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丝雨 于 2020-3-23 13:27 编辑
小渔村国学多项集训班H29-丝雨作业汇总 ================================================= 国学集训班H29丝雨学前渔舟姐姐布置红地毯三首考核作业
1、七绝-登高 秋抹霜痕菊绽香,孤身岭上对斜阳。
无情最是东流水,逝去青春屡屡伤。
丝雨
2019年1月22日 2、七绝-望月 孤身十载北疆留,细草芳微曲径幽。
今夜又逢三五月,无端寂寞惹人愁。
丝雨
2019年1月22日
3、七绝-向日葵
独领风骚飒爽姿,初心不改日争随。 狂风暴雨从无惧,腹有诗书醉者谁?
丝雨
2019年1月22日
评我者:梦落花、诗酒、青狼、水墨江南、水云衣、俯视苍穹
我评者:瓶子、银狐、诗酒、梦落花、兰君子 ============================================= 小渔村国学班三少爷的微笑老师授课对联 H29丝雨第一讲作业 1、本节课你的学习收获是什么?写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三少老师讲了风景对联创作三步法,从立意思维、组织背景材料、馔写具体到最后一步完成。讲义详尽细致,通俗易懂,例句和析联对照分明 ,看后自已照着去做既可。感受至深的是对联的几个要点切入点、修辞点、语言点要重点掌握。由于平时学习时间不足词汇量少,没有新意,对联思路有待于进一步拓宽。 2、认真学习讲义按照作业要求写 风景成联题 醉翁亭,句式不限制。 坐守滁州, 眼见人生多少事 ,问谁曾醉(丝雨) 静听酿泉, 心存世态古今情 ,为我痴狂(丝雨) 评我者:M37红尘幽梦 、F6九天懒闻、诗酒、楚留香、莫愁。 我评者:F36楚留香、M37红尘幽梦 、诗酒、莫愁、F7萧月 ================================================= 小渔村国学班三少爷的微笑老师授课对联 H29丝雨第二讲作业 1,本节课你的学习收获是什么?写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本讲三少老师讲了《从沧浪亭记来谈七言成联的创作》,知道沧浪亭在苏州,属于名胜古迹。 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 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 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沧浪亭近水, 周围种有柳桃荷竹兰等。通过查资料得知此亭其占地面积1.08公顷,是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代园林。 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齐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现在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么美的亭子要用学过的知识去试题作联,因为从未题过联感觉摸不清头脑不知从何下手,三少老师教我们词句的 组成需要注意的是 自然 生动 鲜明 比拟 ,先以形式美来组织,再来考虑意境美的感觉。尽量作到如诗如词如画。 七言成联的重点是贴切。妥当切题。又列举很多例联,还有老师自已的成联,这种教学方式易懂好学。 但我做起来就难了,循序渐进吧。懂得了写作一幅七言成联的步骤是语言组织、立意构成、选择形式、注意贴切。 2,认真学习讲义按照作业要求写一副七言成联,沧浪亭。 题沧浪亭 (1) 古木参天擎晚照 丝风问柳醉沧浪 (2) 古木回廊连碧水 青山怪石并东风 评我者:H17水云衣 、M06鱼、 H21意海可渡、 B29左耳 、D19一抹微云、D28石桥月 我评者:A28去随风、C19慕夏、D28石桥月、D29龙在天涯、H17水云衣、陈云 ================================================= 小渔村国学班三少爷的微笑老师授课对联 H29丝雨第三讲作业 1、本节课你的学习收获是什么?写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此讲我们学习了《从七言浅谈山居成联的十种写法》感受至深。收获是知道了山居成联的十种写法, 知识面在拓宽,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尝试。 (1)直抒胸臆 顾名思义,就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借于山水之语,或直接喷发情感。 (2)比拟拟人 看好对象,比作相关的事物或人, (3)白描手法 这类就是纯风景的描写,几乎不带人物思想的主观性,很客观的临摹。 (4)虚实相间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5)融情于景 和直抒胸臆有所不同,这类的作品是借助山水事物来衬托自己的情感. (6) 画意诗意 就是画意的感觉,诗意的感觉. (7) 夸张想象 通过联想丰富,来满足文学的张力,这叫放得开似的思想。 (8) 自然抱朴得山水之真谛,不作其他想, (9) 欲扬先抑先给前面的语句设定调调,也就是为了拔高全联, (10) 综合感觉 自由的发挥,不在乎具体手法的运用,而是很真实,有思想的一种方式. 山居成联侧重于个人养性修身,种种凡尘块垒,可以在山水之间放松洗涤。同时又注重性情, 看个人的感觉。 2、按作业要求写二幅七言山居成联 山居 (1) 且放功名寻雅境 但留山水醉清风 (2) 岭上浮云轻入梦 门前翠柳慢摇春 评我者:E15冰凝儿、H36瓶子、H01水墨江南、M27诗汀娜、H07龙之传人 我评者:E6九天懒阅、C19慕夏、E-30柳思谋、G13桂子、A28去随风 ================================================= 小渔村国学班三少爷的微笑老师授课对联 H29丝雨第四讲作业 1、本节课你的学习收获是什么?写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此讲三少微笑老师讲了风景成联-亭台楼阁的写作,听后感受至深。 懂得了亭台楼阁风景联的一些写作方法。 (一)平行法 写作思路为:将风景名字一分为二,比如 醉翁亭 ,上联可以写醉翁,下联可以写亭, 使得上下联形成两条平行主线,可以不用交叉。 (二)七言法 七言法要求字句有精神,有意境,有诗意,有画面,有词境,最主要的是有思想。这样给人耳目 一新或自然而然接受。 (三)摘句法 就是在写风景亭台楼阁的时候,可以适当摘用或化用前人的句子,使得更切更雅,更古香古色, 读来如前人手笔所出。 (四)设问法 通过设问的语气,来增加联语的力度或思想角度的转换。通过设问来作前缀,通过回答来做铺展, 由此展开的文学笔法。 (五)典故法 就是风景与人文历史典故融为一体的写作方式,这样读起来的亭台楼阁,更有沉淀的味道,更厚重,有回味。 (六)压笔法 通常其句子的位置是在一幅成联的结尾当中,所以老师命名为压笔法。 2、认真学习讲义按照作业要求写风景成联,镇海楼。句式不限制,方法不限制。 题镇海楼 稳坐龙岗 一眼羊城多胜景 长依海水 几番风雨好春光 我评者: H32飘渺峰、H31仙子、K17白发魔女、F27戈平、E30柳思谋、M05凌风水云衣 评我者:快乐蝴蝶老师、E30柳思谋、K17白发魔女、H32飘渺峰、G21迷茫、H01水墨江南、三少微笑老师 ================================================= 小渔村国学班三少爷的微笑老师授课对联 H29丝雨第五讲作业 1、本节课你的学习收获是什么?写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五课三少的微笑老师讲了如何写女性人物的对联,学后受益匪浅。这个成联以前都没有接触过, 感觉非常之难,按照老师讲的几点去思考,胸中才有了思路和意境。老师讲得太好了。 一是用优美的语言去赞扬女性,把女性勾勒如画。这样就是从单纯的文学意象去描写,少了历史事实的枯燥, 而多了女性温柔的一面。 二是用一定的历史事实加强女性人物的形象,从而进行阐述表达。这样的联读来有一定的历史文学品味,
虽然少了外形的描写,却多了份内心的勾勒。 三是用抒情的方式,撇开历史的评价,而是从女性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这样写的好处是从情感上更容易精准 表达出一个女性的特点,读来情思摇曳,不禁同怀。 四是带有议论性的语言,这样更容易给人肯定的语气,从而还原历史或还原心境。如此一来,看待女性的角 度有不同,给出的形象亦有不同。这样的方式通常是描写中带有议论总结。 还要注意写女性人物的时候,用笔一定轻柔些,表达一定温柔些,议论也是点到即止。通常写女性人物,我们 读来的时候,是如一幅好画,一首小诗,一首清词。 2、成联题李清照 题李清照 冷冷清清 风弹寂寞怜花瘦 寻寻觅觅 月诉相思恨酒残 评我者:三少的微笑老师、快乐蝴蝶老师、H21意海问渡、H01水墨江南、D06哈达山人、F36楚留香 我评者:h21水云衣、H10飞舞、H25烟雨凭舟、K19阳光乔、M09静侯佳音、H11雁儿、 ================================================= 小渔村国学班三少爷的微笑老师授课对联 H29丝雨第六讲作业 一、本节课你的学习收获是什么?写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三少爷的微笑老师讲了人物楹联创作,明白了如下创作方法: 1.勾勒法 何谓勾勒,如画法一笔轻描,勾勒出人物的肖像,并使得其有风神。勾勒法有直勾勒,曲勾勒两种方法。 2.引用法 引用法很好理解,就是直接引用前人诗词作品句子,由此更直接形象,更切入人物内心。这种手法就是如同 人物风骨已在,我们写作只是给其穿上诗衣。引用法有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3.衬托法 衬托法就是古人常说的拉人作衬。此法多为历史典故的多。比如要写这个人物有其性情风骨类似的朋友或名 家之类的,拿来衬托其身份,谓当得起。 4.集词法 这个最讲究的是原汁原味的用诗人或词人的作品去阐述,就是对人物的最好注释,或形象描写。就是人物的 自言自语似的。 二、题李白,句式不限制 题李白 李花岭上千年白 瀑布川前万代吟 我评者:H06-昨昌至今、H17-水云衣、H20-轩中听雨、D06-哈达山人、K08欧阳 评我者:三少微笑老师、K08欧阳、H20-轩中听雨、F23-侠骨柔情、D06-哈达山人、楚留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