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答:
1、王昌龄《诗格》内容笔记:
调声。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即生其意。头边廿字一管亦得。六十、七十、百字诗,廿字一管,即生其意。语不用合帖,须直道天真,宛媚为上。且须识一切题目义最要,立文多用其意,须令左穿右穴,不可拘捡。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律调其言,言无相妨。以字轻重清浊间之须稳。至如有轻重者,有轻中重,重中轻,当韵之即见。十七势。诗有学古今势一十七种:直把入作势;都商量入作势;直树一句,第二句入作势;直树两句,第三句入作势;直树三句,第四句入作势;比兴入作势;谜比势;下句拂上句势;感兴势;含思落句势;相分明势;一句中分势;一句直比势;生杀回薄势;理入景势;景入理势;心期落句势。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论文意。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诗有三思。生思、感思、取思。诗有三不。不深则不精、不奇则不新、不正则不雅。起首入兴体十四。感时入兴;引古入兴;犯势入兴;先衣带,后叙事入兴;先叙事,后衣带入兴;叙事入兴;直入比兴;直入兴;托兴入兴;把情入兴;把声入兴;景物入兴;曰景物兼意入兴;日怨调入兴。常用体十四。藏锋体;曲存体;立节体;褒贬体;赋体;问益体;象外语体;象外比体;入景体;景入理体;紧体;因小用大体;诗辨歌体;一四团句体。落句体七。言志;劝勉;引古;含思;叹美;抱比;怨调。诗有三宗旨。立意、有以、兴寄。诗有五趣向。高格、古雅、闲逸、幽深、神仙。诗有语势。好势、通势、烂势。势对例。势对、疏对、意对、句对、偏对。诗有六式。渊雅、不难、不辛苦、饱腹、用事、一管搏意。诗有六贵例。贵杰起、贵直意、贵穿穴、贵挽打、贵出意、贵心意。诗有五用例。用字、用形、用气、用势、用神。诗有六病例。龃龉病、长撷腰病、长解镫病、丛杂病、形迹病、反语病。句有三例。一句见意;两句见意;四句见意。诗有二格。诗意高谓之格高,意下谓之格下。犯病八格。支离病、缺偶病、落节病、丛木病、相反病、相重病、侧对病、声对病。诗有九格。重叠用事;上句立兴,下句是意格;上句立兴,下句是比格;上句体物,下句状成格;上句体时,下句状成格;上句体事,下句意成格;句中比物成意格;句中叠语格;句中轻重错谬格。诗有三得。得趣、得理、得势。
2、释皎然《诗式》内容笔记:
明势。明作用。明四声。诗有四不。诗有四深。诗有二要。诗有二废。诗有四离。诗有六迷。诗有六至。诗有七德德,一作得。诗有五格。李少卿并古诗十九首。邺中集。文章宗旨。用事。语似用事义非用事。取境。重意诗例。跌宕格二品:越俗、骇俗。淈没格一品:淡俗。调笑格一品:戏俗。对句不对句。三不同语意势:偷语、偷意、偷势。品藻。辨体有一十九字:高、逸、贞、忠、节、志、气、情、思、德、诫、閒、达、悲、怨、意、力、静、远。
3、释空海《文镜秘府论》笔记:
调四声谱。调声。诗章中用声法式。八种韵。四声论。十七势。十五例。十体。六义。八阶。六志。九意。论对。二十九种对。《笔劄》七种言句例。论文意。论人。论体。定位。集论。论病。文二十八种病。文笔十病得失。论对属。帝德录。
二题答:
一、“格律”是一个整体,是对古代诗歌形式规制的限定,“格律诗”也就自然是指具备这种规制的诗歌。唐代对这种诗歌形式称之为“今体诗”,没有格律诗之说,但却有”格诗“”律诗“之说,也有”格律“一词。最早使用“格律”一词的是白居易。把白居易的诗歌分为两类,一类曰“格诗”,一类曰“律诗”,前者包括古风、歌行、乐府等古体诗,后者包括律诗绝句等今体诗,在元白看来,“格律”是指两种不同的诗歌形式,即古体诗和今体诗,与我们现在所讲的“格律”不是同一个概念,“格律诗”与“今体诗、近体诗”也并非是同一个概念。在中晚唐时期,“律诗”与“格诗”是古体和近体之别。
二、唐代显然已经出现了“律诗”这个概念,为什么后来又出现了“格律诗”这个概念?
