略讲解了对联写作中的起合之法。大致说来,有这么几个要点需要注意: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顺畅为妙,承后之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迂回曲折,才是上乘;合即结尾,或明揭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人遐想,以有力取胜。


但是这一讲的目的不在于具体讲述详尽的起承转合之法,而是要说明一个问题,一个大家平素不太注意的问题:对联中各分句之间的关系。

很多时候,大家的联作被评为“凑字”。什么意思呢,就是对联中的句子没有按照起承转合的方法来展开。或是前后句关系凌乱,或是各分句之间相互独立,各言其事。联语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对联的句子,是一句一句硬憋出来,硬凑出来的。没有按照起句切题,承接铺排,转接提升,生发振起这个规律来进行创作。不明白对联中,每一个分句与前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气脉流转。写出的作品,或是瘦硬干瘪,或是松散凌乱。


经过这一讲,大家至少要明白,对联的每一句,每一字,都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通过起承转合为游丝纽带,互为关联,互为因果,因此产生合力,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大家在以后的写作中,需要问自己一句,我为什么要写这一句,这一句在整联中有什么作用。我为什么要用这个转折递进的词语,这个词语在整联中会起到什么作用。比方说,我在创作中,妙手偶得,有了一个可以作为中间分句的句子,那么就要想到,什么样的起句,才能引出我这个妙手偶得的中间分句。我这个中间分句又能够生发出什么样的结句来。 逐步养成把每一个句子都放在作品的整体中进行通盘考虑的创作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310

帖子

100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09

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论坛元老中级会员注册会员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10: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预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蜀ICP备2021028321号-1|小渔村文学论坛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309号

法律顾问:王焕文律师(静飘) 葛全中律师 广东威纳氏律师事务所

GMT+8, 2025-7-23 14:35 , Processed in 0.05933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