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岩赋
高宗之时,七月既望。书生游至于天平山下,见其山势险要,空气清凉。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当其驻足,放下行囊。搭棚于绝顶,拥岫之苍茫。日览天平之胜景,夜读诸子之文章。
乎一日,书生夜读,闻有凿石之声,自山桠口。悚然而听,曰:“异哉!”起身观之,见百十开外山石之间,有烛光之晃复。书生则天生畏高,不敢再走。思待天明,再探邻友。继凿石之声,仍叮当若豆。
及乎天刚晓,寻尽头。悬崖峭壁,群壑深幽。频生惊异,甚是眩眸。待其神醒,四野云浮。观岩边之巨石,锁绝顶之咽喉。石身若玉,兀自盘虬。生叹曰:“尔若我之孤,堪解我之愁?”于是朗则石上,诵则春秋。朝迎旭日,夕伴山鸠。朗朗之声回久,倦倦之鸟纷投。
嗟夫经光阴之荏苒,靖潜处以永思。又一年异日,有客商至,暂住无几。生送于瓜藤畔,神黯而言语悲。见藤上之瓜稀稀落落,便口吟一诗:“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
吟乎者无心,听者则有意。传至朝堂,则天降罪。派数十之亲兵,遣百多之专骑。山下兮马嘶人嚷,峰前兮仰天泣泪。曰:“父皇生儿!天何不济?”。声荡层林,不绝于耳。于是涯上纵身,深渊求死。缉拿之官兵,几寻其尸体。异日,有兵士于草从,拾贴身之玉佩。虽无尸,亦窃喜。于是,转返朝庭,交差了事。
追乎书生姓氏,则太子李贤。缘何而沦落,宫斗之根源。太子虽聪,皇宫却忌;高宗无奈,贬其庶人。除却其太子位,流放于天平山。出牢笼之小鸟,体山水之幽闲。当其客商来报,慈父升仙。不免心碎,体物成篇。殊乎随吟之黄台瓜韵,惹恕其生母则天。暗曰:“吾之育四子,若乎四瓜焉。一摘乎赐弘毒酒,再摘乎贬其蜀川,三摘……”咬牙而切齿,愤目而恕颜。
再乎那日崖畔纵身,官兵去杳。夕阳石洞,四壁霞照。见一少女,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驾雀跃小鸟!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杨柳之窈窕。秾纤得衷,修短正俏。生欣曰:“命落黄泉,竟有如此佳景,甚妙!。”少女盈盈而来,一笑,曰:“给太子叩安,不知殿下记否?朗诵诗书之所靠。”生曰:“吾生前所依奇石,亦读亦觉。难道这是……”女紧接曰:“家师早算,殿下之劫,故而遣吾等凿石而造”生惊曰:“凿石之声,得以方晓。那摇曳之光,请姑娘相告?”女笑,曰:“此系飞鸟衔来,集萤火之光如皎。”生欲再询,却云梦缥缈。
醒乎之际,日出山东。浮云袅袅,百鸟匆匆。见之少女,披罗衣之璀粲,珥瑶碧之华容。椅子模样,群鸟相从。曰:“殿下请!”生则将疑将信,步入其中。倏然洞外,若龙辇凌空。生回头则见那洞,于山壁上之凹陷处,初看若巨眼,一揽群峰。再看若蘑菇,欲撑苍穹。
传乎千年,云霄古洞。朔源天佑于书生,系仙帝之所送。洞外之十天,洞中则一梦。当地客家,竞相传诵。宝地之神秘,游人则时涌。
注:依《词林正韵》
(1)天平山:即现在的章怀山,亦当年的章怀太子李贤避难后而更名。
(2)太子岩:天平山上,有一块蘑菇状的天生奇石就被称作“太子岩”,而那个天人为李贤避难所凿之洞亦被命名为“太子洞”。 “太子岩”与“太子洞”如今还安好未损。尤其“太子洞”甚为神秘,听说洞中一日,洞外三日。当时李贤就在洞中昏睡了三日。出洞时人间光阴已过近十天了。不知道是真是假,无人验证过,因为那洞在凹陷的山壁上,无路可入,唯鸟可栖身。