1、之所以后代用“格律诗”代替“律诗”来命名近体诗,可能也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虑,律,当然是指形式规制,格,或许更多的是内容、风格方面的考虑。格律诗,就从内容和形式上更完整地体现了唐代诗歌变革的实质。
2、唐代有不少关于诗歌理论的著作流传,比较著名的有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佚名的《全唐五代诗格》等。这些著作在谈论所谓“诗格”时,着重谈论的都是诗歌尤其是格律诗的创作方法(当然也包括起承转合)。“格律诗”,既包含了形式规制,也包含了创作方法,不仅要讲究平仄声律,也要讲究创作手法。
3、“起承转合”并非是格律诗创作的唯一的谋篇布局方法。
三、“出格”,是诗风的求变,而不是指今体诗“出律”,是指从内容和风格上的变化与突破。一首格律诗不符合平仄要求时,正确的说法是“出律”。
三题答:
一、五言八句,压平声韵并一韵到底,平仄不合律诗要求。选5首。
1.杜甫 夜雨
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
野凉侵闭户,江满带维舟。
通籍恨多病,为郎忝薄游。
天寒出巫峡,醉别仲宣楼。
2. 杜甫 春远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3.韩愈 闲游二首(之一)
雨后来更好,绕池遍青青。
柳花闲度竹,菱叶故穿萍。
独坐殊未厌,孤斟讵能醒。
持竿至日暮,幽咏欲谁听。
4.白居易 凉夜有怀
念别感时节,早蛩闻一声。
风帘夜凉入,露簟秋意生。
灯尽梦初罢,月斜天未明。
暗凝无限思,起傍药阑行。
5.王维游李山人所居因题屋壁
世上皆如梦,狂来止自歌。
问年松树老,有地竹林多。
药倩韩康卖,门容尚子过。
翻嫌枕席上,无那白云何。
二、五言八句,压平声韵并一韵到底,平仄完全符合律诗要求。选5首。
1.贾岛 送觉兴上人归中条山兼谒河中李司空
又忆西岩寺,秦原草白时。
山寻樵径上,人到雪房迟。
暮磬潭泉冻,荒林野烧移。
闻师新译偈,说拟对旌麾。
2.张籍 寒食后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
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
纱带生难结,铜钗重易垂。
斩新衣著尽,还似去年时。
3.孟浩然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4.王勃 重别薛华
明月沉珠浦,风飘渥锦川。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柏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5.李白 金陵三首(之三)
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
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三、全诗没有对仗联的选5首。
1.孟浩然 洛中送奚三还扬州
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
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
予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
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
2.柳宗元 酬贾鹏山人郡内新栽松寓兴见赠二首(之一)
芳朽自为别,无心乃玄功。
夭夭日放花,荣耀将安穷。
青松遗涧底,擢莳兹庭中。
积雪表明秀,寒花助葱茏。
3.贾岛 赠弘泉上人
洗足下蓝岭,古师精进同。
心知溪卉长,居此玉林空。
西殿宵灯磬,东林曙雨风。
旧峰邻太白,石座雨苔濛。
4.李峤 送崔主簿赴沧州
紫陌追随日,青门相见时。
宦游从此去,离别几年期。
芳桂尊中酒,幽兰下调词。
他乡有明月,千里照相思。
5.李颀 留别王卢二拾遗
此别不可道,此心当报谁。
春风灞水上,饮马桃花时。
误作好文士,只令游宦迟。
留书下朝客,我有故山期。
四、全诗只有一个对仗联的选3~5首。
1.李白 长信宫(一作长信怨)
月皎昭阳殿,霜清长信宫。
天行乘玉辇,飞燕与君同。
别有欢娱处,承恩乐未穷。
谁怜团扇妾,独坐怨秋风。
2.杜甫 雨晴(一作秋霁)
天水秋云薄,从西万里风。
今朝好晴景,久雨不妨农。
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
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
3.韦应物 开元观怀旧,寄李二、韩二、裴四兼呈崔郎中、严家令
宿昔清都燕,分散各西东。
车马行迹在,霜雪竹林空。
方轸故物念,谁复一樽同。
聊披道书暇,还此听松风。
4.钱起 銮驾避狄岁寄别韩云卿
白发壮心死,愁看国步移。
关山惨无色,亲爱忽惊离。
