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11-14 23:57: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素颜君第十三讲作业帖
一.问答题:
1.什么样的是复合式合成词,有几种,请举例说明。
2.根据音节之间的结构关系,连绵词分哪几种?
1:答: 由两个或几个词根组合而成的词叫复合式合成词,也叫复合词。按照结构关系的不同,可以把复合词分为以下几类:
①联合式(又称并列式)
语素之间的关系不分主次,平等地联合在一起。例如:
贸易 语言 首尾 异同 笔墨 犬马 书本 互相 动静
②偏正式
语素之间的关系是修饰和被修饰、限制和被限制的关系。前一个语素是修饰性或限制性的,是“偏”的部分;后一个语素是被修饰或被限制的,是“正”的部分。
例如:
汽车 象牙 皮包 金黄 冰凉 瓜分 飞快
③补充式
语素之间有补充说明的关系。前一个语素是被补充或被说明的,后一个语素是补充说明前一个语素的。
例如:
损伤 申明 提高 改进 压倒 加紧 减弱 推迟 说服 推翻 车辆 花束 纸张 船只 马匹。
④动宾式
语素之间有支配或关涉关系。前一个语素表示某种动作行为,后一个语素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对象。
例如:
理事 司机 点睛 打杂 围腰 管家 破产 动员 失策 出版 开幕
⑤主谓式
语素之间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前一个语素是被陈述的对象,后一个语素起陈述的作用。
例如:
地震 霜降 日蚀 自修 杜撰 风流 心虚 年轻 嘴硬 胆大 心细
⑥重叠式
由两个相同语素重叠而成。这是一类结构方式比较特殊的复合词。
例如:
妹妹 姐姐 叔叔 娃娃 星星 刚刚 稍稍
2:答: a、双声联绵词: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
例如:琉璃liuli、崎岖qiqu、尴尬ganga、璀璨cuican、蹊跷qiqiao。
b、叠韵联绵词:两个音节的韵母或韵腹和韵尾相同。
例如:烂漫lanman(an)、傀儡kuilei(i)、辗转zhanzhuan(an)、腼腆miantian(ian)。
c、非双声叠韵联绵词:指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连绵词。
例如:蘑菇(mogu)、垃圾(laji)、囫囵(hulun)、荼蘼(tumi)等。
二、练习:用以下关联词造句,要求对联,五、七言均可,位置不限,上下要对齐。。
例题:
...无...久...
越裳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不教...哪得...
...无处...暂时...
...何...一...
...不忍...应须
...知...认...
...不堪...谁肯...
...和...当...
...无与...有谁...
...记曾...誓不...
...眠...欲...
...自从...频向...
...偏...祇...
...接...怒...
...从...并...
1:不教风雪多欺压
哪得清香留古今
2:一点相思无处寄
三杯薄酒暂时安
3:何人渔市徘徊看
一夜花灯独自开
4:高山不忍白云去
美景应须水墨留
5:误认梨花窗外雪
也知皎月屋前霜
6:谁肯青春花事了
不堪风雨故人违
7:人生如梦当情少
百味杂陈和泪多
8:无与繁花争艳丽
有谁尘世竞风流
9:风月记曾留一字
青春誓不损天真
10:几度烦忧眠不醒
半生俭朴欲成仙
11:自从清影疏窗过
频向黄昏盼月来
12:云溪偏恋高飞鸟
风月祗关一世情
13:接天芳草连山碧
怒水惊涛拍岸回
14:从无妙句缀诗赋
并把疏才付管弦
三、找出含有50对叠词的对仗句并摘贴出来。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3: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4: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5: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6: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7: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8:连营去去无穷极,拥旆遥遥过绝国
9:杳杳丘陵出,苍苍林薄远
10:去去指哀牢,行行入不毛
11:夜夜朝朝斑鬓新,年年岁岁戎衣故
12: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13: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14: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
1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6: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17: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8: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9: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20: 暖暖远人树,依依墟里烟
21: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22: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23: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24: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25: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26: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27: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28: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29: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0: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31:差差向岩石,冉冉凌青壁