影绝龙分剑,声哀鸟恋枝。
茫茫云海外,相忆不相知。
5.戴叔伦 海上别薛舟
行旅悲摇落,风波厌别离。
客程秋草远,心事故人知。
暮鸟翻江岸,征徒起路岐。
自应无定所,还似欲相随。
五、首联对仗的选2首。
1.杜甫 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得峰字)
苒苒谷中寺,娟娟林表峰。
阑干上处远,结构坐来重。
骑马行春径,衣冠起晚钟。
云门青寂寂,此别惜相从。
2.沈佺期 奉和圣制同皇太子游慈恩寺应制
肃肃莲花界,荧荧贝叶宫。
金人来梦里,白马出城中。
涌塔初从地,焚香欲遍空。
天歌应春籥,非是为春风。
3.张九龄 郡江南上别孙侍御
云嶂天涯尽,川途海县穷。
何言此地僻,忽与故人同。
身负邦君弩,情纡御史骢。
王程不我驻,离思逐秋风。
4.李峤 天官崔侍郎夫人吴氏挽歌
宠服当年盛,芳魂此地穷。
剑飞龙匣在,人去鹊巢空。
簟怆孤生竹,琴哀半死桐。
唯当青史上,千载仰嫔风。
5.孟浩然 田家元日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六、这些作品的作者以及创作的时间上有什么较明显的特征:
南齐永明年间,“
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
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四杰”之后,
陈子昂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
李白、
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
孟浩然和
王维为代表的
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
边塞诗人,他们中的
高适和
岑参取得成就最高,
王昌龄、
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
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
新乐府运动。
元稹、
张籍、
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这就是
韩愈、
孟郊、
李贺等人。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
杜牧、
李商隐。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所以,“格律”是随着“格律诗”的发展逐步成型并完善的,早期、中期作品不合格律各式者甚多,到中期至晚期不合格律者较少。
四题答:
词本来是古代的歌词,是配上音乐供人歌唱的,在晚唐、五代称为“曲词”或“曲子词”。词和乐府诗相似,来自民间文学。当它登上文坛的时候,正值近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代,受近体诗的影响,使这一文学体裁引进了格律的规范。后来歌曲的乐谱逐渐失传,词也就跟音乐脱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意思是诗的余绪。王力给词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词脱离音乐以后,虽然原来的唱腔一般已无法掌握,但仍保留着同歌曲结合在一起的字面格式和特殊的格律规范。不同曲调的歌词,它的段数、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和对仗都有不同的格式。
近体诗是格律诗,词则具有更高级、更复杂、变化更多的格律。近体诗的句子只有五言、七言两种,词的句子从一个字到十一个字。近体诗的格式,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各有四种(排律是律诗格式的延长,故不另计),合起来不过十六种,词则有上千种。但不论变化多大,词的绝大部分句子(三字以上),都是律句,即在近体诗五言或七言四种句式上增增减减;还有极少数特定的句子是拗句。你只有掌握了平仄,才能识别哪是律句,哪是拗句,学会“按谱填词”。
某些词调,相邻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还要求对仗。它的对仗多数与近体诗相同——两句同一位置上的字,词性相同,平仄相反;有的词性相同,平仄也相同;有的还容许同字相对。
词押韵不像近体诗那样严格,邻韵可以通押,但是比近体诗复杂。近体诗一律平声押韵。词有的平声押韵,如《水调歌头》、《沁园春》等;有的仄声押韵,如《蝶恋花》、《念奴娇》等;有的平仄韵转换押,如《菩萨蛮》、《减字木兰花》等;有的平仄韵通叶体,如《西江月》、《醉翁操》等;还有平仄韵错落体,如《相见欢》、《诉衷情》等。凡仄声押韵的,上声和去声可以通押,而上声、去声绝不可与入声通押。
因此不需要也没有格律词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