32: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
33: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34: 燕燕秋时去,莺莺春后来
35: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
36: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
37:出没浴波鸥对对,往来营垒燕双双
38:笙箫鸣细细,钟鼓响摐摐
39:野烧焰腾红烁烁,溪流波皱碧粼粼
40:馥馥早梅思驿使,萋萋芳草怨王孙
41:楼阁天凉风飒飒,关河地隔雨潇潇
42:南陌草青香阵阵,东堂蕉绿影摇摇
43:拱北众星常灿灿,朝东万水自滔滔
44:暖烟香霭霭,寒烛影煌煌
45:凤飞方翙翙,虎视已眈眈
46:宵征方肃肃,夜饮已厌厌
47:蛩响阶前偏唧唧,鸡声窗外正嘐嘐
48:飒飒寒霜惊戍旅,漫漫朔雪冷渔翁
49:燕出帘边春寂寂,莺闻枕上漏珊珊
50:朝天车奕奕,出塞马萧萧
四、查询以下词义及出处并贴出来: 旧雨、樵风、锦衣、聒聒、素风、千钟、分付、几见、行藏。
(一)旧雨:老朋友的代称,又叫“旧故”
旧雨常来,今雨不来,佳人偃蹇谁留?——辛弃疾《雨中花慢·登新楼有怀》
(二)樵风: 1.《后汉书.郑弘传》"郑弘字巨君,会稽山阴人"李贤注引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射的山南有白鹤山,此鹤为仙人取箭。汉太尉郑弘尝采薪,得一遗箭,顷有人觅,弘还之,问何所欲,弘识其神人也,曰:'常患若邪溪载薪为难,愿旦南风,暮北风。'后果然。"后因以"樵风"指顺风﹑好风。
(三)锦衣: (1).精美华丽的衣服。旧指显贵者的服装。《诗·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锦衣狐裘。” 毛 传:“锦衣,采色也。” 孔颖达 疏:“锦者,杂采为文,故云采衣也。” 唐 李白《越中览古》诗:“ 越王 句践 破 吴 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行仪卫》:“象七头,各以文锦被其身……锦衣人跨其颈。”
(2).指禁卫军士卒。《前汉书平话》卷上:“黄罗旗盖下,见三千个锦衣簇拥,二百员战将遮护。”
(3).指锦衣卫。亦指锦衣卫的官员。 明 冯梦龙《智囊补·察智·周新异政》:“公在 浙 多异政,时锦衣纪纲擅宠,使千户往 浙 辑事,作威受赂, 新 捕治之。” 清 余怀《板桥杂记·轶事》:“ 定生 大为锦衣冯可宗 所辱。” 清 孔尚任《桃花扇·会狱》:“听説要拿廵按 黄澍 、督抚 袁继咸 、大锦衣张薇 。”
(四) 聒聒guō
声音吵闹,使人厌烦:聒耳。聒噪。聒聒(话多的样子,如“聒聒不停”)。
(五)素风。 1.纯朴的风尚;清高的风格。 2.秋风。
(六)千钟。 1.极言粮多。古以六斛四斗为一钟,一说八斛为一钟,又谓十斛为一钟。 2.指优厚的俸禄。 3.千盅,千杯。极言酒多或酒量大。 4.钟律名。
(七)分付: 分付,指交给;分别付与。语出《汉书原涉传》:"宾客争问所当得, 涉 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之物,分付诸客。
1.分别付与。《汉书原涉传》:"宾客争问所当得, 涉 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之物,分付诸客。"《三国志魏志鲜卑传》:" 比能 众逐强盛,控弦十馀万骑,每钞略得财物,均平分付。"《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皇帝闻奏,龙颜大悦,开库赐雕弓两张,宝箭两百只,分付与二大臣。"
2.交给。 唐 白居易 《题文集柜》诗:"身是 邓伯道 ,世无 王仲宣 ;只应分付女,留与外孙传。"《宣和遗事》前集:"故 尧王 不将天下传与他,却分付与 舜王 了。"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贫僧积下几文起坐,尽数分付足下,勿以寡见阻。"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三折:"我将家缘家计,都分付与你两口儿,每月斋粮道服,休少了我的,我往 华山 出家去也。"
3.付托;寄意。 宋 毛滂 《惜分飞》词:"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宋 杨恢 《祝英台近》词:"都将千里芳心,十年幽梦,分付与一声啼。" 清 纳兰性德 《木兰花慢送梁汾南行》词:"从此羁愁万叠,梦回分付啼。"
4.嘱咐;命令。 唐 方干 《尚书新创敌楼》诗之二:"直须分付丹青手,画出旌幢谪仙。"《水浒传》第四五回:" 石秀 又分付道:'哥哥今晚且不可胡发说话。'" 清 李渔 《慎鸾交就缚》:"分付众将们,从今以后,昼夜须行五百里。"《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平粤纪闻》:"该匪遂将 嘉定 县城闭守,分付各店开张。"
5.指交代;讲明。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三折:"官人呵这言语休着你爷知……则去那娘亲上分付明白。"《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果然肯卖,但凭分付价钱,不敢吝惜。"
6.表示;流露。 宋 周邦彦 《感皇恩》词:"浅颦轻笑,未肯等闲分付。为谁心子里,长长苦?" 宋 无名氏 《九张机》词之二:"深心未肯轻分付,回头一笑,花间归去,只恐被花知。"
7.处置;发落。 宋 石孝友 《卜算子》词:"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宋 刘克庄 《贺新郎》词:"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 戚汉老 见了许多财物,心中欢喜,连声应道:'这小事,但凭大郎分付。'"
(八)几见: 1.谓见之不久。 2.何曾见,少见。
(九)行藏: 《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为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后遂用“行藏”指行迹、出处:问其行藏|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